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航天历史,传承航天文化
——航天档案编研工作的职责与展望
2021-04-14林晓明
林晓明
(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76)
档案编研是指档案部门在满足社会需求基础上,根据一定的选题,充分利用本部门馆(室)藏档案文件及可利用的其它档案资源,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挑选、编辑、评介基础上进行的编写参考资料、档案汇编、编史修志、撰写论文专著等活动。
航天档案编研工作是一种航天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编研人员通过其能动性、创造性的劳动,将潜藏、分散的档案信息加以整理,实现档案信息的增值,服务于航天事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是档案发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
1 航天档案编研工作的时代使命
航天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形态,有学者认为“航天文化是指航天人在从事航天事业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航天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是几代航天进行航天实践所结出的丰富成果。弘扬传承航天文化,对于引导当代航天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创新开拓具有重要意义。
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是档案工作的根本所在。档案编研是发掘档案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编研成果是传承文化的有效载体,是档案信息利用的重要工具,也是档案管理水平的具体展示。档案编研作为档案利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档案资源,适应客观需要、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方式,是贯彻开放历史档案方针、提高档案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
1.1 航天档案编研成果系统记录航天发展历程
中国航天事业发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百事待兴,航天专业人才趋于零,就在这样的困境中,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励精图治和砥砺奋进,从仿制起步,逐步建成宇航运载系统,为中国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作出了积极贡献。宇宙空间已经可以看到中国的身影,听到中国的声音,中国航天现已经可以平视世界,所有这一切,都是航天文化的积淀和勃发。
航天事业的每一个进步、每一项创新、每一次失利的分析和归零,都是留给后来人的宝贵财富,在航天史上都会留下印迹。
对于航天事业发展中的每一个印迹,档案人员要及时跟进综合分析,归纳、研究、提炼和总结,充实航天文化。
1.2 航天档案编研传承了航天文化
航天精神成为国家主流精神之一,内涵丰富,底蕴丰厚。航天精神的形成、完善、发展过程,是“广大航天人胸怀爱国之情,肩扛报国之责,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一次次刷新中国高度,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为国家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彰显了自主创新的中国力量。(李克强总理所批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大量的动人事迹和人物。如中国第一枚导弹“1059”仿制过程中,航天人从零起步,逐步掌握航天理论和生产技能,建立起航天研制体系;“长二捆”18个月研制成功,使中国火箭走向世界的奇迹,这一切都蕴含着丰富的航天精神,拓展着航天精神的内容。围绕航天精神的形成过程,展示航天事迹和模范人物,弘扬航天精神是档案编研人员责任。
航天精神的凝练过程,航天精神背后的航天故事,值得大力挖掘。档案编研工作都应将其纳入工作范围,系统梳理、理性提炼,还原历史,记录真实。
1.3 航天档案编研可大力传播航天管理经验
航天管理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组织管理和风险管理等诸多管理内容和环节。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在探索航天工程研制规律、实践系统工程理论方法等方面,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管理模式,有力地保障了航天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管理标准、管理办法、管理流程。如在质量方面的对故障现象和产品的“归零”要求、外协产品控制方面的“七专”要求、外协产品的“合格供方”管理等一系列要求和办法,对于产品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在技术管理、成本管理、组织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也有独特之处,所以档案编研工作,也要关注在管理中取得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
1.4 航天档案编研服务航天主业
航天档案编研成果可以达到鉴古知今的效果,为航天主业的决策提供参考。中国航天史上的成功经验渝失败的教训,对于当前,对于未来都具有一定的参考资鉴的作用。比如,东风二号首飞失利之后,在钱学森的引荐下,中国航天开始引入系统工程管理理念,按照一个总体部、两条指挥线、三步棋的思维来进行科学管理,这为后续科研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挖掘这些历史,为当前的决策提供借鉴,档案编研大有可为。
航天档案编研探索人才成长规律,加速人才培养。几代航天人的励精图治、奋勇攀登、无私奉献铸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航天事业的成功,是大量科研人员努力的结晶,在航天事业的拼搏中,他们努力创新、辛勤耕耘,在事业成功的同时,也取得了中国航天的不断向前。这里产生了中国的两院院士、国家级技师等不同类型的精英人才,也孕育了大批有理想、有信念的为航天事业奉献的普通工作者。正是有了这样一支优秀的团队,才支撑起中国航天的辉煌。航天人才的成长成才的过程,或多或少要受到周边环境的熏陶,也正是由于一代代人的不断传承和继承,才有了今天航天人才的丰收,通过众多个体成功的案例可以找到共性的成才途径,为我们快速培养高质量、高智能提供快速培养通道。
2 基于航天文化的航天档案编研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档案需求的增加,使档案信息的生成和利用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是档案信息的载体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二是用户对于档案信息的需求和利用方式不断变化;三是人们对档案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四是要求档案部门能提供高水平的档案编研成果。
传统档案编研的不足也在显现,主要表现是:一是顶层规划设计力度需要加强;二是编研成果受众面小、形式单一、传播面有限;三是编研周期长、编研选题和内容与需求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四是编研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人员数量等与编研任务的需求不匹配;五是编研档案所需要的基础信息(档案信息)不完整;六是编研成果相对单一,还不能顾及到用户多样性的需要。
坚持航天文化自信,以档案编研成果展示航天事业,是航天档案编研工作的方向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以航天特有的文化积淀做好航天档案编研。
2.1 以系统工程的思维开展航天档案编研工作
航天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航天型号规划、计划、预研、研制、试验、生产以及人才、物资、保障条件、经费的科学体系与方法。
航天系统工程是航天事业取得发展的重要保障,将航天系统工程的方法引入航天档案编研工作对于提升档案编研工作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以航天系统工程思维开展航天档案编研需要做以下工作:
1)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实现成果价值最大化;
2)建立航天编研的组织架构,保证编研工作的有序开展;
3)规范与编研业务工作流程和标准,严格按程序和规则办事;
4)构建联合编研的体制机制,做好编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5)建好档案信息收集管理平台,做好档案编研的物质保证;
6)主动构建多样化的成果形式,以多载体的形式与系列化的内容为科研生产服务;
7)做好编研人才的培养,有目标的引进外脑,提升编研成果的水平;
8)高效准确传递编研成果,实现编研价值最大化;
9)用好用活现代信息化工具,提高效率和互动性。
2.2 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开展档案编研工作
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传统的档案编研方式不仅不能满足用户对档案编研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档案编研工作的需要,档案编研工作也应采用信息化技术,来满足用户和我们工作的需要。以档案信息化工作平台(数字档案馆或档案信息系统)为依托的档案编研工作方式能有效提升现有的编研能力和范围。
以档案信息化平台为依托的档案编研方式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第一,可以实现档案编研成果形式多样性
基于档案信息化平台提供编研成果,不仅能提供纸质档案的编研成果,也可以提供多媒体方式成果;成果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扩大档案编研成果的受众面,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喜好的人员对编研成果的使用,如视频方式能生动直观进行展示,可以使受众面扩大……
第二,可以实现档案信息收集和编研出成果的良性循环
档案编研多是基于馆藏档案开展的,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多数档案馆的档案资源不能支撑编研课题的需要,需要以各种方式进行多种载体形式的档案信息收集——如采访、复制、口述、征集等。这些收集到的档案信息在完成档案编研成果的同时,也充实了档案馆的资源,实现的良性互动。
通过档案编研,可以发现档案收集中的缺陷,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档案收集工作,使档案收集更加完整、系统。
第三,可以以“短、平、快”方式推出档案编研的自助服务
档案编研方式有编纂、编写、研究等几个不同层次,利用档案信息工作平台,配合智能机器搜索等信息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实现档案编纂的功能,可以极大地提高档案编研的效率,同时也给用户提供了自助服务渠道。同时可以通过自助服务,了解用户的档案需求。
2.3 促进航天档案编研人才的成长
几十年的航天事业,铸就航天“三大精神”,成就了二院院士、国家技师等一批人才的成长。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历练过程,档案编研人才队伍建设显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航天档案的编研人才的培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树立和培养航天“三大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是对航天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在当今社会,需要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心、正义感,倡导集体荣誉感,树立理想信念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要提高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档案编研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来对待历史的重现、文献资料的挖掘与人文精神的提炼等工作,需要以服务大局、服务航天主业、服务科研管理等精神,提供最可信、最可靠的成果。
再次,要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
档案编研的基本能力需要书写能力、档案信息的检索和获取能力、沟通能力等。同时还需要掌握现代信息设备和工具,以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实践,逐步提高各能力。
第四,需要了解现代航天技术及其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是做好航天档案的基础。同时还要了解航天发展程,不同时期的主要型号产品,产品间的相互继承关系。同时还要了解重要的技术突破及对航天产品的影响,只有具备了一定航天知识和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专业领域的编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