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细读:构建绘本的意义世界

2021-04-14杜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波尔图画绘本

杜霞

依照英美新批评文学流派的观点:文本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存在,其意义需要读者的“细读”方能体现。而所谓“细读”,即是对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研读和评论,认真审慎地分析研究作品的词法、章法、修辞和意象等。文学文本的“细读”可从声音层面、意义单元、意象和隐喻、象征和象征系统等几个层面进行,文本只有经过读者细致的分析解读,其真正的艺术价值才会逐步显现。当这一概念被引入到阅读教学语境中时,更强调的是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并通过阅读者自身生命体验的融入,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从而挖掘出文本所蕴涵的丰富意蕴。

绘本是图画与文字的互动与合奏,是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融合与互补,并基于此而构成了一个丰富立体的意义空间。在绘本的阅读与教学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绘本阅读教学同样需要建立起“文本细读”的意识,只有对绘本的图、文、故事做细致的分析与解读,只有深入到图画与文字的符号表征体系和隐喻象征层面,才能更充分地开掘、构建绘本的意义世界,进而增强绘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就以法国绘本大师旁帝的“大翅膀系列”为例,来探索“文本细读”之于绘本阅读的意义以及在具体运用中的策略与方式。

一、初读绘本: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旁帝经典·大翅膀系列”是法国绘本大师旁帝的作品,由接力出版社2011年出版,包括《好大好大一棵树》《小太阳丑八怪》《大耳朵和半个故事》三部作品。

《好大好大一棵树》讲述了小主人公伊波尔的成长探险经历。伊波尔一家住在大树上的漂亮城堡屋里,树上有金黄的咯咯豆、栖息在树枝上的豆虫邻居、不断变幻的七个季节和专抓迷路小孩的绿色大怪物……有一天,奶奶离开了,伊波尔第一次看到树在哭泣,伤心的她也变成了一滴眼泪落下了树。伊波尔一路探险,经过太空里的动物星球、会说谎的镜子王国、还有有很多大树的花园,她变得越来越勇敢和机智,也知道了自己家所在的那棵大树并不是整个世界……

《小太阳丑八怪》中的小主人公丑八怪,则是一个不招人喜欢的孩子,就算他准时坐下来吃饭,家里人还是生他的气。丑八怪好伤心,他和好朋友闹钟叮铃铃离开了家,去医治生了病的太阳,一路上他碰到白胡子爷爷,打败了大鸟怪,为老巫婆准备了九次早餐,甚至变成了一棵树。终于,丑八怪知道了石头的秘密、学会了鸟儿们的语言,治好了太阳的病,还为家人带回了一小块阳光……

《大耳朵和半个故事》則将读者带入一个更加奇幻的情境中。当米娜换好睡衣准备睡觉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的房间不见了,她进入到一个陌生而奇怪的世界:圣诞老人生气地踩碎礼物、从大书里掉下来的字母会嘎吱嘎吱地响、女巫丢给米娜的种子飞上天从上往下生长……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传说中那个需要一口气讲完的故事,有人居然讲了一半就睡着了,整个童话王国的人物都被困在了“忘记”岛。可谁才能帮助他们呢?只有每天晚上躲在小朋友的门口,偷听爸爸妈妈给他们讲故事的大耳朵听听,才知道那个讲了一半的故事在哪里……

该系列的作者克劳德·旁帝(Claude Ponti),1948年生于法国洛林地区,学习过文学、考古、绘画、雕刻,也曾为报刊、杂志社画过插画,他被称为能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卡罗尔相媲美的作家,曾获得法国童书界最高荣誉奖项“魔法师特殊成就奖”、1999年法国国家文化及图书馆联盟颁予的最佳图画书奖、2008年度意大利撒丁岛首届儿童文学奖等。

旁帝的绘本以想象大胆奇异著称,如果是初次阅读他的绘本,甚至会有些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觉,但其中所内隐的主题线索其实并不复杂。而初读绘本的过程,也即是对故事和图文的整体感知与初步把握。“重视初读就是重视、珍惜学生第一次新奇地读完后的印象、理解、疑问、发现、感想等。这些‘念想,有可能是与文本背道而驰的错误或不恰当的理解,却有可能为接下来的精读打下基础,引领学生追寻真正的知识,进行有价值的学习。”[1]初读即是大致掌握故事脉络,感受总体意蕴。针对小读者,我们可以通过设置“6W”问题——地点(where)、时间(when)、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发展经过(how),或者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图、思维导图,来帮助理清绘本的情节演进与人物关系等,从而获得对绘本的“初印象”,当然,这初印象中一定也伴随着一些困惑与疑问,而这些困惑和疑问,也是进一步精读和细读的隐性动力。

当我们初次接触绘本时,往往会因为以往的阅读经验,更关注书中的“文字”。但对于绘本而言,它的第一信号系统是“图画”。绘本中的绘画语言本身就具有“说”故事的功能,成为基本的叙述语言,提供故事信息,帮助读者理解文字。而较之于文学作品的文字,绘本中的文字也有着很不同的运用方式和特征,如简洁节制、不完全叙事、呈现形式自由等,文字不仅创造出令图画产生意义的语境,也往往彰显出绘本的特定细节,并引导读者关注这些细节。与此同时,图与文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互相交织、渗透,是两种不同媒介的合奏。这就需要我们前期针对绘本自身的特点做一些了解,从而跳出阅读经验的限制,更多地去关注图画以及图文间的互动。

另外,旁帝的这三部作品虽然独立成章,但其实又有些隐性的关联,但在初次阅读时,我们可以不急于探索三部作品之间的关联,其实我们在将每一个故事的脉络大致理清时,其中所隐含的主题的联结感也就渐渐浮出水面,你会发现,这三部作品,都是关于一个孩子的探险之旅。

二、聚焦细节:体会深层意蕴

文本细读注重“细节”的解读,读者可以通过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细节与暗示,谋求对文本主题和深层意蕴的把握。而具体到绘本中,“图画”已经上升为主体语言。图画具有两种基本的表现方式:指涉和示意。“指涉”是以图画描绘事物,“示意”是以图画暗示意图,表达思想、情绪、抽象概念等。图画讲述故事时,不仅通过画面直接表现和描绘,还通过“符号系统”间接地暗示与影射,因此,理解“图画”这种艺术语言,也需要读者调动自身的视觉经验、艺术知识,善于发现细节,从细节中体会画面和文字背后的深意。彭懿在《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就曾经提到:“有些细节与主题无关,只不过是增加一点小噱头或者是出于作者个人的癖好。但也有与主题息息相关的,甚至可以这样说,缺少了这样一个细节,整个作品就缺少了一种发人深省的力量。”[2]

《好大好大一棵树》中,伴随着颜色的变化,是主人公伊波尔情绪的起伏和心灵的蜕变。从一开始明亮的绿色到奶奶去世后伤感的蓝灰色,直至遇到怪物变成石头后阴郁、幽暗的色调……而一旦苏醒过来找回自己,颜色又转为明亮与温暖。色彩的变换,应和着心灵的律动,让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小太阳丑八怪》中,一开始丑八怪的鼻尖总是喷吐着几小团黑黑的雾气,作为一种表意符号,似乎象征着丑八怪的“丑”,但正是这小黑气团,在关键时刻派上了大用途。丑八怪历险途中遇上了不让过桥的大怪物,他怕极了,吓得打了个大喷嚏,这下子,黑雾全喷了出来,没想到竟然把大怪物给喷到了深渊里。在这里,旁帝用诙谐幽默的笔调仿佛在提醒我们:要打破思维评判的定势,要尊重与善待每个人的与众不同。作者的主体期待,也正蕴含在这样一些小小的细节里。《大耳朵和半个故事》中,米娜和大耳朵听听终于找到那个讲了一半的故事,原来是关于恶龙与公主的,我们注意到随着讲故事的爸爸被大耳朵所唤醒,古老的民间故事也终于得以进行下去。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上一幅图画中故事中的恶龙还是气势汹汹,吓得公主毛发直竖,但到了下一幅图画,公主却满不在乎的抱着胳膊,怒目直视恶龙,而恶龙呢,这时候却是一脸摸不清状况的懵懂,气势也明显地弱了下来。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公主与恶龙之间有着怎样的对峙和交锋?都需要我们展开想象去补白。尽管这个故事中的“故事”,并没有实质参与到后续情节的推动中,但旁帝依然精心地做了设计与表现,按部就班地展示着该故事的进程与走向,没有丝毫的敷衍与怠慢。也正是通过这番对细节的用心处理,旁帝反复昭示了“故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而且公主反败为胜的情节逆转,也暗合了我们对故事圆满结局的渴望与期待。

三、发现缝隙:从矛盾处开掘

文本“缝隙”指的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情感、思想、结构、情节等方面的矛盾和不一致不和谐之处。后现代语言学认为,任何语言都只是一种表象的存在,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思想和情感往往隐藏在语言的背后。经由此类“缝隙”,我们往往能够感受到那种言外之意文外之旨,破解出文本深层的秘密。在绘本阅读中,同样也需要寻找并关注其中的“缝隙”,从“矛盾”处下手,从图画与文字的张力中体会,进行更为深入的意义追问与开掘。

在《小太阳丑八怪》中,丑八怪因为长相的奇特、行为的顽皮,而成为家人眼中的“问题小孩”。初读绘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印象:丑八怪是被家人所嫌弃和忽略的。但如何看待这种“嫌弃”和“忽略”呢?这真的是一个没有爱的家庭吗?如果细细地观察,从其间的一些“缝隙”里,或许可以获得一些新的理解。比如说有一段文字写道:“丑八怪难得和家人同时上桌吃饭,可大家还是生他的气。”但与这番表述相配的画面却是:丑八怪站在汤罐里,笑嘻嘻地面对着餐桌旁惊诧愤怒的家人,原来,他是想以这种变魔术的形式来给家人一个惊喜。若是只读文字,我们的情感天平肯定要向丑八怪倾斜,但如果结合着图画,特别是想到一罐美味浓汤被染污的后果,那么我们也就理解了父母家人内心的抓狂。在父母还不具备足够的智慧心力的时候,一个无比顽皮的小孩往往就能把大人折腾得筋疲力尽,耗费掉我们最后的一点耐心。所以丑八怪与家庭之间最初的疏离,一方面源于成人世界还未能真正读懂一个特立独行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也源于丑八怪还没有寻找到与家人沟通互动的妥当的模式。当我们理解到这一层面,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在丑八怪走后,家人的悲伤汇流成河,他们从来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只是还没有真正学会爱。同时也就理解了旁帝的良苦用心,他是在告诉我们:爱,需要智慧,需要彼此的懂得。

《好大好大一棵树》中,伊波尔遇上了大怪物,她吓呆了,竟变成了一块石头。这是一个探险的故事,在我们的经验视域里,当困难来临,主人公往往都是积极地寻找办法,勇敢地去面对挑战,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取经路上每遇艰险,都会有一番惊心动魄的较量。但是为什么在这里,作者要让伊波尔变成一块“无所作为”的石头呢?往往是这样的缝隙,最能引导小读者向文本的深层意蕴开掘。如果再联系丑八怪在旅途中也曾经把自己变成一棵树的情节(《小太阳丑八怪》),我们就不难理解旁帝在类似的设计中所蕴含的深意:只有当我们真正开始独立地面对自己、感受自己、与内在的那个“自己”做深入的对话时,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自我与世界,而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的成长,也才会发生。所以,当经历了一番磨炼的伊波尔返家途中又遇上大怪物时,她只说了一句话“我也不怕我自己!”就瞬間让这个可怕的大怪物灰飞烟灭,这个耐人寻味的“缝隙”同样向我们揭示了真正打败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而一旦超越了自己,也就能不战而胜。

四、关联拓展:构建开放的意义空间

如果力求更深入地挖掘绘本的意蕴,还需要我们超越孤立的单个文本,通过作者的其他作品、相关背景资料和研究资料等来做进一步的拓展和关联,为文本开拓出一个更加丰富立体的阐释空间,从而整体上把握创作者的风格与内在特性。

“旁帝经典·大翅膀系列”所辑录的这三部作品,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探险—成长”的主题作品系列,都是讲述了主人公经由一段奇幻的探险之旅而获得成长的故事。当我们把三部作品结合着阅读时,那种主题和结构的同一性就会非常清晰地呈现出来。而这种文本内在“叙述结构”的同一性,也正是西方叙事学所研究的重点。正如普罗普所说:“故事里的人物无论多么千姿百态,但常常做着同样的事情。”故事里存在着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变换的是角色的名称(以及他们的物品),不变的是他们的行动或功能。”[3]而一旦我们深入到文本的叙述结构层面,也就通过形式层的探讨开拓出更富有新意的阐释空间。尽管旁帝的绘本意象繁复想象奇崛,有着浓烈的魔幻色彩,但故事深层内核的一致性,增进了绘本的感染力与亲和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熟悉的陌生人”,同时也体会到叙事深层的心理动因。而对于儿童来说,重复性的叙事结构也有助于他们理解复杂的文本,沟通并联结起已有的阅读经验。

在关注叙事的同时,也需要关注那些相对固定的图画表意符号,留意作者独特的“图说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创作者的风格印记。在绘本中,旁帝善于用漫画分格的手法,创造出“异时同图”的效果,来表现很多连续的场景,背景是连续的,而故事已经发生了推移。这就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通过连绵不断的镜头,不仅带来了阅读的流畅感觉,有助于小读者理解,而且常常会造成一些特殊的效果。如《好大好大一棵树》中,在表现伊波尔被怪物吓坏变成石头那一段经历,就用了七格内容相同但色彩、明暗有变化的画幅,创造了一种四季交替时间流逝的绵延感,不禁让人想起《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还有《红楼梦》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那块通灵宝玉,正是因为独自面对了人世间那么多风云变幻,才有了生命个体内在的觉醒成长。

在绘本阅读中,编者手记、专家导读等相关的研究资料,也有助于我们对文本做更深入的开掘。《好大好大一棵树》中,在伊波尔的探险旅程中,她想找到回家的路,却一直离家越来越远,直到她遇到了鸟身人面的天使。从王晓明先生对本书的导读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位天使叫伊西斯,是古埃及神话中死者的守护女神,也是生命和健康之神,是埃及神话中最受欢迎的女神,有点像我们民间所说的观世音,由她向因奶奶去世而开始伤心之旅的伊波尔指点归程是十分恰当的。”[4]借助专家导读,我们就可以对这个角色以及她的出现所承载的深层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这一情节的设置,也喻示了小伊波尔正逐渐从奶奶离去的伤怀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开始新的生活。

而创作者的个人经历、创作感想等背景资料,同样也是我们理解绘本的很好的桥梁。在《大耳朵与半个故事》所描绘的童话世界里,集中了各路神仙精灵,有希腊神话中的米诺斯迷宫和牛头怪、埃及神话的豺头神阿比姆斯、日本故事百鬼夜行歌中的雨伞鬼、仲夏夜之梦中的树精戈白林、指环王中的恩特、杜立德医生、中国聊斋中的狐精、格林童话中的七个小矮人、小红帽与狼、以及住在井里的太太、食人怪、安徒生的拇指姑娘,还有罗马军团士兵、玛雅勇士、莫卧儿的大神、非洲木雕小人,金刚力士、甚至摩尔人的城堡和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鸡腿屋……当然,如果你了解旁帝丰富的阅读经历的话,你就能够明白为何会有这样的童话人物大集结。旁帝曾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早早就躺下,带着我的书和手电筒。每当我一拧开手电筒,书中的人物就纷纷从书页中跳出来……没人知道在被子底下,我们一共有多少人。谨以此书,向这些书中的人物和他们的缔造者致意!他们创造了童书世界,时至今日他们仍在继续创作新的童书。无论他们是谁,谨以此书,由衷地、发自内心深处(也发自我的床、发自我的手电筒)地,向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感谢他们赋予我的那些绵绵无尽的沉醉在阅读中的日日夜夜!”[5]正是这无数个“阅读之夜”,给予旁帝丰厚的文化滋养和丰沛的灵感。在他的绘本中,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那种沟通古今文学遗产的能力,特别是沟通儿童文学资源的能力,旁帝常常有意埋设下很多线索,希望孩子们去发现,去探索。而这种“互文性”或者说“文本间性”,使旁帝的作品获得了一个更加开敞更有生命力的阐释空间,构建起一个强大的隐喻与象征体系。就像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6]

五、合理阐释:确立细读边界

当我们着力拓展经验视域,力求深度把握与开掘绘本的意义世界时,我们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阐释有没有边界?个体阅读经验的合理性又在哪里?尽管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毕竟不是哈利·波特,如何超越我们个人的兴趣、倾向、个人偏好与情感投射,去给予文本一个恰切的意义表征维度——这是文本细读中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正如小威廉姆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出,文本解读是“不确定的但却有界限”,既要肯定个体对文学作品体验的差异性、文本阐释的多元性,又要防止“蔓延的相对主义”和“感情用事的唯我论”。[7]

笔者在过往的教学中,曾与在读研究生们一起针对旁帝的绘本展开过阅读交流,就发现有的学生在解读《好大好大一棵树》时,因为伊波尔的一度伤心坠落而将该绘本的主题确定为对儿童心理和情绪的探讨,还有的学生认为《小太阳丑八怪》讲述的是丑八怪和家人关系的疏离……这其实都是因为过度关注作品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对绘本整体意蕴的把握。因此,针对绘本的意义阐释同样需要确立一定的边界,而不是仅仅依赖个体的阅读感受与经验,去天马行空任意诠释。这就需要给我们的阐释寻找某种依凭和支撑,如更具权威性的文学、教育专家或绘本研究者的相关解读等,也可以通过群体间的协商与讨论,来共同确立意义的边界。

结语:文本细读——自我的精神倒影

按照新批评的观点,文本是一个自在的客体,文本自身包含一个完整的创作境界,还隐含作者的理想的期待视界。阅读的过程,也正是作者的主体期待、读者的主体期待、文本世界三者的融合冲突的过程。“细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为熟悉或为陌生的心灵世界。因此,文本细读的文学性因素联系着极为隐秘的个人感情经验,文本细读的过程则是个人经验的传播与交流,是使人心从互相隔膜到互相了解的心灵撞击与交流的过程。”[8]文本细读,也是自我心灵与文本的深刻对话,而一旦调动起隐秘的个人情感经验,我们对文本意义的建构就会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就像上文提到的那位将《小太阳丑八怪》的主题理解为家庭关系疏离的研究生同学,如果你知道她同时还是一位四岁女儿的母亲,因为异地求学而不得不割舍对女儿的陪伴时,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她如此关注丑八怪的家庭疏离问题。

笔者在与学生共读绘本的过程中,就常常會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个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群大孩子藉由绘本重新发现自我、找寻童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本细读”来完成的。“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诗意,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诗意。从这个意义说,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细读也不是到文本为止,而是到‘自己为止!

参考文献:

[1]王依如,王国均.初读与精读:互融推进阅读教学——以白石范孝的《小狐狸阿权》单元教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7(09):16-21.

[2]彭懿编著.图画书 阅读与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30.

[3](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В.Я.Пропп)著,贾放译.故事形态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6:17.

[4]旁帝著,谢蜂蓓译.旁帝经典·大翅膀系列:好大好大一棵树[M].北京:接力出版社,2006(06).

[5]庞帝的六重身份——如何去读《小鸡的一千个秘密》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cfdff00100qbwk.html

[6](法)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符号学:意义分析研究[M].引自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947.

[7](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01.

[8]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02):109-116.

[9]王崧舟.大夏书系·诗意语文 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猜你喜欢

波尔图画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英雄波尔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两个英雄
加拉纳河上的淘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