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重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2021-04-14赵钊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1年4期
关键词:杜甫首诗教师应

赵钊

综观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章,文质兼美,风格多样。语文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就能促使学生在感悟中提升审美能力。

美蕴含在教材的字里行间,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认识、欣赏

语文教材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朱自清的《春》清新自然,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温润柔美……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大自然风光的秀美,感受到散文的韵味抒情之美。

语文教材里动词、形容词、修辞的使用手法也值得学习和借鉴。“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把春意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听听那冷雨》中“最轻”“苍茫”“远远近近”“细细密密”等一连串形容词的运用,把雨的行踪写出来了。《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拟人手法的运用,把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写出来了。

美深藏在作者的情感里,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

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只有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体悟作者的博大胸怀。

在教学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春望》时,教师应这样提出问题:杜甫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写下这首诗的?这首诗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当时杜甫被安禄山叛军所俘,在沦陷的长安生活了八个月,他目睹叛军屠杀抢掠的种种罪状,感慨万端,美好的春景使他更加伤感。于是,怀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家人安危的挂念,他写下了这首诗。

在教学当代诗人臧克家《有的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两种人”,在对比中表现善恶美丑。行动差异:“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动机差异:“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结果不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教师可以追问:我们应当学习哪种人?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在追问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美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展、创造

让学生成为美育践行者,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深化美学意识,提升审美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就在生活中。例如,在教学《我为何而生活》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如跟交警大队联系,让学生做一天光荣的小交警,鼓励学生参加当地慈善组织活动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发现美、創造美、发展美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提高审美能力,在实践中发展、创造美。

(责编 侯心雨)

猜你喜欢

杜甫首诗教师应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上课没人抢》
登高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绝句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