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教室环境中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2021-04-14黄传旭冉怀敏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分层教学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黄传旭 冉怀敏

摘   要   智能教室是智慧社会下学校的发展趋向,富技术的教学环境正在推动教学变革,面对新的教学情境,传统教学模式势必要做出调整。通过阐释分层教学所面临的时代表征、分层教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及价值诉求,建构智能教室环境下分层教学模型并提出三种分层教学策略,即目标分层策略、异质分组策略、精准指导策略,以期为智慧环境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智能教室  分层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伴随技术更迭,教学环境也受益于科技变革且渐趋智能化,教学作为一个生态整体,环境的改变会引起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培养目标等的变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推进分层教学等多种培养方式,发展每位学生的优势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教育部在2019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也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教学,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2]。学生差异在每所学校、每个班级当中都普遍存在,承认差异是开展个性教学的前提。分层教学作为一种个性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灵活制定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舒展个性、促进个性发展。在智能教室环境中开展分层教学,是当下须考虑的新问题。

一、智能教室环境中分层教学的表征、诉求及渊源

1.分层教学空间的时代表征

(1)智能的教学设备

智能时代下的教室是依靠智能空间技术实现的增强型教室,视听、计算机、投影、交互白板等声光电设备是基础的硬件设施,具有自然的人机交互特征,方便师生接入资源[3]。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智能教室中的教学设备普遍具有“智慧”,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技术正走向自动化和智能化,使课堂教学评价的常态化和规模化成为可能,为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和学习本质的探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4]。在教学活动中智能导师系统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递教学内容、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数据化呈现教学效果,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教师从纷繁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学生学习的个别辅导中。智能教室满足当前学校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内在诉求,是智能学习时代的必然选择[5]。

(2)高效的教学互动

智能教室环境中渐趋智慧化的教学设备为教学交互的开展和交互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撑。相较于传统教室中的教学交互,智能教室中包含了更多及时、可视化的在线教学交互形式,形成了既有传统教室中的教学交互形式又兼具虚拟教学交互形式的复合型教学交互模式[6]。富技术的智慧教室环境可以有效地支持课堂互动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教学互动频率,丰富教学互动的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互动的整体质量[7]。媒体作为教与学过程中的维系物,是教学过程参与者之间的桥梁[8],智能教室就是集音频、视频、传感器、网络在内的富媒体环境,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交互式白板或师生终端等设备及时、高效地实现教学互动。

(3)多元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智能教室环境中的教学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又有不同。在传统教学环境中,评价多为教师评价、生生互评等方式,评价手段相对单一;在智慧环境中,教学评价结合数据挖掘、学习分析、内容分析等技术,并有机融合了发展性评价;通过数字化学习发展性评价系统采集和存储数据,实现教学评价多样化和个性化[9],智能测评系统收集数据后能精准、高效、可视化地生成学情评价。智能环境中的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制定,围绕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重新构建[10]。

2.分层教学模式的价值诉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促使其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在社会发展进程下,对于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对个体独特性的重视使得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认为其抑制学生个性发展。为了实现因材施教,促进人的良好个性发展,诸多教育家开始探究个性化与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思想最初被美国教育家哈利斯(W.T.Harris)提出并得到应用[11],之后卡尔顿·华虚朋(C.Washburne)提出并试行的文纳特卡制和柏克赫斯特(H.H.Parkhurst)提出的道尔顿制都以个性化教学为核心,倡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速度与学习能力完成学习任务。20世纪40年代,文纳特卡制与道尔顿制等教学模式传入中国,分层教学开始在我国出现;新中国成立后,急需建设人才,鉴于当时学生水平良莠不齐,分层教学又被运用于实际教学;21世纪初期,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2]中明确提出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推进分层教学等多种培养方式,发展每位学生的优势潜能,符合分层教学尊重差异、发展个性的价值内核。

有关分层教学的模式在中外不同发展时期几经更迭,但价值内核始终是谋求不同水平学生发展:以现有知识为基础,对各层学生设置不同教学目标,教师针对不同分层下学生需要灵活教学,力求同一教学环境中的所有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在當前呼吁实行素质教育的浪潮下,身心协调的个性发展基于全面发展再被推向新起点。

3.分层教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我国关于分层教学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儒家思想中的“因材施教”:“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13]。“因材施教”直接体现了孔子根据学生基础与特点实施教学的观点。国外许多教育家也从学生差异角度,提出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理念。在建构主义学派中,维果斯基(L.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明确指出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作为原点,通过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超过现有最近发展区,再以最新知识水平为原点进行下一阶段教学,意指教学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14]。以罗杰斯(C.R.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在教学中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引导他们的内在倾向以激发其学习兴趣[15]。加德纳(H.Gardner)在其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固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只对部分学生有效,对其余的学生来讲不会产生多大的作用,要求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使用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并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16]。

在上述中外教育理论(观点)中,从学生个性出发实施教学成为共识。时至今日,教学环境虽然实现从传统教室发展到多媒体教室、再从多媒体教室到智能教室的变化,但分层教学思想的教学指导意义未发生变化,将在智能教室环境的教学活动中继续发挥价值。

二、智能教室环境中教学层次的类型

智能教室是采用智能形态的技术构建富有智慧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课堂[17],包含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两个部分,真实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无异,虚拟环境则是与传统教室有明显区别;虚拟环境具备技术与资源优势,有助于实现学生的隐性分层和动态分层(如图1)。通过对智能教室环境的分析,尝试构建智能教室环境中的教学分层模型。在智能教室环境中的分层教学围绕个性发展的目标,根据学生对分层的能见度分为显性分层与隐性分层,根据教学过程变动分为静态分层与动态分层。

1.显性分层与隐性分层

在分层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以学习成绩为依据来简单机械地划分,这样往往偏差较大,而应采取模糊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综合评价及动态分析等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18]。传统的分层教学往往以分组的形式对全班学生进行物理分割,即显性分层,以便教师对不同分层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但简单的物理分割式的分层或许会给较脆弱的学生造成心理创伤,尤其是对后进层的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使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是“差生”,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应当在尊重学生独立人格、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

在智能教室环境中可以实现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教师通过终端设备向学生端推送学习资料。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基础性知识进行考核,综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因素初步分层,分层之后并不需要像传统教室一样要求学生划片区,只需教师通过教师终端对学生分组,再按照分组向学生差异化推送学习资源,学生并不清楚自己与周边其他同学的差异,因而可以实现在智能教室环境下对学生的隐性分层。

2.动态分层与静态分层

学生作为社会个体,无论心智、思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其学习过程中充斥着不确定性。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表现为学习结果的阶段性起伏,每一阶段都是学生新的学习起点。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当分阶段、以学生最新的知识基础作为教学依据,因此要按照学生各阶段的具体情况进行动态分层。所谓动态分层,即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之后对其综合评定,依据当前学习情况对其重新分层。

在传统教学中,频繁地分层会影响教师的其他教学工作,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因此对学生分层后基本不再变动,即静态分层;但在智能教室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系统的自动分析功能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练习的反馈、学习习惯给予个性化指导,在完成阶段性学习之后教师根据这一阶段各分层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再次分层,将新分层应用到下一阶段的教学中,即学生每个阶段的成果都作为指导下一阶段教学的依据,从动态的分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3.课外分层与课内分层

课外分层包括动态分层和静态分层,是指在教学之前对学生分层的方式,一次分层后不再变动即静态分层,如需要进行阶段性调整则是动态分层。课内分层即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的分层方式,包括显性分层与隐性分层。动态分层与静态分层主要是在课外实现,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与教学需要选择是否动态分层。在传统教学中在课外进行动态分层会增加教师工作负荷,且增加教学实施难度;在智能教室环境下,通过教学系统的自动分析功能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在智能分析技术的辅助下方便教师对学生动态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通过隐性分层或显性分层的方式组织教学。显性分层多见于传统教学,隐性分层在技术与资源的支持下以较为隐蔽的形式实现对学生的分层,教师在讲完本节课的知识点之后,智能终端根据课外分层预设向学生精准推送练习题,教师通过智能分析系统查看各层次学生的习题正确率。学生在线提交习题后系统自动批阅,并将错题的解题步骤推送到学生端,学生對于仍不理解的内容可以直接向教师提问,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个性化指导。

三、智能教室环境中分层教学的实施

1.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灯塔”,指引整个教学过程。在分层教学中教学目标要与学生对应分层,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差异性的学习目标以满足其需求。各层级的目标设定要与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相符,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预估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并设定各层教学目标。最终目标层级从高到低呈现为“超标准——标准——低标准”,其中,超标准目标要根据优秀层学生的水平设定,低标准目标也要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分层教学目标后,教学内容要根据各分层目标相应调整,但教学差异不能过大,要兼顾各层级学生的需求。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关卡,也要根据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过程中的课堂练习反馈、阶段性学习考核数据与教师的教学观察进行综合评价,即评价学生此阶段的进步程度。评价完成后,对于阶段性评价中进步较大的同学予以表扬,对于进度较小的同学予以鼓励,帮助其分析、解决学习阻碍。

2.异质分组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9]中提出“尊重差异,发展个性”,并明确要求在教育中关注学生差异,开展个性化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20],从异质分组中培育个性。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社会分工并说道,“从一开始,我们每个人生来就和另一个人不完全一样,而是相反,人人天性有别,不同人适于不同的事……”[21]根据性格、能力等个体差异进行社会分工,分配其能胜任的工作。异质分组教学策略与柏拉图的社会分工思想持有共同的思想蕴意,即承认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异质分组,采取任务导向式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探究学习。在每个异质组中,学生基于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特长在任务探究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发挥各自个性优势,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从分工合作中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通过异质分组可以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从合作学习中发现并发展自身特质,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从而激发自身学习兴趣。

3.精准指导

了解学生个性差异是教师精准指导的前提和践行素质教育的手段。精准指导教学要兼顾“两头”,对于优秀层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教学,指导并鼓励学生自学,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后进层学生要按照“小步子”教学策略指导学习,将总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指导学生完成并在完成后给予鼓励,通过慢速、稳固的方式实现分层目标。在智慧教育与教育大数据支持下的富技术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者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差异化学习、自适应学习,从新授到作业布置,都可以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准确推送,从而实现技术加持下的“因材施教”[22],即在智能教室环境中,教师在智能化技术支持下实现精准化“教”,学生进行个性化“学”[23]。

智能教室作为一个富技术的教育环境,在多种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对学生学习状态、学习结果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不仅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推送教学内容,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方便教师进行个性化辅导。智能教室环境中的教育是一种技术加持下的个性化教育,与分层教学蕴含的尊重差异、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的旨归契合,在智能教室环境中开展分层教学是发展学生个性极为有利的教学方式。基于此理解,我们提出了智能环境中的教学分层模型,丰富了智能课堂环境中教学的教育理论,但是智慧教育的实现不应只包括教的策略,还要有学的策略,只有在教与学策略结合的智能教室中,智慧教育才会真实发生。

参考文献

[1][13][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8/

t20100802_93704.html,2010-07-29.

[2]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2018-04-18.

[3] 陈卫东,叶新东,张际平.智能教室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04):39-45.

[4] 刘清堂,何皓怡,吴林静,等.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9(09):13-21.

[5] 李康康,赵鑫硕,陈琳.我国智慧教室的现状及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07):25-30.

[6][10] 陈蓓蕾,张屹,杨兵,等.技术支持的教学交互策略促进交互深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08):99-107.

[7] 王晓晨,黄荣怀,王梦舒,等.智慧教室环境下的中小学课堂人际互动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12):111-116.

[8]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5.

[9] 李振超,陳琳,郑旭东.大数据理念下的发展性学习评价系统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06):108-114.

[11] 叶琳,刘文霞.国外分层教学历史发展概况[J].教学与管理,2008(03):159-160.

[12][1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01-57.

[14] 戚瑞丰.“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在西方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3(05):11-12.

[15]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0.

[16] 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0.

[17] 刘军.智慧课堂:“互联网+”时代未来学校课堂发展新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7(07):14-19.

[18] 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2(07):32-35.

[20] 石映辉,彭常玲,张婧曼,杨浩.智慧教室环境下的高校师生互动行为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01):45-51.

[21] 柏拉图著.理想国[M].顾寿观,译.长沙:岳麓书社,2010.07:76.

[22] 陆灵明.智慧教育研究现状、内涵及其特征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20(02):19-24.

[23] 姜丛雯,傅树京.我国智慧课堂研究现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20(06):1-4.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分层教学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