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阈下“一带一路”倡议的三重维度

2021-04-14张丽菁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一路

张丽菁

摘 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全球化趋势、生产力矛盾运动、平等包容的交往方式、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构成“一带一路”倡议的合理性基础,揭示了“一带一路”是在全球化的宏观视野下,进一步释放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中国方案。同时,“一带一路”立足于全人类共同利益,倡导各个国家之间的平等交流、相互包容,是推动世界各国共同纳入真正的世界历史——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中国智慧。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一带一路”倡议;三重维度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深刻把握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为中国深化自我发展、实现人类解放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以世界历史理论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一带一路”倡议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的展开场域

全球化是当今国家发展最突出的宏观背景,表征着人类社会的世界化转向和一体化趋势。“人们对全球化及其发展的认识需要理论支撑点,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无疑是当代人认识全球化及其发展最重要的理论支撑点。”[1]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正是基于全球化的视野,对人类历史发展方向、趋势、规律所作出的科学揭示。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世界市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生产力的落后,前资本主义时期各个国家之间很少联系和交往,世界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封闭状态。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国内市场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这就“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2]。世界市场的形成,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广阔的辐射范围和丰富的民族内涵。生产分工牵动国际格局。国际贸易将世界各民族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国政府的管理和决策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3]人们在经济贸易中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在政治交往中坚守自己的意识形態,文化的渗透和碰撞日益突破民族、地域的限制,成为全球化在文化领域的重要标志。马克思虽然并未在他的世界历史理论中提过“全球化”这一概念,但全球化的趋势是内含在理论当中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意味着全球化的开始,世界历史的发展昭示着全球化的深化。

“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互相联系和彼此依存比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4]全球化内含的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其乐融融,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唇亡齿寒。“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全球化浪潮,以国际合作优化产业结构的政治智慧的战略呈现。“一带一路”以全球化为契机,充分利用好“引进来”与“走出去” 两大环节,在对外开放中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另一方面,世界市场的开辟起源于资产阶级的资本积累,全球化的演进内生于西方的大工业生产,由此带来的不仅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繁荣,更是东西方国家发展水平的失衡。东西各国作为世界整体中的部分,内在地统一于全球化的国际体系中,过大的发展落差会导致整个体系难以维持稳定,长此以往,势必引发国际危机。“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5]“一带一路”倡议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治理方案,它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进行探索,从“广度”和“深度”合力推动全球再平衡,从而改善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差距,实现世界均衡稳定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利用全球化的外生效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与大国智慧。

二、物质生产力:“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动因

马克思认为,从事物发展的本质来看,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在于生产方式等不断地变革,究其源头在于某个社会的当前生产力发展情况。基于此,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是系统地阐释了社会生产力。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其中,生产力起着决定作用。世界历史作为整个人类历史文明中的特定阶段,也同样适用于这一规律。世界历史的形成首先是由分工范围的扩大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交往的普遍发展所引起的。交往关系本质上就是生产关系,这也决定了它必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下,每个人都争相销售自己的商品,国内市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利润最大化。他们急需变革这种闭塞的交往形式。于是他们奔走于全球各地,以一种不自知的状态打破了各地区之间的封闭状态。民族的和世界的逐渐开始发生密切的联系。世界历史在遵循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同时,也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中向前发展。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力的唯物史观诠释给“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共同发展以实现世界历史的时间延伸和空间拓展,是我们思考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据。“一带一路”倡议大力促进并发挥出中国在各个领域中的独有优势,例如促进经济发展、科学管理人才、设施设备等,再将该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发展愿景紧密地结合,从而实现我国与沿线区域在经济上的合作共赢。“一带一路”着重从三个方面开发生产潜力:第一,打造“一带一路”公共平台。一方面,向境外国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无论是在建工材料、冶炼金矿、桥梁构建方面,还是在信息技术、机械制造、高端电子方面,我国都有着众多层面的技术优势和经验,为我国实现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提供了建设领域和合作方向[6]。另一方面,建立国际工业产业园区。到2016年6月份,基于“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在沿线国家曾有计划建造国际工业产业园52个,目前已经有13个产业园建设完成,并且已在运营之中,该战略的初步实现,帮助我国产业积极走出去,实现与别国长久产能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第二,构建“一带一路”金融机制。基于客观实际的需要,我国尽最大能力帮助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设备融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落实,切实保证和这些国家能够保持长远的金融监管合作,金融发展条件一旦具备,国家之间便可真正意义上实现金融合作、人民币区域化和金融监管合作的愿景。第三,开放“一带一路”贸易市场。在“一带一路”倡议实行的三个年头里,我国一直以来都同周边其他国家努力发展贸易与投资快捷化,贸易畅通取得了显著成就。

三、平等包容:“一带一路”倡议的必由之路

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与人的交往。人们通过互相往来的活动,以不同的交往内容产生联系,从而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交往以互动为形式,以包容为本质,二者共同构成了交往过程的逻辑结构。

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交往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从未被登上历史的舞台,但是当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分工不断细致化,交往才被人们注意到,人们也才知道交往存在的必要性。资本主义时期的交往达到了以提高生产力为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互动,落后与先进的互动,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互动。互动促进了生产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急速进步,但同时利益的最大化逐渐成为人们交往的根本动机,从而使得人们注意不到在交往中存有的包容性,最终,这种无意识的行为让交往的规范性逐渐消失。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一旦确立,作为剥削阶级的资本家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他们会借助交往的形式,使用先进的生产机器,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促进物资之间的不断交换,加之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家越来越离不开交往。资本主义社会中存有的交往带给了世界历史领域内的大部分人民沉重的负担与压力,这种现象会使得无产阶级走向资产阶级的敌对阵营。目前,资本主义交往形式并未消失,欺负落后国家的方式不同于以往压榨工人的方式,这些方式则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

“一带一路”充分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交往观,以互动包容为实践路径,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残酷剥削”方式变成了“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状态,重塑世界历史下的包容发展道路。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帮助经济带周边国家的战略与我国的战略紧密联系。与其他经济外交战略相比,基于互联互通机制的“一带一路”建设“是更加包容的、更加普惠的、更加均衡的、更加可持续性的”[8]。由此,“一带一路”以平等、包容为基础,主要提倡在交往过程中参与主体众多,内容丰富,还提倡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关政府、企业需要在各个领域中做到全面交往,全体参与的互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区分了在世界历史进程里面的西方发达国家单一性的发展模式。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认为,只有进入共产主义时代,才是人类的真正世界历史时代。跨越了地域性、民族性,再联合了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建构的联合体是世界历史性的联合体。在世界历史性的联合体中,“每个人通过联合可以得到自由并解放自己。”[2]那么,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就是共产主义联合体。

共产主义的解放,依赖于每一个个体的解放。世界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变化,个人也从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个人转变成世界历史中的个人。也就是说,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是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那么,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取代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作为个体的人以及人类才会在真正意义上达到自由和解放的地步。马克思曾讲到,生产方式一旦发生变化,处于该历史发展中的人才会迈入真正人的世界中,也就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从本质层面来理解,该过程是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也就是从封闭的、民族的到开放的、全人类的世界历史变化过程。

中国在最开始提出“一带一路”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要坚持使用共同体思维进行建设,并且借助“一带一路”把中国和沿线国家构建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进步的利益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讲到,我们要共同将“一带一路”倡议贯彻落实,一起来建造国与国相互间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文章在2015年正式发表,文章中明确提到,要将“一带一路”从原来的“二体”建造成新“三体”,增加了一个责任共同体。这三个共同体从实质层面来讲是在一定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中国对共同体的底蕴理解更加深刻。

总而言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出的全球化、物质生产力、平等包容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蕴,是当代中国与沿线各个国家乃至世界众多国家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的思想先导,并且扩展了各国实践的视野。“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实践项目工程,一方面会帮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另一方面也会帮助沿线各国以及世界各国实现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  叶险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特性与世界历史理论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逻辑环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6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25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70.

[4]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5]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18.

[6]  李克强.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16.

[7]  黄梅波,刘振原.“一带一路”的战略方向与实践路径——中美的比较[J].东南学术,2017,(2):105.

[8]  王义桅.“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25.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一路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王毅在“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高级别会议开幕式上致辞
倡议书的写法
Happy Afternoon Tea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