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研究

2021-04-14马晓华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课堂教学

马晓华

摘   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充分关注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文化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和课堂文化交互作用与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对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保持敏锐感知,对学生个体的文化特质充分关注和理解,并有效利用这些文化因素促进学生的文化生命成长。具有文化敏感性的课堂教学关注知识的文化属性与文化依存性;引导学生对教材等学习资源的科学理解与批判反思;尊重学生文化特质,倡导文化交往与理解。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文化育人  文化敏感性  文化本质  个体文化建构

文化是影响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充分关注教学的文化特性。课堂教学容纳了个体、群体、全体,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同时也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各种因子交互作用的场域[1]。教学的场域存在着学生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和课堂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互作用,理解和把握文化对教学的影响对发挥教学的文化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从本质上看,文化育人是基于文化传承与文化习得、文化理解与文化认同、文化反思与文化批判、文化觉醒与文化自信等学习活动内化文化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形成学生的文化意识、人文情怀和文化实践素养的教育方式[2]。这就要求关注教学场域中的文化因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尊重和充分表达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发挥教学文化育人的功能。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是发挥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開展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基础。

一、课堂教学文化敏感性的本质与意义

课堂教学是实现文化育人功能的主要途径,通过教学社会文化得以转化成个体文化,促进人的文化生命生成和精神建构。理解和习得人类和民族文化、内化和传承文化,获得文化的同一性,以具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意识和能力,是人发展的本质诉求,更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3]。课堂教学要具有文化敏感性,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生成和建构,以实现文化对学生精神发展和文化生命生长的价值。

1.课堂教学文化敏感性的本质

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是教育学立场下对文化与教学关系的微观把握与解读,是指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充分关注、理解和表达,并有效利用这些文化因子促进教与学的教学特性。教学文化敏感性与“文化回应式教学(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强调“利用不同学生的文化知识、先前经验、表现形式让他们的学习变得更恰当、更有效;教学要建立在学生文化的优点之上,并增加他们的优势”[4]。但与文化回应式教学相比,教学文化敏感性意味着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文化的教学价值,也要关注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和课堂文化等在教学场域中所起的作用。当前学界对教学文化敏感性的研究较为集中于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培养这一方向,认为教学文化敏感性是教师专业发展所需,强调了教师这一主体关注和利用课堂教学中多元文化生态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讲,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是对教学过程中的多元文化的回应,它关注的是文化与学生、教师以及课程、教学等教学因素的具体关系,目的在于引导教学主体对教学系统中的文化交互保持适度警觉。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地位,对教学文化敏感性的达成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并不能等同于教学的文化敏感性。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是一种教学特性,而教师的文化敏感性指向的是教师的教学修养或技能。

2.课堂教学文化敏感性的意义

(1)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重要依据。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的、能动的、创造的特性,学生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的支配者,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既需要学生的主动与能动作用,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与鼓励。学生是具有文化特质的人,这种文化特质是指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受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等影响形成的文化个性。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关注与理解学生的文化特性,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个体文化以及所在的学生群体文化保持自觉和反思的态度,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批判,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理解自我,发现自身的兴趣、需要与不足并调动个体的能动性。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强调对学生个体文化特质的关注,使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学生文化的存在,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能够引领教师科学把握教学关系,促进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强调教学的有效性,指向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也要求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起和需要,发挥主体性[5]。而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实质上是对学生文化、教师文化、课堂文化等多元文化的教学关照,有利于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也有助于学生文化主体性的发展,从而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教师在关注进入教学场域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和课堂文化等文化因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关系,引领教学实践。事实上,教师、学生、课程、课堂四个要素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是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教学的文化敏感性促使教师和学生充分意识和关注到教学过程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和课堂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互,从而引导自身关注文化,寻求文化理解与表达。

(3)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为发挥课程文化育人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据。课程和教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等的充分把握,研究课程也必须理解教学活动组织和开展的相关知识。沃泽尔在他的文化发展阶段论中提出,文化发展的第四阶段是通过教育调停的阶段,“利用课程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同时对其他的文化有所认识,使文化间相互沟通、联系”[6],这一观点表明了课程文化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课程文化促进个体间进行文化交往和理解的价值。课程文化主要指向于知识的文化属性与文化价值,它制约着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教学要理解并尊重课程文化。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要求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所负载的文化等予以敏锐感知和谨慎对待,这有利于引导教师在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时采取谨慎的态度,发展课程反思与批判意识,形成自身对课程理解与批判,发挥教学对课程的创生作用。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意识到课程知识是负载着文化因子的知识,主动学习知识内蕴的文化内核,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二、课堂教学文化敏感性的内在基础和外在表达

1.课堂教学文化敏感性的内在基础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和课堂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互作用是教学这一系统有效运转的动力。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和课堂文化等多元文化因子及其互动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文化敏感性的内在基础。

教师文化由教师的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两部分构成,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总体来说,教师文化总是代表着学校文化,与学校文化相一致。教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着自主性和专业自主的特征。教师文化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和自身的教学行为,因而也会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文化体验产生影响。教师文化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要求教学保持着对教师文化的理解与批判。

学生文化又被称为学生亚文化,一般受到学生身心特征、同伴群体效应、师生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的影响。学生文化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学生群体文化,一是学生个体文化。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学生文化的重要表现维度。学生是“具有文化遗产的人”[7],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文化特质。学生的发展依赖于学生个体的能动活动,而在这种能动活动中存在着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的“双向对象化”。学生可以通过对学习对象发生积极的作用、影响和改造,将自身的文化特质与学习对象融合,从而实现个体的发展。而学习对象也会对学生产生的一种反向性作用和影响,对他们的心理结构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文化特质,将教学与学生独特的社会经验和文化背景相结合,在文化理解中达成学生文化生命成长和精神世界的建构。

课程文化也是课堂教学文化敏感性的内在基础。课程文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前者主要是就课程是文化的载体而言的,后者主要是就课程是一种文化型式而言的”[8]。事实上,课程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型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集萃”。这不仅表现在课程是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的产物,是从人类浩如烟海的文化中选择出的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更表现在课程特别是教材,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化材料的特征。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文化进行充分表达,发挥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

课堂文化也是教学文化敏感性重要的内在基础。课堂文化是教师和学生等多种教育要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课堂风气、规范、心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综合体[9]。课堂文化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文化复合体,且以精神文化为主。因此,可以将课堂文化看作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师生共同自觉遵守的课堂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有机整体。相较于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具有动态生成性和静态建构性的特点,受到教师、学生和课程文化的影响。课堂文化具有交互性,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文化;另外课堂文化也受到课程以及课堂的特殊情景特征的制約。这意味着教学需要关注课堂文化氛围的营造,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在交流与互动下形成的交互文化,对课堂文化动态生成与静态建构保持适度的敏感性。

2.课堂教学文化敏感性的外在表达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正确的学生观和知识观构成了课堂教学文化敏感性的外在表现条件。教学是教师的教导和学生的学习共同构成的复合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教师看成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资源,将教导看成学生学习活动的条件和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学生观、知识观和教学观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展开,也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呈现。

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的认识,它影响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方式。学生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是一个能动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10]。一个教师只有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文化主体性地位,并对学生的文化特质予以充分的理解与尊重,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才能发挥其价值。教师的知识观反映了教师对知识的认识。知识具有文化属性,具有文化依存性。知识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而且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和文化精神。理解、把握并建立学生自我对知识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的理解,才是真正完整的知识学习[11]。

教师的学生观和知识观是教师处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课堂教学文化敏感性的充分表达依赖于教师正确的知识观和学生观的建立,教师只有认识到学生是具有文化特质的人,而知识也不仅仅是符号,在教学中尊重和关注学生文化,充分挖掘知识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内涵,才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体验知识内蕴的文化思想、文化精神、文化智慧,实现精神世界的建构和文化生命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文化敏感性的实践诉求

1.关注知识的文化内涵,建立文化回应

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和处理影响着课堂教学文化敏感性的表达与实现。具有文化敏感性的教学不是仅仅将学科知识作为一种事实或结论告诉、传递给学生,而是对它们进行深入的文化分析,向学生表达或引导学生探究所学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文化思想、文化精神和文化思维方式,发挥知识的文化育人功能,以真正达成“转识成智”“以文化人”的目的。知识不是冷冰冰的符号存在,它是文化的复刻,内蕴着文化思想、文化精神和文化智慧。课堂教学文化敏感性的达成,依赖于知识内涵的完整实现,依赖于学生对课程知识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的理解。

第一,关注课程知识的文化背景,发掘知识产生所依存的特定的自然、历史、社会背景等的教学价值。文化背景是课程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人文学科而言,文化背景的教学往往影响着学生理解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识字教学为例,汉字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汉字内蕴的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体验汉字文化,建立对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同感。第二,关注课程知识的文化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建立对自我与自然、社会、他人关系的思考。语言、文字是课程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形式。课程知识内蕴的文化思维方式,反映了特定社会文化历史中人们的生活经历。这种内在的生成思维,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供了有效的教学范例。教学要实现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关注知识蕴含的逻辑形式和思维过程。第三,关注课程知识的文化价值观,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的真实联系。关注知识隐含的文化价值观,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将知识教学看作符号的教学,而是要引导学生理解、体验知识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以个体的文化经验为媒介建立生活与知识的联系,从而实现课程知识“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

2.注重对教材的科学理解,发展批判性思维

实现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要求形成对教材等学习资源的科学理解与批判反思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材为中心,唯尚唯书,缺乏对知识的批判性理解和思考。教材的编排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教材体现了编者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教材内容的选择具有主观性,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片面性”[12]。

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文化主体作用,依据自身的文化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以及批判性的思考。正如班克斯(Banks)认为的那样,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改变学校课程,使学生不仅学习其他人建构的知识,而且学习如何批判地分析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如何构建他们自己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理解[13]。课堂教学应该以心理学的“心理换置”为基础,鼓励学生从自身文化相反的角度去审视历史的、当前的事件[14]。教师在课堂中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将教材等学习资源作为教学活动的研究对象,从而引导学生批判反思,发展批判性思维。

3.尊重学生个体需求,建立新型教学关系

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作为一种教学特质,是对教学系统中多元文化交互的回应,体现了对学生文化特质和文化主体地位的尊重。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要求教师理解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文化,尊重学生的文化特质,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上施下效”的现象,它反映的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教师文化对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学生文化的压榨,这种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学生的文化特质未得到正确的认识与尊重。尊重和理解是课堂教学文化敏感性的核心。尊重学生的文化特质,理解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这既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支配者的状况的纠正,也是尊重和发挥学生文化主体性的关键。实现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必须满足三个标准,即帮助每个学生取得学业成功,养成学生的文化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政治或批判意识[15]。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更是具有文化特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要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教学中,学生个体的文化特质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教学要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特征、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尊重他们因为性别、年龄、学习风格、兴趣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个体创造适应性发展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朱德全,李鹏. 课堂教学有效性论纲[J]. 教育研究,2015(10):90-97.

[2][3] 郭元祥,刘艳. 论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育人[J]. 课程·教材·教法,2020(04):31-37.

[4] Gay,Geneva.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Theroy,Research,and Practice.Multicultural Education Series[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0:29.

[5] 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27.

[6] Sauro Civitillo,Linda P. Juang,Marcel Badra,MajaK. Schachner. The interplay between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cultural diversity beliefs,and self-reflection:A multiple case study[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9:77.

[7] Faure E,et a1. 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M]. UNESCO,1972:157.

[8]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1+288.

[9]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2.

[10] 郭元祥,吴宏.论课程知识的本质属性及其教学表达[J].课程·教材·教法,2018(08):43-49.

[11] Ladson Billigs,G.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ly Relevant Pedagogy[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5(03):465-491.

[12][14] 奧恩斯坦,汉金斯.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译.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81.

[13] Banks,J.A.The Can on Debate,Knowledge Construction,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In J.A.Banks,& C. A.M.Banks(Eds.)[M].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ransform active Knowledge,and Ac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6:329.

[15] 王鉴,万明钢. 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65.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技术文化
鲁班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