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希孟青绿山水画的艺术特点研究

2021-04-14李顺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王希孟青绿设色

李顺平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系,福建 福州 350000)

一、王希孟及其传世名作

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擅长山水画作,由于其英年早逝,作品并不多见,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作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王希孟十多岁时以学徒身份入宫学画,宋徽宗慧眼独具,亲自传授,指点笔墨技法,使得他的绘画技艺不断精进,后于宋徽宗政和三年四月前,用半年时间绘成名垂千古的鸿篇巨作《千里江山图》,当时他年仅十八岁。据北宋史料《徽宗纪》记载,画作完成不久后王希孟就去世了,此后几乎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了。《千里江山图》则成为他一生成就的最后写照。

由于历史上对王希孟的介绍很少,所以只能从卷后题跋中了解画作的有关信息。画作为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 191.5厘米。[1]历史上画作几经易主,早年曾被赐予蔡京,所以上面有蔡京的题跋,此外还有元代李溥光的题记。曾收藏于南宋内府、元代李溥光、清代梁清标及乾隆内府,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整幅作品以长卷形式展开绘画,画中描绘了连绵不绝的群山和烟波浩荡的江河湖水。全图基本以大青绿为基调背景,山脚、屋墙及水天交接的地方用深浅各异的赭石色进行渲染,屋顶则用浓黑色描绘,人物部分相较于其他部分多粉画,用笔敷彩非常精细,轻与重、浓与淡的结合使得整幅作品看起来生动活泼、灿烂卓绝、无与伦比。

图1 《千里江山图》局部

二、青绿山水的风格特点

青绿山水在绘画艺术上属于山水画的一种,具体是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青绿山水主要是指勾勒设色,色彩富丽,有美观装饰意味的山水画。一般来说,青绿山水的画作形式有式笔青绿和意笔青绿之分。前者主要以工致的笔法为特征,并于六朝开始,直至唐代才基本确立青绿山水的创作特色,而后者则于明朝末年才出现,主要以蓝瑛的没骨重彩山水为代表,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青绿泼彩山水。[2]

青绿山水是中国绘画史上特有的一种绘画技法,在绘画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发端较早,初创于唐代,传承至隋代展子虔时期才真正确立这种绘画风格,形成程式化的表现方法。到了宋徽宗一朝,画坛上成熟的大青绿山水作品已百年不见,在徽宗想复兴青绿山水画时,天才少年王希孟进入徽宗的视野,并在徽宗的授意和指导下,不负天才之名创作了标志性的青绿山水画作——《千里江山图》。

三、王希孟青绿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与盛唐时期的青绿山水画法相比,王希孟的绘画技法有更深层次发展,这是《千里江山图》较唐代青绿山水更加成熟饱满的原因。王希孟在绘画中形成了较为新颖独特的青绿山水绘画风格,有一定的创新,因此可以说王希孟的作品是绘画艺术上当之无愧的里程碑。[1]

具体来说《千里江山图》在技法上沿用唐代李思训的线法,先用浓淡墨线勾勒山石轮廓,然后采用柔软圆润的长短线条加皴。对于山的整体形态勾勒,重点突出山石明暗以及向背结构层次,为山石的皴法和色彩渲染留有余地,单看这一点就不再是隋唐青绿山水那样仅重视填充色彩的作画形式。在设色和用笔上仍继承传统的青绿法,即依照古画的作画形式,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作为主要颜料,敷色显得很夸张,故被称为青绿山水。从画作的整体来看,他在构图方面充分利用了传统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特点,使整幅作品达到步移景异的高超艺术效果。高、深、远、平多种构图方式在整幅画作中穿插使用,使画面看起来跌宕起伏,充满生命力,引人入胜。

(一)构图特点

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画作的布局问题一直是置陈布势的关键。布局是作画的构图部分,一般分为韩拙和郭熙的“三远论”、马远和夏圭的“半边,一角”取景法以及沈括的“以大观小”的取景方式。仔细观察王希孟的作品后不难发现,他选择了韩拙和郭熙的“三远论”,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再创作。[3]

《千里江山图》是一幅整绢展开的全景画面。在整幅作品中,画面上山峦叠嶂,在千岩万壑交错纵横中呈现出浩然之气,展现了画者的宽广胸襟。画中山脉主峰直指进入云端,斧钺参差,起伏变化,层次分明多变,构图造型尤其显得匠心别具。在磅礴之气迎面出现的场景中,王希孟完美在构图中展现了自身意志,并将“三远法”的“高远、深远、平远”特征灵活运用到作品中,通过这一方式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画作中,浓郁厚重与空灵清淡互相结合,彼此穿插,使整幅画面松弛中略显力量,紧致中不乏意境。

《千里江山图》中的山峦湖泊并不是各自为营的状态,在千峰万壑中呈现出星列棋布的态势。或参差不齐,或沟壑错落,岛屿山川紧密相连,长桥秀木映衬其中,山水或成孤山自视或成连绵映带之势,抑或是山岳遥望、秀石凌壁,浑然天成。画中呈现出的磅礴气势中,有雄厚、有顾盼、有耸立、有细碎、有飘渺,时而千里开阔,时而在入微处尽显曲折。纵观这一幅场面宏大的画作,其造型精确性、场面细微处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这幅画在构图上极大可能源于作画者对山水细致的观察并升华提炼,而不尽是写实描绘。在这种尽显诗意的意象中,完美体现了宋徽宗时期画作的特征,如此有想象力的作画,细微而磅礴的构图,把本是安静宁和的自然景观画得生机盎然,属实是王希孟笔下对青绿山水画构图的完美写照。

(二)设色特点

色彩是品评一幅画作之初最先注意到的地方,而画作色彩主要呈现就体现在设色上。中国山水画具体设色大体可以分为水墨、青绿、浅绛、彩墨以及没骨山水,其中,青绿相对比较少见,而水墨和浅绛则用者较多。在绘画历史上,关于设色的问题有过诸多讨论,故而设色也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体现。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其重要的艺术感染力主要表现设色在重峦相连的呈现上。[4]画中山峰连绵,在山体结构上既呈现了北方挺拔险峻的山峰形象,也体现了南方山峦的绵延不绝。在两者结合中,对山脚的沙石和平坡多以朱砂和赭石等进行打底,将背面的山脚从下向上依次染色;而阳面的山体则采用从山头向山下染色的方式,用青色和绿色矿石分多次进行染色。山体浓重部分多以石青和石绿为主,意在自然铺匀重色和底色,所以在这一设色过程中,画作的底色仍是明显可见的,近景处的山头则仔细勾画上色,实现了青绿相间而不失自然。在色彩运用和色调的呈现上,整幅作品给人以和煦舒适的感觉。

而画中的连绵江水上则利用“网巾法”,用绿色汁液进行罩染而成,趁着潮湿的状态勾勒水纹,然后稀释散开在江面上,如此做法可以呈现出江水所特有的丰富色彩。然而,在整幅画作中,江水连绵处不同,具体呈现的样子也不同,具体的色调有虚有实,且在虚实结合中衬托江水与山峦的结合,在色彩布局上处理的恰到好处。[5]画中的天空、屋舍、树木、游鱼、小舟、渔人众多,在不同意境与个体的呈现中,因物体不同而导致设色问题有巨大差异。天空多用湿画法进行平铺,然后晕开颜色,将水和天空相接,用较淡的颜色铺开,尽量使其自然呈现。屋舍等建筑的设色和勾画则更多以写实的方式进行勾画。屋顶的颜色则采用浓重的色彩反复晕染,具体的色彩处理上具有条理性。相较于屋顶,树体与树干的设色,则以赭石为基础将笔墨加重,再通过点墨的绘画形式将树枝与树叶描绘出来,然后晕色。此外,树木的点画方式还有花青点叶法和勾小松法,以石绿擦点成柳丛的形式,在整幅画的整体形态上有与山体厚重色彩相呼应的效果,这种方法在当今看来仍很有特点,新意至今仍存,极具情趣。

至于图中的捕鱼人、饮坐者等人物,因为细小而又各执其事,所以采用不同方式来表现,有一些勾勒精巧,也有一些则用白粉或石青加以点缀,并在人物背面采用衬染法的托色方式。这种设色手法在唐代和五代时就已经存在了,如:董源《潇湘图》中的长桥、屋子和亭子以及小人物的画法就采用了这种方式,使人物更加生动饱满,为整幅画卷增添了一种烟火气息以及灵动生机。

《千里江山图》采用多显示重色覆盖的方式,整幅青绿山水画变化异常,如勾勒的山头与坡角,刚柔相兼的晕染手法,画家在适应自然要求的同时,创作了意象与现实结合的画作。[6]《千里江山图》用了整匹绢体现气韵的连贯性,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画作中每一段都可以看做是独立的,拥有完整的意境,而对于整幅画来说又是连贯的、整体的,有写实自然灵动的效果,与真实场景相比更加饱满动人。此外,画作中还反映了那一时期画院流行的主要形式,通过深入观察和精心描绘,呈现了具有实际意义的美学观念。在以色彩为主的传统化作时代,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浓墨重彩,体现了超出自然的创造力。

(三)意境特点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是一幅画作的精神所在,也是一幅画是否具有灵动性的具体呈现。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来看,山水画家始终致力于在其画作中营造视觉与艺术美感上都充满意蕴的画境,这是中国山水画对意境追求的一种展现。《千里江山图》在意境表现上比较深邃,使人有悠长、深远的感觉。

《千里江山图》的意境主要表现在画面空间的处理和形的意境要求上。画作的构图画面层次分明,画中主要景物和辅助景物都处于合理搭配状态下,使画面空间表现强而有力。

不同的形给人以不同审美体验。当画家以山川来抒发内心感情时,观摩画作的人也就可以通过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如王猛用扭曲的丘壑将心中的抑郁绘于纸上,弘仁则将内心的坚韧与犹豫投射于方形的山石中,而王希孟的绘画中,诸多圆形山石则在侧面隐喻了他内心的平静豁达。王希孟的山水画作没有刻板地写实自然,而是将身在自然中的真实感受真挚地表达了出来,用自己真实的情感进行描绘。

《千里江山图》中,王希孟虽然有意识地减弱了线条的变化,但画面中存在的平实线条还是将严谨的意境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并在跌宕起伏的气势中体现出柔如春水的情怀和勃勃生机的轻松。由深蓝和石青铺就的树林就像林中偶然吹来的清风,整体色彩与真实感受相结合,进而在同一幅画面中呈现不同的意境,将人们带进一种宁静深远的意境中。这幅山水画作中树木描绘并不多,色彩关系上也相对简单,意境主要以闲散为骨架,更注重描绘山林之乐,呈现清净高雅的品质,所以画面很少以复杂的线条或瑰丽的色彩取巧,而多以好似漫不经心的苦心安排加以设计,在不经意间将舒畅自然的感觉和宁静致远的意境倾泻而出。

(四)技法特点

《千里江山图》中,王希孟对山石山峦的勾画,用笔多为中锋,偶带侧锋,展现在画作上,笔锋有轻重、粗细、虚实、浓淡的分别。此为古法用笔,这需要画家在对景象精细描绘的同时,注意灵活、轻松、沉稳的运笔。

王希孟作画的技法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皴的呈现。画作中先以浓淡墨线勾勒山石概况,后以柔润的长短线条进行加皴,交接处有浓有淡,在变化中体现山石的层次感。但具体的精炼不宜过,凡在准备染色时都留有空白。而且用细笔勾画水波纹时要成鳞片状,尽显细致而不凌乱。第二,染的部分,画中以全铺赭调为底色,颜色自山脚向山头逐渐清淡,山头向下的部分逐渐变淡与赭色相接。为使空间关系更加清晰,拉近远处的山头,山头上方加染石青与石绿,在颜色堆叠过程中分出层次空间,用基色法层层递进,刻画出了山石的厚重感,而对树干的描绘则采用浓墨处理,用石青石绿描绘出一排排的枝条。第三,烘的部分,先用墨点染,然后用绿色水染汁点出绿叶。第四,提法的部分,其法则是留白,通过淡墨色的简单描绘,让不同形态的云团呈现出不同的浓淡,天空顶部的描绘则以晕染的形式衬托出云烟。而画面中的房屋和人物则用墨勾勒,并在突出的位置采用白粉铺画加以区分。

综合来看,王希孟对画面的处理非常缜密,运笔极其细腻,铺色丰富艳丽,既结合了古时青绿山水画的基本特征又融合了新的创作,突破了新青绿山水画之高峰。

四、结语

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山水画无疑是民族艺术精华之所在,是将民族精神书于世界的展现。青绿山水绘画风格为中国绘画史添上了厚重的一笔,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更是奠定了青绿山水在美术史上绝无仅有的地位。通过对王希孟青绿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分析后发现,其画作不仅在笔触间表现了自然风光的恬淡,还再精神面貌上体现着画家自身的情感与理想,徐徐展开的画卷无疑是画家在用心领会山川秀美后创作的艺术佳品。

猜你喜欢

王希孟青绿设色
国画纸本设色《荷》
熊石望
王希孟与《千里江山图》
仙境烟台,只此青绿
《岩高千尺虎》
《独白系列之三》
高考状元vs高分低能
明清青绿山水画札记——以广东省博物馆藏品为例
郑庆余艺术作品
千里江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