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等4则

2021-04-14

大庆社会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曲青山在2021年2月2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撰文认为,从我们党历史上实现的自我革命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深刻的历史启示。第一,必须坚持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我们党的这条思想路线,我们才能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并在实践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还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个制度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和民主基础上集中的结合和统一,是民主和集中的矛盾统一体。民主强调的是集中全党的智慧,集中强调的是凝聚全党的力量。第四,必须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党的历史告诉我们,党要纠正错误,勇于自我革命,必须坚持和发扬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优良作风。

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

邓联荣在 《人民论坛》2020年12月(中)期撰文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不断丰富发展的生动写照;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的法治理论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焦点是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概括的“十一个坚持”,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要点,是一个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前三个坚持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第四至第九个坚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全面依法治国的本体部分,亦即就法治论法治,第十和第十一个坚持强调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全面依法治国的人事保障。“十一个坚持”以法治工作的政治方向为引领,以法治工作的本体为中枢,以法治工作的人事保障为压轴,充分体现了政治与法治、法的作用与人的作用的统一,充分说明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体系性、创新性、独特性。

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

魏后凯在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0年第6期撰文指出,在由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始终瞄准现代化目标,进一步巩固夯实全面小康成果,着力提高全面小康水平和质量,为最终建成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这是因为,小康社会是温饱社会与富裕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即使当前中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但依旧处于小康社会发展阶段,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跨越富裕社会的门槛,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在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仍需要在一段时期内持续提高全面小康水平和质量,并逐步积聚力量,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向相对富裕社会迈进。从全面小康到相对富裕再到共同富裕,最终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社会,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根据“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到21世纪中叶,中国不仅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且要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这一点上讲,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也就是总体上建成共同富裕社会的过程。而要实现建成共同富裕社会的长远目标,首先必须打牢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重点是补齐短板和薄弱环节,切实提高全面小康水平和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高品质生活为目标,以高效能治理为手段,以全方位创新为动力,加快实现由全面小康社会向相对富裕社会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美好生活方式

李铭、汤书昆在 《学术界》2020年第11期撰文指出,马克思生活哲学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批判,最终目的在于探究人类美好生活及其实践路径。“美好生活”作为一种生活理念与马克思生活哲学具有内在一致性,后者从理论上奠定了前者的哲学基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失范导致人的生活状态发生“异化”,并集中体现在以人为中心的三大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和人与自身的矛盾。因此,唯有超越三大矛盾及其危机,构建绿色可持续、诚信友好以及自我成长的生活观,才能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始终关注人的生活状态,并运用其哲学理论方法来解释美好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和建设的紧迫性。马克思的生活哲学规避以往哲学逐步脱离现实的窘境,从源头上奠定美好生活方式理论基础的现实性,进而与时俱进地保持对生活方式演变解释的进步性。随着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愿景。为此,必须正视当下个人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失范问题,构建中国式的美好生活方式。总之,从马克思生活哲学出发,解释当前生活方式失范及其成因,强调人与自然、社会、自身三者和谐,对人们理解“美好生活”之真意,对我们实践理想的美好生活方式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和方法指南意义。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