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与实施
——基于终身生涯发展观视阈下
2021-04-14佟丹丹杨红艳李春秋
佟丹丹,杨红艳,李春秋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招生就业处,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就业是党中央提出的“六保”工作、“六稳”任务之首,而高校就业工作是重中之重。在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变化成为新常态,就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着重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终身生涯发展观深度融入就业工作中,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构建符合高校内涵式发展建设要求、学生成长需要的新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弥补学生前期生涯教育缺失,改善就业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终身生涯发展观在生涯教育中的价值蕴意
终身生涯发展最初由吉斯伯斯和摩尔于1973年提出,它是指个体在一生中通过各种角色、环境以及事件间的相互作用和整合而达到的自我发展,其蕴含的主要观点还有“人生任何阶段的所作所为对未来发展产生同等重要的作用,任何阶段的努力和变化都会对未来发展奠基”[1]。终身生涯发展观价值蕴意丰富。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事物的发展有着内在联系,终身生涯发展观表明“生涯发展是一个终身的历程”,每个阶段矛盾有主次之分,后阶段的事物发生受前阶段的影响;从“生涯混沌”理论视角,不确定性的事件对职业选择具有显著的影响。在信息爆炸时代,个人职业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生涯历程成为试行的、易变的、不确定的,充满模糊与张力[2]。终身生涯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可塑的”,有助人们认同不确定性因素,并为之做好心理准备;从管理学视角,彼得原理指出:“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3],终身生涯发展观用“成长”的观念促进人们对职业晋升的认识;从生涯建构理论视角,人们通过把记忆、经验和未来期望编织成一个可描述的生命主题的模式,主张自我生命设计[4]。终身生涯发展观中“自我概念”更加明确了个体是生涯的所有者和创作者。
终身生涯发展观是一种整体观,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提供了全景的视角[5],在生涯教育中的运用体现出充分的价值性。终身生涯发展观为人才培养改革、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促使教育者更关注受教育者的全程发展、多维度、可逆性,为开展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及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有助深化学生对就业、职业、事业及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的认识。
二、终身生涯发展观视阈下的就业指导服务思路探索
高校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为目标,在终身生涯发展视域下,从达成师生主体下的3个层面共识、树立“三全育人”理念模式下的3个工作观念、重构就业指导服务9个领域工作等3个维度探析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新模式构建思路。
1.建立终身生涯发展观的共识。行动主体达成共识是工作实施的重要基础。在建立终身生涯发展观的共识过程中要关注3个层面:一是生涯发展主体的共识。师生明确教育过程中,学生在生涯发展中的主体性。学生有意识地挖掘自身生涯主题和生命主线,在生涯发展进程中主动解构和重构自我,形成属于自己的生涯发展模型;二是不断提高职业生涯满意度的共识。教育者以理论灌输与实践体验充分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接纳职业生涯中的不确定性,持续不断地为后续发展积淀职业素养,以提高自身职业生涯满意度;三是对大学生命周期的共识。学生的大学不同阶段间具有连续性,但每个阶段的特征及完成的主要任务存在一定的普遍性。
2.创建终身生涯发展观视阈下的就业工作观念。高校要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融合终身生涯发展观价值蕴意,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模式,创新就业工作观念。一是师生员工全员参与。从命运共同体视角,在师生不同诉求中寻找价值“最大约数”,着眼人才培养和具体就业工作两方面,从理念共识、支持系统、工作模式等方面形成就业工作全员化策略。二是设计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大学完整周期在终身生涯的价值、每个阶段在大学周期的价值为线索,在关联性与发展性上寻找切入点设计就业工作全程化的具体措施。三是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全方位互动。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成效的体现,以就业供给侧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各环节,全方位构架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3.重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对学生的素养与能力需求要求更高,大学毕业生既要具有职业的首岗胜任力,又要具有职业发展潜力。高校就业工作要因势而变、应势而为,重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内容,探索“建构式”职业生涯咨询、“实践式”就业指导课程、“探索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验式”创业教育体系、“启发式”就业指导活动、“精准式”求职技能培训、“融合式”生涯管理技巧培训、“融入式”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及教学、研究、实践、评价“一体式”就业指导模式。
三、“三全两课一保”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总体设计
高校将终身生涯发展观的价值蕴意融入到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中,构建以“三全育人”为模块、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为平台、机制体制为保障的“三全两课一保”新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多元框架式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组织构成。一是管理服务机构。高校就业工作是“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多个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就业专项工作组。通过部门与部门、部门与院系间联动,实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为目标的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模式。院系成立由主要党政领导担任组长,多群体共同组成的就业专项工作组,具体组织实施本院系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二是指导服务团队。建设好三支队伍,带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提升服务的专业性。以就业专职人员、辅导员、政企职业导师为主体建设专兼职就业指导队伍,分层次为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或多元化或个性化就业指导;以专职就业工作人员、职业规划教师为主体建立职业咨询队伍。生涯咨询范式从“匹配”取向转向“建构”取向6],对职业咨询队伍成员要求更高,需要专业培训、获得相关资质的人员通过标准化方式开展咨询工作;以专兼职就业工作人员、学生骨干为主体组建信息管理队伍,实现招聘信息、就业动态收集及双向高效传递。
2.纵向延伸式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格局。大学生科学就业观念及较高就业能力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应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并进一步向高中阶段和毕业后一段时间内延伸。高校建设好以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为核心的第一课堂、以项目化活动为线条的第二课堂,构建纵向延伸式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格局,利用大学周期生涯实践培养终身受益的生涯规划能力。针对准大学生,以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传播、大学生活目标调研、学校精神教育为主线实施大学认识教育项目,助力学生感知大学生涯目标;一年级主要是职业生涯启蒙教育阶段,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认识培养、多元化生活体验为主线实施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项目,助力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二年级主要是职业探索与技能提升阶段,以职业实践体验、行业认识活动、专业技能竞赛为主线实施职业生涯跟踪服务项目,助力学生认识职业环境和提升职业本领;三年级主要是职业素养提升和毕业去向决策阶段,以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素养提升活动、科学素质培育为主线实施就业力提升项目,助力学生积淀职业决策资本;四—五年级主要是职业决策与执行阶段,以求职技能培养、目标职业能力提升、就业帮扶等为主线实施准毕业生就业精准指导项目,助力学生获得优质就业机会;针对毕业一年内学生,以按需指导、未就业学生跟踪服务、就业现状调研分析为主线实施就业指导跟踪服务项目,助力学生适应职场生活。
3.横向拓展式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以人才培养体系为面,融入就业观念,以“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循环为工具,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的全方位互动。在入口关上以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整招生计划,在通识教育中设置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等必选课,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设置创新实践学分、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在教师队伍中倡导“双师型”教师,在第二课堂教育模块中保持职业规划教育不断线,在出口关上考察就业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的完整PDCA循环,促进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
4.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和保障机制。一是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运行机制。采取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运作”的工作模式,在两级就业专项工作组统筹领导和管理下,学校层面着眼社会需求,宏观规划、拟定决策、统筹合作;院系层面着眼行业人才培养,规划落实举措、组织力量实施;专业班级层面着眼学生个体,精准分析、精细指导、跟踪服务。二是高校就业指导运行体系的保障机制。首先,建立大学生生涯发展辅导机构。大学生生涯发展辅导机构可将工作内容融入到学生整个教育和管理服务的同时,以资源共享为目标,建立院校之间、院校与社会机构之间人才供需的统一就业网络体系,畅通校政企深度融合助力高校人才培养。其次,建立院校两级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评价体系。利用总结与数据化相结合方式,以学年度为评价时间域,从组织领导、量化指标落实、多层级满意度评价、就业质量等维度构建院校两级适度差异性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评价体系,促进就业服务体系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