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与发展对策研究
2021-04-14唐红军
唐红军
摘 要: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枢纽城市,发挥着核心引擎作用。广州具备国际商贸和金融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的现实基础。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草案,广州将致力于打造“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为了实现这一愿景,通过借鉴国际大湾区的实践经验,为广州城市发展提出整体发展思路、城市建设、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五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地位作用;发展对策
引言
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之后,《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2017年被誉为“粤港澳大湾区”元年。2018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首次会议召开,该领导小组将起到关键性的统筹协调作用,从而有助于加强顶层设计和破除制度壁垒。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湾区与世界级城市群,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关键词是融合,本质是协同发展。开放性、创新性、外溢性、宜居性、网络性、国际化、区域协调是湾区经济的主要特点。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设想,大湾区的建设将全面提升区内各城市的地位和价值,香港将巩固其世界顶级城市的地位,而广州和深圳将迈向世界级核心城市。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枢纽城市,在文化底蕴、人口数量、产业结构、高等教育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核心地位显著。广州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必然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整体战略设想,力求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设想,在2018年初制订出台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草案中,广州的目标愿景是“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城市性质为:广东省省会、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商贸中心、交往中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逐步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该规划为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核心动力作用指明了方向和行动路线,描绘了广州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2018年10月,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广州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包括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四个方面出新出彩,从而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这是总书记对广州建设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广州的发展定位是: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主要依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探讨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与发展对策。
一、广州城市发展的现状基础及地位作用
1.国际商贸和金融中心。自建国以来,广州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对外贸易中心。1957年春,商务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首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之后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故又称“广交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广交会已成为中國目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参会外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信誉最佳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广州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商贸中心。广州曾5次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金融业方面,广州于2016年进入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前20强,已崛起为继香港、上海和北京之后的中国第四大金融中心。2017 年 3 月英国咨询公司Z/Yen发布的国际金融中心指数广州位列全球金融中心37位,这也说明广州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十三五”期间,广州进一步优化提升商业规划布局,加快大型商贸集聚区和专业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基地、综合能源交易中心、亚太电子商务中心,拓展特色贸易会展功能。并重点发展服务贸易,打造“一核三区”服务贸易发展格局,即建设以南沙自贸区为依托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核心,以天河中央商务区和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为依托的服务贸易总部经济示范区,以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广州保税区和番禺莲花山港为依托的服务贸易保税业务集聚区,及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中新广州知识城、羊城创意产业园和TIT创意产业园等服务贸易特色产业功能区。同时,推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城两区多点”金融空间布局,建设广州国际金融城、南沙现代金融服务区、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并结合各区产业优势发展特色金融。
2.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十二五”规划期间,广州的对外交通事业发展迅速,成功申报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交通枢纽对外辐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发挥国家中心城市龙头作用。公路建设方面,广州是全国公路运输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华南地区公路主枢纽,广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18年,广州市总公路里程为8 97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为1 022公里,有力地保障了与经济腹地的快捷联系。铁路运输方面,广州铁路枢纽作为全国四大铁路客运枢纽之一和华南地区最大铁路枢纽,目前已接入京广、广深、广茂等9条干线铁路,随着贵广、南广、广深港高铁建成开通,增强了对泛珠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未来可进一步延伸至东盟国家。民航运输方面,白云国际机场作为国内三大航空枢纽之一,目前国内排名第三,全球排名第13位,2019年旅客吞吐量为7 338.61万人次,机场货邮行吞吐量254.85万吨。港口运输方面,2019年,广州港(含广州海港及内河港)货物吞吐量约6.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 323.62万标准箱,世界排名第五。截至2018年8月,广州港已通达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根据最新的《广州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到2035年,广州将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通过高效连接全球,便捷直连湾区城市,支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打造优质公交系统和道路空间,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3.国际交往中心。国际交往方面,广州如今拥有59个外国总领馆,有国际友城37个、国际友好合作交流城市34个。近年来,广州举办大量的高端国际会议、展览和大型活动,从2017年举办《财富》全球论坛起,2018年世界航线发展大会、2019年世界港口大会、2020年世界大都市协会世界大会都将在广州举办。广州与《财富》全球论坛、世界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世界城地组织(UCLG)等顶尖国际交往平台形成了友好合作关系。广州已成为国际盛会重要举办地和国际主流媒体关注的对象。广州不仅为国际会议打造舞台,也形成国际会议的“广州品牌”。以“广州”命名的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以下简称“广州奖”)是广州创办的国际城市创新领域最高奖项。根据2018年制订的《广州建设国际交往中心三年行动计划》,广州将发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的区位优势,借助在广州主场举行的广交会、金交会、创交会、海交会、文交会、小蛮腰科技大会、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等会议会展品牌,同时对接世界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财富》全球论坛等高端平台,利用岭南文化、国际友城和华人华侨等交往资源,到2020年,将广州初步建成在世界城市舞台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交往中心,迈向“独具特色、文化鲜明的国际一流城市”。
4.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科技和产业创新方面,相关研究显示,2010年以来,广州多年保持在“全球城市创新指数”的“节点城市”层级。根据《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广州的创新能力在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三,属于“科教资源富集型城市”。历史上,研发人才多集聚广州,这主要归因于广州的独特城市特征。广州拥有省会城市的政治资源、强大的经济实力、众多的高校以及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等等,这对于高学历人才颇具吸引力[1]。近年来,广州在人力资本的数量上已有一定积累,已连续5年当选对海归人才最有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之一。根据《广州市科技创新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广州到 2020 年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打造成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并与广东自贸区的南沙国家级新区协同发展,培育创新主体,引进创新人才,全方位立体构造创新生态环境,不断推进双创工作。根据《2019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末,全市县级及以上国有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186家。全市在穗院士人数5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2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2人,以及国外、境外机构获评院士7人。国家重点实验室2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3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65家。国家级孵化器36家,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31家。全市累计有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2 174家。国家级、省级大学科技园8个。2019年受理专利申请177 223件,其中发明专利46 643件,较上年下降7%。专利授权104 81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2 222件,较上年增长13.2%。
5.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花园城市。文化功能建设方面,广州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具有2200多年历史。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且唯一从未关闭过的对外通商口岸,素有“千年商都”的美誉;且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42.14%,被联合国评为“国际花园城市”,获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2]。“十二五”期间,广州着重树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岭南特色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和当代改革开放文化的形象,不断提高文化综合实力,大力建设“文化广州”,使之成为华南区域性文化艺术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近年来,“广州故事”频频向世界展示“千年商都、美丽花城、开放门户”的城市魅力,展现了广州在国际经济社会文化交往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2017年3月,以《花开广州·盛放世界》为名的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亮相。2018年,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之际,广州开启“丝路花语”文化之旅,旨在加强海丝文化的国际交流,扩大海丝文化的影响力。广州将与海丝沿线各地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交流合作,包括进行联合学术研究、人才交流合作以及各地民众的互通互融,营造百花齐放的海丝文化交流格局,推动广州成为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间文化要素和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平台。“十三五”期间,广州着力打造独具特色、文化鲜明的国际一流城市。2019年,广州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二、广州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国际大湾区的实践经验来看,城市间交通往来便捷、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科技实力雄厚、产业分工集约协同、生态和人文环境优良,这些是打造世界级一流湾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开放性、创新性、外溢性、宜居性、网络化、国际化、一体化是湾区经济的主要特点[3]。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可以参照国际三大湾区的发展经验,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融合等领域协同推进,逐步构建开放包容、高度协同的区域经济体系。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还要通过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包括与国内其他城市(群)之间、与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区域之间的合作,从而不断拓展经济腹地,发挥辐射效应。广州作为湾区的核心城市,在核心功能的发挥方面与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草案),未来近20年,广州将以“美丽宜居花城 活力全球城市”为目标,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成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宜居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城市水平的活力全球城市。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基于当前形势和地區发展现状,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整体发展思路方面。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实施创新驱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实现协同创新,建设高度开放的创新创业体系,注重内涵建设和发展质量;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之间的协同,在产业分工和科技创新方面加强集约协同,增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协同能力,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坚持开放包容、多元融合,营造对外开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加强对外交往和宣传,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资源,并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2.城市建设方面。当前须把握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进一步优化广州的营商环境和城市环境,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建设全球畅达的交通枢纽网络,二是营造全球对标的宜居环境。交通枢纽网络建设方面,加强广州的空港、海港、铁路港、公路港建设,尽快建成世界级的综合交通枢纽,同时加快推进以广州为枢纽、覆盖珠三角主要城镇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和高速公路网建设,尽早实现以广州为中心、主要城市间的“1小时生活圈”。环境建设方面,应统筹广州的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社会保障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升级,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主体功能区格局和生态屏障基本形成,城市特色风貌更加凸显,城市环境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乡品质优化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设施均等化基本达成。
3.产业布局方面。为了打造全球融汇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广州应着力构建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先进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为此,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通过发展现代金融业,有利于拓展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优化产业结构。
4.科技创新方面。广州应增强国际科技创新功能与网络,建设穗深港、穗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作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一环,应发挥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功能,建设高度开放的创新创业体系。重点依托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一流高校,大力打造广州大学城、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中新知识城和广州科学城这四大核心创新平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和生物医药为未来主导产业。
5.国际交往方面。广州可以依托自己的一些历史优势和现实特征,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和文化交往,充分利用国际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到2022年初步成为在世界城市舞台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交往中心,成为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为此,广州可积极申办高端国际会议和国际会展,打造国际会议、会展的“广州品牌”,不断提升广州的全球影响力。同时,还要重视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合作,引入高科技企业落户广州,发展总部经济。此外,要为海外市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保护,为企业和市民“走出去”保驾护航。
结语
总之,广州城市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涵盖的方面包括: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专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优质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充足的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和企业家精神、理想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雄厚的资金基础和成熟的金融服务体系、专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以及便于对外交往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
参考文献:
[1] 林树森,戴逢,施红平,等.规划广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尹涛,伍庆,等.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18)[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 申明浩,杨永聪.国际湾区实践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J].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