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疑问情境 激发主动思维

2021-04-14武向东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1年4期
关键词:土豆体积创设

武向东

设疑,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法。教师的每一个高质量的“疑”都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课堂教学也随之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怎样设疑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呢?

明确目的,精心设疑

设疑要有明确的目的,就是要考虑到所设的“疑”要收到什么效果,目的明确是设疑的关键所在。

导入新课的设疑。好的新课导入,能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他们高昂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学习愿望。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圆的周长”时,拿一个用线系住的乒乓球问学生:“如果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距球面一米远,此线需增加多长?”进而问:“假设有一根很长的铁箍箍着地球(看成圆形),现在要求铁箍距球面一米远,铁箍需增加多长?”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增加1000米。”有的说:“至少增加10万米。”学生充满了好奇。教师接着说:“学了圆的周长后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设疑使新课有较强的吸引力,让学生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引导思考的设疑。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思考的设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尤为重要。如一位教师在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环节,设计了如下问题: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求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时,需要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样,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思维有序地对准了学习重点,去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

把握本质的设疑。在新知识学习中,学生初步认识新知识后,教师可利用设疑,促使学生把握知识本质,从根本上理解新知识。如教学小数的近似数后,教师根据教材设计这样一问:“3.0比3精确,在表示近似数的情况下,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而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可得出3.0=3,为什么说3.0比3精确?为什么3.0的‘0不能去掉?”学生由此展开讨论,而后教师说明区分近似数与准确数的界限,使学生牢牢把握知识的本质。

联系实际应用的设疑。根据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状况,联系實际设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课标”的要求。如一位教师在学生学习了圆柱体体积计算后,问:“谁能计算出不规则土豆的体积?”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学生纷纷议论,争相发言。有的说:“把土豆蒸熟了捏成长方体,量长、宽、高,计算体积。”有的说:“把土豆浸入盛水的圆柱体水槽中,水面升高部分的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有的说:“可用求圆柱体体积的方法求出土豆的体积。”……可谓一“疑”激起千层浪,使知识运用于实际,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无论以什么目的来设疑,都应精心设计。设疑不在于知识的灌输,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科学态度。要想提高设疑质量,一要深入理解教材,二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三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四要注意“疑”中应渗透智能因素。

讲究方法,灵活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讲究方法、技巧去设疑,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设疑可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教学艺术。创设生动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饱满的热情,使其兴趣顿生,积极探索。一是利用游戏设疑。利用游戏创设情境设疑,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倍数的特征”一课时说:“请大家一起做游戏,同学们说数,老师不用算就知道它是不是3的倍数。”此言一出,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纷纷说数,教师对答如流,而且非常正确,学生顿时生奇。这时,教师问:“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来学习。”欲擒故纵,使学生在“疑”中急切投入下一课时的学习中。二是利用学具设疑。利用学具创设情境设疑,既使学生形成动手、动口、动脑的良好习惯,又符合小学生思维由直观到抽象的特点。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上课,教师设疑,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彩棒)来解疑:把10根彩棒平均分成2堆,每堆几根?把10根彩棒平均分成3堆,每堆几根?你发现了什么?把10根彩棒平均分成4堆,每堆几根?还剩几根?每堆能再分1根吗?在学生操作、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揭示算理,使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并发现规律。

当然,并非每一“疑”都由一定的情境而生。或因制造矛盾而生“疑”,或因认知的发展而生“疑”,或因理解、深化知识而设“疑”……重要的是每一“疑”都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

设疑要张弛有度。设疑可以以多变的形式出现。可以口头,可以书面,可以密集,可以分散;可要求全班集体讨论,可分组或单独完成;或问是非,或要选择,或求深入,或求发散。灵活多变,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迫切参与的愿望,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必然。然而,一节课40分钟,也不能都由“疑”来左右。否则,弦绷得太紧,大脑皮层不胜负担,学生反觉疲劳,进而处于抑制状态。因此,课堂设疑,要注意布局张弛得体,疏密有致。

设疑要富有感情。将设好之疑,应用于教学,教师的教态要富有感情:或语言生动形象,抑扬顿挫;或盼望答疑之情溢于言表;或热情鼓励,推波助澜。灵活的教态与教学技巧是教学环节中设疑的重要一环。在学生答疑时,教师应做到: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肯定不同观念的价值,给学生机会,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学生在尊重、兴奋、成功的驱使下,渴求知识的火花才会愈燃愈烈。

把握时机,科学设疑

运用设疑,也应把握时机。于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或设置情境,使学生奋袖出臂,跃跃欲试;或布置悬念,使学生“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或步步深入,使学生欲罢不能,寻根探源。如在教学质数、合数、互质数这些概念后,学生会有“无疑”之感,此时也正是设疑的良好时机。于是,教师设计这样的一组疑问:“互质数都是质数。两个不同的质数一定是互质数。相邻两个自然数是互质数。两个合数一定不是互质数。这些说法对吗?为什么?”再次掀起思维的热潮,可使学生加深对易混知识的区分与理解。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去探索设疑的新途径,提高自己的设疑水平,磨炼自己的教学技能,巧设课堂疑问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

(责编 马孟贤)

猜你喜欢

土豆体积创设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土豆喝水
土豆的问题
谈拟柱体的体积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谁的体积大
发芽土豆带着毒
土豆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