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疫情下生鲜电商末端配送现状及优化对策

2021-04-14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冷链生鲜购物

薛 琴

(徽商职业学院 物流系,安徽 合肥 230022)

生鲜电商,全称生鲜产品电子商务,是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进行生鲜品零售的模式、业态或互动。更详细来说,是指在互联网上利用电子商务的形式对生鲜产品进行销售,如肉禽蛋、蔬菜水果、海鲜水产的线上销售。2003年SARS催生了淘宝和线上购物习惯,2005年易果网成立,标志生鲜电商起步。2008年后一批垂直生鲜电商开始涌现,2012年“本来生活—褚橙”营销触发又一热潮,各大生鲜电商平台开始探索B2C、C2C等新模式,生鲜电商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时代,成为引领物流行业的“一枝独秀”,一度被誉为电商的“最后一块蓝海”。[1]2016年,中小型生鲜B2C、O2O企业死伤一片,阿里、京东等巨头入局,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零售”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生鲜电商又迎来了一个平稳增长期。据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从2016至2018年,中国生鲜电商整体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19年市场规模已突破三千亿。[1]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意识被打乱,但也为线上购物带来了更大商机。然而疫情下,生鲜电商对最贴近消费者的“末梢神经”——末端配送的优化,成为了提升人们线上购物的体验感及发展生鲜电商的关键。

一、突发疫情下生鲜电商末端配送现状

大数据背景下,国家统计局前瞻产业研究院对疫情后消费者线上渠道使用意愿进行了调研分析。①疫情影响下,国内民众的线上消费意识逐渐被培养起来,线上购物已成燎原之势。但疫情下,生鲜电商末端配送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订单多

突发疫情下,“围城”“居家隔离,能不动就不动”,成了防控疫情的必要措施,众多商超门可罗雀。但民众的生活还得继续,因此线上购物成为首选。与线下不同,线上下单只需几秒钟时间,“抢菜大战”在各大生鲜电商平台上演,“今天抢到菜了吗?”一度成为许多家庭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围城之下”催生新机遇,让生鲜电商再度火了一把(见表1)。①

表1 2020年新春中国生鲜电商平台业务量

2.配送效率低

一边订单暴涨,另一边却无法配送或缺货。调查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生鲜电商平台配送时长达2小时以上的占比42.96%, 3小时以上的占比29.65%, 4小时以上的占比17.78%,而时长在1小时以内的占比只有9.63%。由此可见,疫情之下,配送效率低下。

3.客户要求严苛

疫情期间,90后京东快递员在一次送货时,客户在远处就对戴着口罩的他说:“你不要靠近我,就放在那里。”同时还一边走过来往空气里喷洒酒精。此种现象在严峻的疫情下并不罕见,传染病疫情下,人人恐慌,客户对末端配送的要求变严苛。

二、突发疫情下造成生鲜电商末端配送现状的原因

1.末端配送劳动力不足

随着快递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网络新零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影响着人们的购物习惯和消费行为。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我国生鲜电商又火了一次,同时我国的快递配送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蓬勃发展的电商和快递背后,配送从业人员却有严重缺口。据统计,按照我国当前的配送效率计算,快递员缺口在100万以上。

2.“生鲜”属性,增加末端配送难度

生鲜产品具有“生”和“鲜”的基本属性,基于此,一旦配送过程中保管不善,就会造成产品变质、腐烂等情况发生,因此对配送过程中的温度和配送设施、设备要求甚高。

3.冷链配送资源不足、成本高

作为生鲜产品物流末端的“最后一百米”的配送问题,其主要成本在于配送人员与冷链设备的成本。然而,现阶段我国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能够提供全过程冷链物流配送的企业较少,因此冷链物流成本较高,加之配送业务量的增多,配送人员的人力成本也呈上升趋势,这必然增加生鲜电商末端配送的成本。因此,为了节约成本,众多生鲜电商平台在选择配送方式时多倾向于普通配送而非冷链配送,这使得消费者对生鲜电商的产品质量产生不满,也成为生鲜电商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4.配送人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不高

据美团、饿了么等生鲜电商平台的调研发现,配送人员的底薪是1 500~1 800元,每单提成5~6元,再加上满勤补贴之类的奖励,送餐员一个月跑600单,综合工资在3 500~4 000元,如果加盟商提供电动车,每月还会扣除使用费。可见,配送人员工资并不理想,这自然也会影响配送员工的热情及人员数量。一方面是人员短缺,另一方面是疫情催化下加速发展的生鲜电商,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势必会影响生鲜电商的未来发展。

三、突发疫情下生鲜电商末端配送优化策略

生鲜电商末端配送的“最后一百米”,是有效降低接触和聚集风险、提升生鲜电商配送效率、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最后保障,因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优化:

1.利用智能机器人完成“无接触配送”

无接触配送是企业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优化配送服务,引用智能机器人、终端自助取货设施等,实现无接触式配送,减少接触,保障用户和骑手在收餐环节的安全。为了抗击疫情,保障春节期间百姓基本生活,美团外卖于2020年1月26日在国内率先推出“无接触配送”。[2]随后,京东、便利蜂、盒马、天猫、饿了么等企业也跟进采用无接触配送。随着互联网与科技的发展,“线上购物+无接触配送”将逐渐成为主流的配送模式。

2.拓展多种末端配送模式

疫情下,社区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依据人们生活现实需要,可以推行“社区、社群团购”,联合当地的商超和企业根据社区居民统一采购需求,推出各种果蔬、肉蛋、粮油、日化等多样化套餐包,集中配送到社区;也可采取“农场+社区直供”模式,通过组织城郊农村与社区联合建立农业合作社、蔬菜生产基地等,实现农产品直接由生产基地到社区消费者的定点直供,从而提高配送效率;同时通过开发第三方代收平台,解决“上班族”时间不固定、不能及时取货等问题,提升消费者线上购物的满意度。

3.提升生鲜冷链配送体系

生鲜产品因其“生”和“鲜”特征,极易腐烂变质,配送产品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消费者对生鲜电商的满意度。为此,生鲜电商只有做好商品保鲜,方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采取“线上购新鲜”。因此,生鲜电商需根据生鲜产品的属性特征及销售情况合理配置相应的冷链物流设备,防止“未送到就已变质”等现象发生,提升产品的质量,吸引更多电商“回头客”。

4.创新生鲜供应链上的分销渠道

随着“新零售”的普及和“智慧物流”的出现,可以借助更多的网络电商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的产品销售,减少供应链环节,减少不确定的风险因素,提高产品周转效率,进而降低成本。

四、结语

2020年的新冠疫情突发,生鲜电商在末端配送方面显露出诸多问题,但机器人KAVIA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物流配送领域的曙光:末端配送的未来将由高科技的宠儿“人工智能”改写,物流配送将会实现无接触配送。物流配送通过不断创新末端配送模式,升级末端配送体系,优化生鲜冷链配送体系,创新生鲜供应链上的分销渠道等策略来不断优化和完善生鲜电商的末端配送。未来虽面临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但创新与变数同在,相信生鲜电商的明天会更好。

注释:

①艾媒咨询:https://www.iimedia.cn/.

猜你喜欢

冷链生鲜购物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多温共配路径优化研究
新型冷链物流用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过冷度影响因素
生鲜灯的奥秘
我们为什么选择网上购物?
圣诞购物季
中国生鲜消费趋势
快乐六一,开心购物!
不可错过的“购物”APP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