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

2021-04-14张美如

考试周刊 2021年25期
关键词:创新教学初中生物教学方式

张美如

摘 要:在初中生物教师开展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其生物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些教学变化的出发点和终点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生物教师可立足这一育人目标,对现有的生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让生物教学彻底走出传统模式带来的束缚,迸发出一股让生物教学健康发展的活力。只是生物教师要让生物教学健康发展且具有可持续性,则可从新的角度探索出一条不同的教学道路。其中,生物教师将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就是一个新型的教学思路。文章将主要围绕生物教学和德育教育的融合运用策略展开探究,希望可充分发挥德育对生物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保障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整体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德育;教学方式;创新教学

一、 引言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各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教师单纯依靠教材框架内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融合教育的视域下将不同教育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比如教师可将德育融进来,发挥学科教学独特的德育功能,让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优势得到全面发挥。以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为例,生物教师可将德育渗透在生物教学之中,旨在利用生物学科的德育功能,将生物教学作为生物知识教育、德育教育的阵地,全面推进生物教学的可持续健康开展。

二、 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要点

德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生物教学的目的有一部分与之相重合,为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初中生物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与生物教学融合的教育作用,还需充分考虑以下两大要点:

(一)要注重德育的全面渗透

有些生物教师虽然在课堂上渗透了一定的德育力量,但是却不足以让学生提升个人的德育素养。长期下来,生物学科的德育功能会再次淡薄化。这既会影响生物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也会影响德育在生物教学中的长远发展。因此,生物教师应注重加强德育的全面渗透,让德育渗透广度和力度不断加大,也让德育全面发挥自身对生物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比如在德育视域下,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知识或技能会有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尤其是学生会对生物知识中承载的精神内涵产生深刻的认知和理解。由此,学生不仅可掌握原本抽象的生物知识,还可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科素养与德育素养。

(二)注重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有些生物教师在采取德育渗透策略时,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导致生物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不相契合,或者生物教学内容中渗透的德育内涵缺乏深刻性,不能让学生针对性地理解生物知识、领悟生物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内涵,不利于激活学生内心对生物知识的情感共鸣。这一教学问题若是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则会影响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发展的实效性。

三、 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策略

(一)深度挖掘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资源

有些生物教材内容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这意味着教材对生物教学的德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材资源开发意识,将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然后将其渗透在生物课堂上,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也可接受浓郁的德育熏陶。比如教材中有突显了德育特色的学习专题,如“科学家的故事”专题,教师应将其渗透在生物课堂上,让学生站在德育的角度对生物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与理解。

例如,教师可引入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的科学家故事,让学生了解他荣获诺贝尔奖背后的伟大成就,感受这一伟人身上的人文光辉和科学精神。在学生了解罗伯特·爱德华兹在试管婴儿这一方面的伟大成就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生物学科的知识来更深刻地体会这一人物所做出的贡献及其身上闪耀的光辉。对此,教师可让学生从受精场所、胚胎早期发育和后期发育的场所、分娩方式等方面来了解普通婴儿与试管婴儿之间的区别,使其理解试管婴儿的特殊性,并深刻理解罗伯特·爱德华兹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这既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理论知识水平,又可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还可让学生树立起科学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健康发展。

(二)将“生命观”德育内容渗透进来

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不少初中生缺乏正确的生命观,存在生命安全观念薄弱、生命意识脆弱、生命价值观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容易表现出不爱惜生命的特点。而这部分的德育内容与生物学科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初中生物教师可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根据合适的教学内容,将基于“生命观”的德育内容渗透进来,帮助学生增强生命意识,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

比如在“人类的生殖和发育”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讲述受精卵形成的过程、自然分娩时胎儿的呼吸运动、产妇产道挤压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感受一个人的生命在降临之初就充满了竞争与挫折,使其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婴儿出生之后,意味着他成功取得了胜利的果实,正式降临在这个世上。教师可让学生领悟这一道理,肯定个人生存于世的价值,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一个人在发育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婴儿到幼儿,再由幼儿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在这一期间,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经历疾病、战争、意外伤害或者自然灾害。在这些伤害面前,人的生命始终是脆弱的,但是每个人都有战胜灾难和伤害的希望与力量。这可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实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将信念教育渗透在生物教学之中

信念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让学生在经历成长之痛、成长之难时获得足够的精神动力,让学生不断磨炼自己,砥砺前进。初中生物教师要在课堂上渗透德育,则可选择性地将信念教育渗透进来,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感知生物知识承载的信念精神内涵,旨在塑造学生崇高的理念与信仰。

比如在“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播放一个“破茧成蝶”的动画视频,将昆虫生殖和发育的生物知识形象化地呈现出来,并渗透“破茧成蝶”这一成语的典故,让学生站在德育的角度,对昆虫生殖与发育的知识内容进行更深刻的理解,挖掘“破繭成蝶”这四个字承载的信念精神内涵:毛毛虫生来很大的自信心,也很勇敢,它们敢于树立起“成蝶”的梦想,并倾尽一切,只为了成为美丽的蝴蝶;它们的心中在不断积蓄力量,勇敢地面对一切的困难,积极地汲取身边的营养,直到自己有力量真正张开梦想的翅膀,长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在这一节课的德育渗透过程中,学生可充分感受到信念教育的力量,有利于学生接受熏陶,逐渐在内心积蓄自己的力量,树立起自己的理想信念,向那只毛毛虫学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创新教学初中生物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施才情个性化教学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