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年级单篇合集类整本书课型设计
2021-04-14梅天垚
梅天垚
整本书阅读及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方法等提出了一些要求,其中多次强调:“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随着统编本语文教材在全国的推广使用,这一内容更加成为中小学教师广泛关注的教研热点。另外,读整本书也有助于解决当下“碎片化”阅读的问题。“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把读书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只是为考试等功利的目的而读书,而是有比较自由超脱的阅读,在读书并接触人类精神智慧精华的过程中,去发现生活、体验世界,让自己眼界开阔,思维活跃,相对超越庸常的生活。”温儒敏先生也认为阅读整本书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整本书阅读在统编本教材中以“快乐读书吧”呈现,贯穿一至六年级每一册课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其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来对待。然而,教师对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单篇合集类整本书该如何设计课型等一系列问题却有诸多困扰。
一、单篇合集类整本书的教学困境
从统编本教材“快乐读书吧”栏目的编排来看,中高年级单篇合集类作品还是占有相当比例的,其中三上、三下、四上、四下、五上均是此类作品。(如表1)
1.是阅读还是“添堵”
就学生而言,阅读整本书,可以有效提高阅读兴趣,提升个人的阅读品位,对其个人核心素养的发展有重要价值。中高年级编排的单篇合集类作品,涉及童话、神话、科普作品、民间故事等,内容体裁多样,以叙事性作品居多,不难看出这样的编排有两个好处:第一,单篇故事篇幅短小,每读完一个故事,学生会有成就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阅读的畏难情绪。第二,中高年级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故事还是有一定兴趣的,所以,这也符合学生的阅读期待,毕竟兴趣才是读下去的直接动力。因此,整本书阅读从单篇合集类作品走向深入很有必要,也是顺理成章的。
从教师角度而言,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首先面对的是课时不够用的困惑。每学期,学校课程是既定开展的,除了要正常教授课本内容外,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班级管理、应付各类检查等各种事项已将教师在校工作时间几乎占尽,再加上一本整本书,能教得完吗?究竟是要学生阅读还是给教师“添堵”?如何有效做好学生阅读监控?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如何展开读后评价?……似乎都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尤其是采取怎样的课堂组织形式、设计怎样的课型这类问题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
2.到底从哪里开始
万事开头难。整本书阅读教学到底从哪里开始?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与实践既已单独成系列地贯穿于小学教材的始终,那我们就应该转变观念,将其纳入常规语文教学当中来。同样,教师既然要做阅读指导,就应该和学生一样先读起来。只有真正读起来,才能走得更远。其次,教师在阅读中要尽可能多角度地解读文本,如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结构特点、语言特色、文化背景、儿童心理等。有了深于学生的解读,才能从中选取更符合学生年段特征的教学内容。
在进行阅读指导时首先要有“整本书”的概念,不能把整本书当作单篇文章那样教,不应过于细致地剖析整本书中的字词句段。哪怕是单篇类合集,也不可将目光局限于其中的某一篇作品。整本书阅读是要我们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用阅读学习阅读。
二、单篇合集类整本书的课型设计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是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的必读书目,现以此为例,谈谈单篇合集类整本书的课型设计。
1.导读课
导读课的目标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前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因此,《中国民间故事精选》导读课设计应紧紧围绕“激趣”和“解难”展开。
(1)激趣——从熟悉的地方起步。
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或多或少都会从长辈亲友的口中听过一些民间故事,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导读课切入点,教师可以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下面这个故事你听过吗?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故事呢?从前有座山……
生:(笑)听过,这个故事我听爷爷奶奶讲过,而且这个故事永远讲不完。
师:是的,这是一个民间故事,大家都熟悉。其实,咱们中国民间还有很多这样脍炙人口、靠祖祖辈辈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故事。这些故事集结起来就变成了我们手中的这本《中国民间故事精选》。
我们还可以在导读课之前结合四年级读过的《中国神话传说》,用韦恩图制作一个阅读单,让学生查阅资料比较神话和民间故事有什么异同。(如图1)通过对比,使其对民间故事有简要了解,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和欲望。
当然,我们还可以选取故事片段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以《长发妹》这个故事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出示故事开头:
陡高山有一条长长的瀑布,像一个女人躺在悬崖上把她的又长又白的头发垂下山来一样。当地的人把这瀑布叫作白发水。
这里流传着一个长发妹的故事。
……
接下来,就让学生猜一猜这里流传的故事会是什么样的。当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完自己的预测以后,再翻开书去读一读这个故事,看看自己猜得对不对。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取片段时不能暴露故事转折、结局等关键情节,以免提前“剧透”使学生不愿再读故事。这种方法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喜好,唯有“对症下药”才能将激趣效应最大化。
(2)解难——从故事的缘起探寻。
五年级学生读懂民间故事的內容,理解故事主题应该是比较容易的。而民间故事的产生及其背后的民间智慧,即故事中朴素的价值观,却是需要学生通过故事去进一步探寻的。导读课的第二部分,我们可以给学生留一个问题思考:民间故事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为后面的交流课做好铺垫。
2.交流课
交流课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对于单篇合集类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常用的一种方式便是将故事类型化。所谓类型化,就是将诸多单篇故事根据主题、结构、人物等不同的参照条件分为不同的小单元。然后把握小单元的整体内容,展开文本解读及教学。《中国民间故事精选》这本书的交流课,我选取了“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孟姜女》《白娘子》《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主题。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交流阅读单,梳理《牛郎织女》等故事内容,发现四个故事的特点;
(2)重读《孟姜女》,聚焦孟姜女这一人物,体会四大民间故事中女性主人公的形象;
(3)结合材料,了解民间传说的特点;
(4)联系生活及文本,品评孟姜女的成败,感受民间故事中“她”的力量。
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
板块一:交流分享,畅谈发现。
这里主要是交流分享阅读单,通过对比表格(如图2),畅谈自己的阅读发现。
在利用表格梳理完故事后,教師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四个故事的特点。比如:四个故事都是爱情故事,都有人阻挠主人公的爱情,女性在面对阻挠时付出的努力更多,等等。当学生的目光关注到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时,教师顺势引导,进入课堂的第二板块。
板块二:重点品读,深入体会。
在这一板块中,我主要从品读《孟姜女》、了解民间传说、了解秦长城历史,结合文本感受民间态度、联系生活探讨交流等方面展开,聚焦孟姜女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结合历史事实及民间传说等特点,使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手段,让学生的阅读走向更深处。由读懂“一人”走向读懂“一类人”,且从中体会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女性力量的重要意义。
3.展示课
课标指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在交流课后,可以继续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阅读活动,比如观看由民间故事改编的影视作品,如《刘三姐》《梁山伯与祝英台》《宝莲灯》等。在看之前,同样需要教师提前设置一些简单有趣的小任务,学生带着这些小任务有目的地阅读,会有更多收获。比如,同一个故事的影视作品和文字故事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可以用上前面提到的韦恩图来梳理,还可以结合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制作任务卡片、绘制连环画等。在展示课上,学生就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感受阅读民间故事的快乐。
三、任务驱动:阅读单的妙用
不难发现,在上述课型中,阅读单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读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时根据课堂需要,发挥主体作用,结合不同文本的特点,有创造性地编制阅读单。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阅读单并带领学生积极阅读,激励学生发现、质疑、思辨,以期阅读走向深入。学生通过思考阅读单上的问题、完成阅读单上的任务等,提升自己的创新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让阅读更高效。
李利安·H·史密斯说:“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强迫儿童阅读那些他们不想读的书。他们用高超的技巧和不懈的坚持,维护着他们选择的自由。”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但课堂指导的常态化开展,却能助力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整本书阅读的指导需要在读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区北岭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