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奈与挣脱:贫困农村地区青年婚恋观的扭曲及破解
——基于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观的分析

2021-04-14吴永刚

大庆社会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婚恋观婚恋婚姻

吴永刚

(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每代人的婚恋问题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婚恋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贫困农村地区青年在婚恋问题上所面临的形势比任何时期都严峻,在追求婚姻美满幸福的道路上付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艰辛,严峻的婚恋形势令他们感到无奈。走出困境就是要回归婚恋的自由与本真。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应着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引领力和影响力,以打造富有正能量、蕴含正确价值观的婚恋“流行语”为切入点,把营造健康的婚恋氛围作为破解婚恋观扭曲的中心任务。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观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对于认清和解决这一个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束缚:贫困农村地区青年对婚恋的无奈

关注社会婚恋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贫困农村地区青年这一群体的婚恋状况。传统婚恋陋习在贫困农村地区还未完全退场,其延续性的习惯势力依然存在。而与此同时,代表新发展趋势的现代婚恋模式已经到来,其独特魅力和影响力势不可挡。传统婚恋陋习与现代婚恋观念在贫困农村地区一起“集结”,因此,生活在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都处于劣势地位的贫困农村地区的青年,在婚恋事宜上成了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面对现实的婚恋困境而倍感无奈。

(一) 传统婚恋陋习尚未完全“退场”

社会意识虽然与社会存在有着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但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由此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地区往往成为落后思想、落后观念及传统陋习最后的“避难所”也就不奇怪了。虽然沿袭几千年的封建婚恋陋习在现代观念的强烈冲击下,其固有的强大约束力日趋减弱;但生活在贫困农村地区的广大青年,依然遭受着“变了花样”的封建婚恋陋习的束缚。贫困农村地区显然充当了传统封建婚恋思想及观念的最后“避难所”,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当下贫困农村地区评价是否是“乖孩子”的重要标准,而女青年往往成为这一个标准的忠实执行者和受害者。旧式“包办婚姻”逐渐让位于“新包办婚姻”,“婚姻介绍所、媒婆、父母参与其中的‘新包办’婚姻,又流行起来了。”[1]传统婚恋讲究的“属相搭配、门当户对”逐渐让位于“阶层匹配、相貌匹配、性格搭配”等,结婚前男方给女方买衣、买鞋、买洗漱用品变成了买房、买车、买“三金”(即金手镯、金项链、金戒指)等。新式包办婚姻所引发的“买卖婚姻”愈演愈烈,给儿子攒足彩礼钱成为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年轻父母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养女儿“赚钱”、养儿子“赔钱”成为当下贫困农村地区人们的普遍认识。传统婚姻陋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变了花样”地在贫困农村地区大行其道,严重地束缚着生活在这一区域内青年男女的婚恋选择。

(二) 现代婚恋模式已悄然开启

伴随着社会转型,传统婚恋模式必然要被新的婚恋模式所取代。以自由、平等、开放为核心价值的现代婚恋模式已悄然开启,现代婚恋模式让贫困农村地区青年欣喜的同时,对婚恋的惆怅和无奈也随之产生。由于个体自身诸多条件的差异,使得贫困农村地区大多数男青年丧失了婚恋自由选择的可能性。“随着欠发达地区适婚女性注重向发达地区流动,男多女少的婚恋压力也已经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低收入者和低素质者当中广泛存在。”[2]“脱单”是当下大多数适婚年龄青年的急切意愿。有些青年想“脱单”而不能“脱单”的关键原因在于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婚恋对象,他们对婚恋对象有着明确的标准和要求。而对于地处贫困农村地区的男青年来说,能否“脱单”似乎完全不取决自己,由于自身拥有的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偏少,所以只能成为被选择的对象,没有办法掌握婚姻的主动权。自由、开放的现代婚姻模式给了青年男女多次选择的机会和权利,相当多的已婚妇女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宁可忍痛放弃现在拥有的婚姻及家庭,也要逃离农村去追求在她们看来能够带来幸福的婚姻(即有钱的生活),现代畸形婚恋观的冲击极大地助推了贫困农村地区逃婚、离婚现象的涌现,使得本来就在婚恋问题上陷入困境的贫困农村地区的青年更加惆怅和无奈。

(三) 现实婚恋困境使人深感无奈

当下青年对自由、平等、开放婚恋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地处于贫困农村地区的青年也同样如此。然而愿望与现实的巨大鸿沟让贫困地区的青年深感无奈,在当下的婚恋事宜上已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贫困农村地区女青年的情况要明显好于男青年,在一定程度上有选择自己婚恋对象的自由,其前提条件是对方能够支付得起让自己父母满意的彩礼。父母点头是她们婚恋能否被认可的唯一要件,违背则要背上骂名,更有甚者会被无情地割断与家庭的关系,其代价甚大。男多女少的婚恋现实更让贫困农村地区的男青年苦不堪言。由于女青年的大量外流,致使许多男青年方圆几十里都找不到合适的婚恋对象。天价彩礼及女方的其他要求更成为他们婚恋道路上的最大“绊脚石”。为了能够实现“延续香火”“娶妻生子”的愿望,领一个外地媳妇回家便成了贫困农村地区男青年目前最可行的办法之一。领一个外地媳妇是可遇不可求的,而领回家的外地媳妇可能又会有逃离的风险,这样的两难境地使他们的择偶标准越来越实用化,恋爱动机也越来越功利化。想象中婚恋的美好与实现婚恋的糟糕状况,让身处贫困农村地区的青年更多地选择逃离农村,留下年迈的父母独自生活,失去大量青年的贫困农村地区再次陷入发展缓慢的泥潭。

二、挣脱的写照:贫困农村地区青年婚恋观扭曲的表现

挣脱婚恋上的种种束缚,在勇敢追求自由、平等、幸福婚恋的道路上,贫困农村地区的青年们屡屡碰壁。受挫后的他们在婚恋观上发生了极度扭曲,扭曲的婚恋观是他们遭遇的反映,也是他们挣脱束缚的现实写照。

(一) 婚姻物质化

何谓婚姻物质化?简单来说,就是把经济物质条件当成缔结婚姻的唯一基础,把物质看成婚姻的唯一保障。在马克思看来,婚姻必须要以一定的经济物质条件为保证,但绝不能把物质当成婚姻的唯一基础。爱情是婚姻缔结的真正基础,“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3]把婚姻物质化是对婚姻的一种极度亵渎,是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在婚恋观上的反映。扭曲的婚恋观是不正常婚恋现实的产物,面对天价彩礼和女方父母过高的要求,经济物质条件就成了能否敲开婚姻大门的关键。对于生活在贫困农村地区的青年们来说,没有体面的工作、没有像样的学历、没有可拼的爹,要想和自己相爱的人结婚,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攒钱、存钱,甚至还要背负巨额的经济债务。婚姻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基于经济物质条件的“交换”。结婚后的他们仍然面临着诸多诱惑,没有一定的经济物质条件很难维系婚姻的长久。作为婚恋弱势群体的贫困农村地区青年们来说,挣脱婚恋种种束缚的现实可行办法就是努力夯实经济物质条件。

(二) 恋爱娱乐化

恋爱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双方基于相互爱慕而进行的交往活动。恋爱决不是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单纯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而是互为倾慕的双方增进情感、成就彼此的社会性活动。“马克思主义的恋爱观理应是‘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4]严肃、专注、神圣乃是恋爱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属性,恋爱决不只是风花雪月,更不是游戏。如果把恋爱当作消除寂寞的一种方式、当作消遣的一种手段、当作炫耀的噱头,那就是对恋爱的极度异化和亵渎。恋爱娱乐化是假借恋爱之名行娱乐之实,实则是对恋爱目的及各自所应承担责任的背弃。恋爱娱乐化的出现既与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有关,也是当下青年与无奈的婚恋问题的一种抗争。当两个很相爱的人却很难走进婚姻殿堂时,当金钱等外在条件能够左右恋爱结果时,会使人不自觉地把恋爱与金钱等同起来。对于相对缺乏经济资源的贫困农村地区青年来说,在婚恋道路上受到了比其他群体更多的束缚和打击,导致自己的恋爱对象很难成为自己婚姻的另一半,于是一些人就会产生恋爱就是玩玩而已的心理。

(三) 择偶被动化

影响择偶的因素很多,但唯有爱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条件。择偶是基于双方相互爱慕基础上的一种主动选择,择偶自由的实现必须要排除外在社会关系的种种干扰和束缚。在我国社会加速转型期,由于贫富差距、地区发展差距等问题的客观存在,致使青年们在择偶时受到诸多干扰和束缚,难以真正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另一半。“爱情,不是对费尔巴哈的‘人’的爱,……而是对亲爱的你的爱,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5]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要普遍实现结婚的充分自由,必须要消除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附加的经济考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阻碍择偶自由化的社会条件依然存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束缚很难真正实现择偶的充分自由。而这一现象在贫困农村地区显得格外突出,生活在这一区域的青年在婚恋选择上往往“身不由己”,择偶不是出于自己内心的选择,而是外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择偶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被动选择的过程,所选择的对象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人,但必定是当下符合实际情况的“最优选择”。左右他们择偶的关键因素不是相互的爱慕,而是现实客观条件作用下的被动选择。

(四) 性爱随意化

性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理本能,具有鲜明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性爱是以男女双方之间的互爱为前提,它是人们在婚恋过程中发生的最基本生理需求,是男女双方基于感情达到成熟后而表达爱的一种方式。“在性生活上,不仅应该考虑到单纯的生理上的要求,而且也应考虑到文化上的特征,看它们究竟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6]马克思、恩格斯提倡解放女性,强调性爱与婚姻实现统一的重要性。性爱只有成为婚姻的基础,才是真正符合婚恋道德。涌入城市以打工为生的贫困农村地区青年,由于婚姻受到物质、文化等条件的束缚难以实现,加上各种诱惑的影响,使他们对性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随之而来就是性行为的随意化。婚姻难于蜀道,性爱沦为陈仓。婚恋上的种种束缚导致贫困农村地区许多青年无法和自己心爱的人结婚,于是没有婚姻的性爱便泛滥为一种随意的生理娱乐而已。

三、回归自由与本真:贫困农村地区青年婚恋问题的破解之道

婚姻不是买卖,恋爱更不是游戏。自由和平等是婚恋这一社会性活动本应该具有的价值属性,而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是建立在等级、金钱、政治地位等基础上的,不可能在婚恋问题上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通过对当时不合理婚姻制度及畸形婚姻现象进行批判与分析,最终为科学婚恋观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回归自由与本真是解决贫困农村地区青年婚恋问题的价值旨归,当前应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契机,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把精准扶贫与解决贫困地区青年婚恋问题相结合,消除导致婚恋观扭曲的贫困问题

贫困是愚昧落后思想滋长的温床,同时也是诱发婚恋出现“异化”的重要因素。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完全消除,相对贫困现象依然大量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婚恋要回归自由与本真就必须消除财产占有上的不平等。“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附件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到那时,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7]贫困农村地区的脱贫摘帽仅仅是乡村振兴的开始,乡村振兴不仅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局,而且也直接关系着贫困农村地区青年的婚姻状况。“大龄剩男”已成为贫困农村地区的普遍现象,婚恋成为该区域最大、最紧迫的民生问题之一。要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农村地区有“脱单”意愿的大龄青年顺利实现“脱单”,对因贫困而引发的婚姻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干预,这种干预主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具体帮扶来实现。将精准扶贫与解决贫困地区青年婚恋问题有效结合起来,既可以为根本消除婚恋观扭曲夯实物质基础,同时又能更好地推动当前贫困农村地区青年婚恋问题的解决。

(二) 把净化社会舆论环境与推动移风易俗相结合,营造积极健康的婚恋风气

扭曲的婚恋观与不良的婚恋风气密切相关,当前社会舆论要在很大程度上为扭曲的婚姻现象负责。类似“富豪征婚”的消息在报纸和网络头条轰炸式传播,嫁“高富帅”,娶“白富美”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上传播着“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买卖婚姻观。网络媒体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社会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左右着青年的婚恋行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贫困农村地区青年难以逃脱传统婚恋陋习的束缚,置身于相互攀比和铺张浪费的婚恋风气下,能独善其身者少之又少,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和倡导节俭婚嫁风气是当前革除婚恋陋习最有效的手段。积极健康的婚恋风气的形成,有助于斩断物质利益对婚恋的羁绊,有助于防止“因婚致贫”现象的产生。不健康的婚恋观念总是与低俗的流行语连接在一起,诸如“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等流行语严重地影响着青年对正确婚恋观的认同。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流行语要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引领力和影响力。把净化社会舆论环境与推动移风易俗相结合,就是把优化婚恋大环境和改善小环境结合起来,为青年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婚恋风气。

(三) 把完善婚姻法律法规和法制教育相结合,为婚恋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婚姻、家庭本身并不是一种完全被动消极的社会关系,它以相对独立的姿态,通过各种方式或渠道能动地作用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8]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调整婚恋关系、规范其主体行为必然要借助于相应的法律法规。我国在婚姻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别是地方性的青年婚恋交友工作指导意见普遍缺乏,婚恋网站立法滞后以及婚恋网络平台缺乏相应的法律监管等。要禁止“买卖婚姻”“骗婚”等违法行为,要坚决地遏制婚恋的“相互攀比风”“奢侈风”等,必须要从完善相关的婚恋法律法规着手。法律法规需要人们自觉地去遵守,法制意识薄弱往往成为违法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对于法制意识相对薄弱的贫困农村地区的人来说,加强法制教育是有效防止婚恋违法行为发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纠正人们对婚恋问题错误认识的最有效的手段。婚恋法制教育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力求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对接。

(四) 把马克思主义婚恋观教育与社会诚信建设相结合,全面提升婚恋道德水准

错误的婚恋行为总是与扭曲的婚恋观联系在一起,因道德问题而导致婚恋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屡见不鲜。科学先进的观念是正确行为的先导,科学婚恋观往往是人们产生正确婚恋行为的前提和基础。解决贫困农村地区青年的婚恋问题,既要大力消除扭曲婚恋观产生的外在客观条件,同时还要在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婚恋观上下功夫。教育是消除错误观念和树立正确观念的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婚恋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婚恋问题上的运用,以追求婚恋的充分自由和婚姻美满幸福为终极目标,格外强调婚恋的道德性。马克思主义婚恋观教育要与社会诚信建设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扭转错误婚恋观和树立正确婚恋观的强大作用。凡是符合道德的婚恋必须是以双方的互爱和相互忠诚为基础,诚信是对婚恋双方的基本道德要求。提升全社会婚恋道德水准要以诚信建设为主要抓手,加大对婚恋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扭转因大量失信而导致婚恋关系扭曲的社会现实。

猜你喜欢

婚恋观婚恋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
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以1953年北京贯彻婚姻法运动月为中心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