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人才资源瓶颈 高效支撑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

2021-04-14省政协常委张宏君代表九三学社河北省委

乡音 2021年9期
关键词:院所人才资源科技成果

■ 省政协常委 张宏君(代表九三学社河北省委)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人才资源的快速集聚和有效利用,人才资源取得长足发展,但与支撑我省创新发展的需求相比,与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相比,一些瓶颈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成果转化供应端动力不足。科研成果转化在科技人员晋升上体现不足,从事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工程设计、标准开发的应用型人才很难“对号入座”,影响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二是成果转化服务端能力欠缺。多年来,我省专业人才数量在全国占比较低,常年徘徊在5%左右。人才总量的不足,使得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支撑乏力。同时,我省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分布结构还不尽合理,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三是成果转化承接端承接乏力。企业是成果转化的主力军,也是成果转化的承接者,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人才和产业化人才是决定承接是否有力、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是否畅通的关键力量。可有效承接成果转化的企业家人才和高水平产业化人才明显不足,适应河北加快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前沿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更是严重缺乏。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补齐体制机制短板,激发成果转化供应端人才对接市场的动力

一是建立推动成果转化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破解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论文项目来确定薪酬待遇、职称职务晋升、配置学术资源的现象。进一步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体系,引导设立技术转移初中高级职称序列,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发展贡献等列入高校院所应用研究类专业技术职称的评价体系,推动人才“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二是完善分享创新成果转化收益的激励机制。细化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以省属骨干大学、科研机构为试点,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使用权试点改革,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实际贡献相匹配。

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端人才资源供给

一是加强整体人才资源的引进培养。围绕让人才有平台落地、智力有项目承接、成果有载体转化等方面,优化各类创业孵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布局,提升平台对人才的集聚能力。同时,创新人才薪酬激励机制,支持高校院所推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项目工资制,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创业获取报酬,允许事业单位建立和发放突出贡献奖,加大对创新人才的绩效工资倾斜力度。完善服务体系,建立服务平台,降低办事成本。探索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对各类人才租房、购房提供不同程度补贴保障。

二是加强技术转移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沟通合作,加强对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和高水平技术转移服务人才的引进。加强我省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引导省属重点骨干高校开设技术经纪专业。

三、壮大成果产业化人才群体,提升成果转化承接端承接能力

一是培养壮大科技企业家人才队伍。推动实施科技企业家队伍壮大工程,建设科技企业家培养基地,将科技企业家引进培养纳入全省人才引进培养范畴。同时,以省属骨干大学为试点,推动建立校友企业家成果转化助推机制,借助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校友企业家资源,帮助研究成果走向市场。

二是提升市场主体对产业化人才的集聚能力。出台相关政策,扶持重点产业领军企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产品孵化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平台,提升市场主体对产业化人才的集聚能力。

猜你喜欢

院所人才资源科技成果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人才有价”充分释放人才资源市场活力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智慧院所类咨询报告如何编制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