APP下载

高考作文:说真话,写真意,抒真情

2021-04-14张志先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情感作文生活

高考作文因单项分值高达60分(上海卷为70分)而被尊为“天下第一题”,同时享有语文学科“半壁江山”的美誉,长期以来受到很高的社会关注度,于是也就有了“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的高度评价。

《庄子》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写作”部分提到: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1]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有些考生在高考考场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或者是机械的模仿,或者是情感的失真,或者是表达的偏执,或者是苍白的抒情,唯独缺少了本属于青年人的自然纯真和独特体验。总之,在其文字中很难找到三个“真”:说真话,写真意,抒真情。试想一下,没有真话,写不出真意,抒不了真情,这样的文章,如何能打动读者?

其实,一篇优秀的考场佳作必须做到说真话,写真意,抒真情。作文是高考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不仅表现了一个人的语文能力,而且反映着考生的人生态度、思想智慧、感情和意志,这些都是一个年轻人日后成功的关键。[2]我们要努力做到文中有真话,文中有真意,字里行间以情感人,而且有着深切的道理。

一、存在原因分析

1.生活方式单一,缺乏应有情感体验

不可否认,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方式较为单一,基本上过着学校和家庭间“两点一线”的生活。上学、放学,大多由父母接送,双休日也不怎么出门。学校出于安全考虑,自主组织的活动并不多。即使农村的学生,也很少参加田间劳动。他们没有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了观察的内容和对象,自然就不能写出有内涵的作文,更不用说什么情感了。

同时,独生子女从小被爱包围,被爱呵护。有些时候,他们往往看重索取,不愿回报;懂得享受,不愿付出。我们试想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实在很难写出声情并茂的佳作来。因为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所以要获得真实情感,根本的就是去感受真实的生活。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写作与生活一样,写作不能离开生活,没有生活,写作也就无从谈起。

2.图书不当引导,影响学生情感流露

君不见,每年一到高考,屈原、项羽等古人反复被考生请了出来,忙得不可开交:屈原一次次跳下汨罗江,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的宝剑始终架在脖子上,随时准备自杀;韩信呢,只赖在胯下,干脆不起来……殊不知这些学生写了文化,却无底蕴;搬了经典,却无认知;弄了文化,却无品位;堆了经典,却无思想;砌了文化,却无个性;写了古人,却无自己;摆了历史,却无现实;增了套路,却无创意;多了摆设,却无价值。[3]想来真是可悲可叹啊!

本来小学生的作文都写得很有真情实感,可是经过多年的学习,怎么到了高中,反而写不出富于真情实感的文字了呢?在学生伪情感化、动辄“一味抒情”的背后,某些教辅资料实在是“功不可没”。一本卖得挺火的《高考作文秘籍》是这样分析“有意蕴”的:写作文时,不要说“我很悲伤”,要说“我心灵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要说“女人和男人应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要说“女人应是一株木棉,和橡树并立在一起”;不要说“没有钱”,要说“与孔方兄無缘”,说“‘老人头不多”……[4]

有些同学的作文,表面上看有一定的情感,不过还是改变不了虚伪、浮夸的本质,更多的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之作,难得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发乎迩而见乎远”的本来面目。

3.教学方法失当,误导学生“八股”写作

现在为数不少的老师,往往沉迷于作文教学方法的指导,动辄弄一些所谓的“模板”。材料作文、命题作文、漫画作文等类型作文审题立意;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各种文体写作;如何写作开头与结尾;段落安排要达到5至7段;如何过渡,如何照应;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技巧突破,时评类作文写作注意事项;人生价值、文化教育、创新发展、道德情感、理想信念、态度意志、心灵修养等作文母题的把握;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思维训练……不可否认,技法的确是有了,但是这其中却忽视了对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

有些教师考前应对,靠范文当家,造成学生创新意识不足,情感观念淡薄。还有些教师过多地强调价值观念的高度统一,这也就直接导致学生要么是好、要么是坏,要么是善、要么是恶的绝对化思想。于是,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慢慢变得僵化,个性也随之受到压抑。在文中自然也就少了独特感受,写出的作文也就成了人云亦云的空话、套话乃至废话了。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所谓的作文技巧。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有害的。它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思维预设在已有的体系中。于是本来鲜活的作文,就成了流水作业一样,安排好道道工序,填料、压膜、组装,一篇篇“考场佳作”就这样写成了。毫无疑问,这样的作文也就成了丧失自我的“一纸空文”。于是学生硬是活生生地将生动鲜活的文章,写成了“新八股”,给自己戴上了冰冷的“面具”。

4.评价标准失当,阻碍学生情感表达

对于高中生作文难以写出真实的话语、难有真情实感的表达、难有真情意志的抒发,其他方面也有一定影响。

高考作文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在基础等级“内容”项中有“思想健康”要求。其实,在阅卷中,有时我们不自觉地强化了“思想健康”。毫无疑问,作文固然要有积极向上的主题,然而如果阅卷教师过分强调思想方向,就可能造成一种误导,部分高中生就会在文章中一味迎合,人为拔高,过分夸大,乃至走向虚幻缥缈。试想一下,这样的文章哪里来真实的话语和真挚的情感呢?另外,很多老师在教学作文时,都会提到“立意深远”,与其大谈立意如何深远,倒不如谈谈立意深远的根本——做人的至高境界。一个人,如果没有开阔的视野,至善尽美的境界,又怎么可能有着深远的立意?

其实,作文就是做人,只有学会了做人,且有高远的境界,作文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源泉,学生的人格和魅力才能在作文中自然流露出来。这样,才会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否则,过分强调“思想健康”,学生只能是空喊几句口号,唱几句高调,往往显得言不由衷。

二、写作路径探寻

生活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建筑在作者生活的基础上的。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我们应当注意到,有了真情实感,文章才会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文章不是无情物,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爱国情等等无论哪种“情”,只有写出了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理解他人,尊重自然,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具有真情实感,是新课改下高考作文的现实要求。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指导学生说真话,写真意,抒真情呢?

1.关注现实生活,竭力打造源头活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道理我们都懂。没有对生活的观察与对生活深刻的见解,是无法写出好的文章的。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对周围的一切都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所以有些同学埋怨生活的平淡、枯燥、乏味,甚至说什么活得累、活得烦之类的话。这种感觉导致学生本人思想与情感的浅薄和匮乏,造成文思的枯竭。

其实,就在几乎“无事”的生活中却蕴含着深广的人生哲理。所以,我们应指导学生,要像林黛玉初进贾府一样,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留心路边的小草何时吐出了新芽,杨柳飘絮到底是哪几天,不同服饰的人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留意了,就会感觉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人生之路,坎坷不平,不会一路顺风,不管怎样,我们都要一直坚强地走下去。荣耀与屈辱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少一些无奈与忧伤,多一份从容与坦然。

叶圣陶先生曾打过一个比方: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就会活泼、昼夜不息。叶老的意思主要是说当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时候,受到老师的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会不可抑制地发生通过文字倾心绪的冲动。只要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就能得出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融会贯通的路径,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物一景,就会成為学生生发妙文的导引,从而把生活作为真情实感的源头活水。

请看2020年贵州考生优秀作文《卸下滤镜,画出最美的自画像》片段:

你们要抛弃的第一重“滤镜”是对自己过高的定位。和你们一样,初入高中,我也想把自己培养成学习、社交等方方面面都优秀的人。可是对自己过高的定位,带来的可能更多是失望。一旦成绩不好,或生活稍遇挫折,便会自怨自艾。老子说:“自知者明。”比起成为别人眼中“完美无瑕”的存在,我们更应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人生这场马拉松,不必在开跑时就想着应以多么优秀的成绩奔向终点,从而让自己为过高的目标所困所累,而应闲庭信步,渐入佳境,不断调整,如此方能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认知,也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

你们要抛弃的第二重“滤镜”是过于在乎外界的声音。在关注时事热点、追逐时代潮流的同时,你们也应该保留自己的看法,不应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世间嘈杂,人事纷繁,如果你又处处、事事都去找“镜子”,为外界的声音而活,想必你会很累。亦如我们高中阶段的学习,别人的评价、点拨、指导永远“外在”于我们,这些声音我们要听取、要关注,但却不必过于在乎,只有外在与内在相合相契时,这些声音或许才有价值与意义。

你们要抛弃的第三重“滤镜”是对努力的盲目自信。现今,许多“心灵鸡汤”告诉你,只要努力,便有回报,却不告诉你虚假的努力比不努力更加可怕。真正的努力是一种坚持不懈、全情投入的自控与专一,而不是只花费时间,却不求反思反省的所谓“努力”。当我们受挫时,我们会反躬自省,我们也常以“努力”之镜自我宽解或是百思不得其解:那么努力,为何还是学无所获,无所作为?学弟学妹们,当我们发出这样的灵魂叩问时,就应再推进一步:我的所谓的“努力”是何种努力呢?它足以成就优秀吗?

读完作文片段,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是关注生活、感悟生活的“高手”。当多数考生在谈如何寻找镜子或寻找怎样的镜子来认识自己时,这位考生却另辟蹊径,反弹琵琶,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卸下滤镜”的角度,谈如何更好地认识、提升自己。的确,生活需要我们去观察,去感悟,去品鉴,然后拿起我们手中的笔,以此记录美好的生活。不管从哪一角度出发,只要用心,持之以恒,都会发现源头活水。

2.研读感悟经典,真切感悟生活真谛

现实生活是活的教材,是学生的必授课,而阅读经典则更利于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素材,感悟生活的真谛。

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但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阅读的定义开始变得有些宽泛,韩剧、日剧、网络小说、戏说经典对高中生产生很大的冲击,以经典人物、经典文学为内容的阅读渐被冷落。正当我们极力引导学生翻阅古典名著《西游记》时,他们却沉浸在《大话西游》的电视剧中不可自拔,沉浸于漫画等快餐式的故事中难以回头。[5]“腹有诗书气自华”,影视作品、网络小说不能让真正的文化精髓沉淀于心,只能带来短暂而浅层的视觉或阅读快感,长此以往定会导致“营养不良”。

人生最大的捷径,不是读得多,而是多读经典。只有经过岁月捡炼、经久不衰的作品,才能真正滋养灵魂,赋予生命以意义。诺贝尔获奖作家莫言曾说:“读中外名著,犹如拥有一笔财富。”倪文锦教授指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学习经典,并不在于保证它的真理性或实用性,而在于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6]

经典作品是人类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后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是民族文化的奠基之石。与经典对话,与先哲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先人们的人生,理解先人们的思想与感情,从而反观自身,体味自我的生命状态,反思自我的生命历程。作为教师,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一些《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红与黑》《复活》《呼啸山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当然研读屈原、苏轼、李白、杜甫、苏武等历史人物,感受他们的英雄豪气,也是阅读经典的重要方式。

高中生通过阅读经典,年轻的心灵中自然会形成对历史更迭、社会矛盾、人心善恶的正确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所诠释的是属于整个人类的总体情感取向和价值观念。让这些伟大作品所展现的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境界,去帮助我们抵抗丑恶,改造贫乏和平庸,远离虚无和轻浮。总之一句话,在经典中可以重塑自己,从中真切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请看2020年天津考生优秀作文《“家国情怀”漫谈》片段:

人们都说他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有才华、有能力,还有颜值,凭这几样走天下应该是畅行无阻的。但他偏偏不走,准确地说是不想走。不被重用,甚至被打压,仍心系君王,忧心黎民,真正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语文老师说,屈原领先他所生活的时代最少有五十年,在“朝秦暮楚”被视为常态的大环境下,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绝不背叛自己生长于斯的邦域,他的言行堪称“家国情怀”的标本,是爱国主义的滥觞。

苏武被扣匈奴十九载,持节牧羊北海之畔。家国情怀是他的不竭动力,是他言语行事的基本底色。“若无赤城一丹心,何故戎马归此生。”他用十九年的行走将“家国情怀”四个字真切地镌刻在凛冽朔风与苍凉大漠中。

杜甫一直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使命,但上天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所以他就只剩下“每依北斗望京华”的赤诚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慨叹了。陆游秉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信念,直至生命的暮年都在盼望“王师北定”成为现实;曾纪泽凭着大智大勇,“谈笑樽俎之间,折冲万里之外”,打破“弱国无外交”的铁律,收回伊犁,维护国家主权……先贤们以各自的思考与行走演绎、丰富着“家国情怀”的内涵,使之成为“中国面孔”上最生动、最厚重的色彩。今天,“家国情怀”的内蕴该如何新构?

一个个经典的人物,演绎着一个个经典的传奇。本片段是研读感悟经典,真切感悟生活真谛的佳作。考生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几个經典人物,对“家国情怀”溯源析流,从起源到传承做了梳理:屈原是“滥觞”,后世的苏武、杜甫、陆游、曾纪泽等人进行“演绎、丰富”,从而使之成为“中国面孔”上最生动、最厚重的色彩。作者思路清晰,开合自如,对相关素材的驾驭,信手拈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都经过了精心选择。经典人物演绎传奇人生,考场佳作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经典中重塑自己,在经典中找到永恒!

3.树立正确“三观”,适度改变评价标准

高中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高的素质,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不可能写出令人感动的文字。要教育学生有爱心,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师长、爱同学、爱世界上的一切值得爱的事物;要教育学生有宽容心,宽容他人、宽容与自己观念相悖的人、宽容一切应该宽容的人;要教育学生有感恩的心,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大自然、感谢一切可感谢之人。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7]

深刻的见解离不开深刻的思考,优秀的文章离不开正确的“三观”。我们在讲解作文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塑造。具有真实情感,真诚待人,诚恳做事,感谢生活,不随波逐流;一颗博爱之心,与人为善,对他人有宽容谅解之心,具有中华文化中的“厚德载物”的胸襟。

“文必己出”,要教育学生说真话,写真意,抒真情,传达独特的感受和思考。让学生从公式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和旧规范对心灵的束缚,多角度地去质疑求异,探究思考,形成深刻新锐的思维。走出固有的审美“围城”,抛弃“高、大、全”的作文模式,可“审美”,也可“审丑”;重情感,也重艺术;重崇高,也重平凡;有阳刚,也有温婉。

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也应该有所改变,如果仅仅冠以“思想健康”“主题鲜明”等要求,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制了学生对真情的表达。一篇优美的文章,应当是作者的人生体验。所以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中,应该有“写出独特经历,表达独特感受”的内容。这样对激发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很有益处。

作为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养成写随笔的习惯。取得好成绩,心情愉快;受到批评,心情郁闷;与同学做了倾心长谈,和老师有了教与学的默契,诸如此类,都可以写进随笔。[8]一方面是练笔,更主要的是为真正写作做思想情感的充分准备。我们要向学生传达一种理念,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发现好的段落就一定要抄录下来,并且作一番思考,把所领会的写进札记,一旦书中文字触发了你的思想感情,也要马上记录下来。当养成了写随笔、作札记的习惯时,就会发现写作原来是十分轻松的事情。

请看2020年河北考生优秀作文《一代之贤明,终世之传承》片段:

从古至今,贤才并不少,少的是知贤用人的君主。若说齐桓公不计较管仲曾与他为敌,显然不现实。那么使其放下宿怨,毅然任用昔日仇敌的,除了鲍叔的慧眼识人,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宽广心胸。若没有他的不计前嫌,又怎会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伟业?虚怀若谷,大局为重,方成一代明君。

知贤用人,宽容大度,是君主之明。齐桓公清楚管仲的才能,明白自己的雄心需要这样的能人辅佐,置合适之人于合适之位,此般精神,当为历代君主之典范。而另一位明君唐太宗,同样礼贤下士。一双慧眼,让他发现了魏征之贤;宽广胸怀,使他不计较魏征的过往,大胆任用,终成大唐盛世。善于纳谏,不畏批评,为齐桓公、唐太宗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反观楚怀王,听信谗言,流放屈原,错失贤才,终使霸业毁于一旦。而屈原也在楚国灭亡后,不堪屈辱,投江自尽,毕生才华,湮灭江中。可见,君主的贤德,才是时代辉煌的根本。

不计前嫌,大局为重,成大国风范。疫情当前,中华民族展现出了世代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没有计较过往和他国间的种种恩怨。以疫情为重,以人类的生存为重,向每一个困于危难的国家施以援手。面对某些国家的百般挑衅,我国也展示出了大国风度,虽不计较,但仍坚守应有的底线。如齐桓公这样的古人所留下来的精神与品德,终体现在了一国之担当上。善于听言,容人有量,为当代之风。行事多听取他人意见,有助于全面地思考问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则更能使我们合作共赢。一双慧眼,又能助我们辨别身边是非,不同流合污。可见,传承优良品德,是当代青年应担之责任。以前人之德,扬当代之风,筑青年之梦。

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齐桓公的赞美,表现了其虚怀若谷、大局为重的品质。考生紧紧围绕写作中心组织材料,并能够联系当前疫情进行剖析,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表现了大国的担当与气度,格调不凡。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正确的“三观”,又怎能写出见解如此深刻的考场佳作?

4.重视加工提炼,较好处理真实虚构

我们应当意识到,虚构不等于虚假,可以说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虚构是生活的加工,反映的是艺术的真实。虚构不是胡编乱造,寓言和神话没有一件是真实的,但它们都是生活情理和艺术再现。[9]所以,我们说经过加工提炼的“情感真挚”不是说不允许虚构,但要注意的是,作文应在生活的基础上去加工提炼,酝酿出动人的效果。

作文肩负着塑造自我心灵的重任,因此我们不能让作文成了掩盖个性、覆盖真情的一层帷幕。一件事要让人感动,首先你自己要深受感动,然后你将这份感情通过文字来表达,让读者在读了文章后,也像你一样受感动。

虚构的材料可以表达作者对生活真切的感受。我们没有因为小说虚构而斥之为虚假的文章,相反有时候恰恰表达出作者对世事深刻的真实的认识,我们称之为“艺术的真实”。作文,善待虚构,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戒除虚伪,使学生保有纯真的心灵。[10]

作为老师,要注重让学生在作品中充分展示他们的情感体验,倡导写出“言情沁人心脾”“写景惑人耳目”的话。教育他们不可以看似华丽的词藻、优美的句子来代替自己对问题的分析,以此掩盖自己内心的空虚。事实上,打动阅卷老师的,往往是一些淡淡的、真实的、富于生活情趣的生活真实体验。

请看2020年北京考生优秀作文《一条信息》片段:

“叮铃铃——”清脆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我赶紧拿起手机,一条信息赫然映入眼:“尊敬的外交部发言人×××女士:你好!十分钟后是你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间了,请你准备就绪后立即赶往新闻发布会现场……”

我立刻从床上弹起来,不敢相信地揉了揉惺忪的眼睛,再次确认这条信息是发给我的,收件人写的确是我的名字。“难道我穿越了吗?”不对呀!身边还是放着那个蓝色的书包,房间还是像狗窝样杂乱,打开书包里面仍放着一张不及格的英语试卷……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啊!我还是那个老师眼中的差等生、同学眼中的偏科生、父母口中的不懂事的孩子!像我这样的一个英语差等生怎么会是外交部发言人呢?可眼前这条信息是怎么回事呢?“肯定是在做梦!”说着,我又一头栽倒在床上。

咦?好奇怪呀!电视中西装革履地站在发言台前的那个人怎么这么像我呀!她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微笑着解答中外记者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虽然我听不懂她在说些什么,但我感觉她好厉害的样子。

“都几点了?还不快起来背英语单词,还有几个月就外语学业水平考试了!”妈妈的喊声让我一下子从梦中惊醒。我一下子明白了,我是在梦中收到了那条信息,也是在梦中成为了新闻发言人。可也就在此时,我仿佛突然长大了。我将眼光投向了卧室墙上爸爸专门给我书写的条幅。那上面写着村上春树的一句话:“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是啊,我童年时最羡慕的不就是在外交部工作的表姐吗?每当听到她用甜美的声音读外文报纸时,我都听入了迷,盼望自己长大了也能成为一名外交家。为什么长大后却对外语产生畏惧了呢?为了童年的梦想,为了自己的未来,我可不能做一个退缩者。

本篇文章较好地处理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充分彰显考生深厚的写作功底。文章以梦境构架了一篇佳作,“我”在梦境中收到的信息,扣合了文题,也是“我”转变的第一个诱因。梦境与现实的反差,榜样表姐对自己的影响,爸爸亲书的条幅,都是“我”重新鼓足勇气,决定挑战困难,去追求童年理想的助力器。读来给人酣畅淋漓之感!

的确,写作是抒发一定情感的“艺术结构”。它是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并且在唤起这种情感之后,用富于动作、线条、色彩的语言,以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情感,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情感。

说真话,写真意,抒真情,不是空洞的说教,需要我们体现在行动中。作文是培育思想、养育精神的重要载体,一篇优秀的文章,并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多的是作者思想的表达、精神的提炼。[11]

文章是有情之物,情感是文章之魂。春雨润物,滋润读者心田的,正是生活中的真善美,奔涌着的浓浓情。说真话,写真意,抒真情,这些都是写作的基础,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文章不是无情物,作文先要做人,须力求达到作文人格与真实人格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1.

[2]张志先.用心感悟生活,抒发真情实感[J].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版),2019(4):55.

[3]张金保.中学生作文语言八股泛滥的原因及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1):37.

[4]张志先.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综述暨2020年备考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9):25.

[5]陆萍.用好经典,提升人文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2011(6):13.

[6]钱吕明.我所能说的语文核心价值[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6):35

[7]张志先.作文经典教程[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6:115.

[8]朱华蓉.美文出自真情[J].知识窗(教师版),2010(7):23.

[9]张志先.高考作文指津[M].乌鲁木齐:新疆文化出版社,2020:78.

[10]刘宏胜.作文,可虚构但不可虚伪[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4(6):62.

[11]杨红兵.记叙文的结尾技巧[J].新高考(语文备考版),2015(3):31.

[本文系安徽省安庆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基于个性化思维的中学语文爱心作文研究”(课题编号:AJKT2018-04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情感作文生活
情感
台上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