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访谈江苏大学图书馆卢章平教授

2021-04-14刘桂锋

图书馆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馆员图书馆空间

刘 琼 刘桂锋

卢章平教授2005-2017年担任江苏大学图书馆馆长,开展了建新馆、设学位点、创办期刊、成立公司等创新工作,锻炼了一批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创新成果,带领江苏大学图书馆开创了图书馆事业的新局面。在此次访谈中,卢教授追忆了任职馆长之初的心情,阐述了图书馆新馆建设、空间再造、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理念,对馆员的科研工作提出了建议。访谈内容深入全面,既有当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共性问题,也有值得思考的学术议题,让人感慨图书馆工作的巨大机会和挑战,激励着年轻馆员积极投身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

□您到图书馆已有15年,您当初来图书馆当馆长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呢?经过15年的沉淀,您对图书馆怀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我是2005年3月18日正式到江苏大学图书馆上岗,至2017 年5 月4 日,担任馆长12 年,现在依然是一名普通馆员,距今已整整15 年。15年虽然算不上一辈子,但也足够让一个青壮年变成一个老人。初来图书馆,对图书馆的认识就像一个普通读者,认为图书馆就是一个借还书的地方。谁曾想,这一来就是15年,永远爱上了图书馆,在图书馆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虽然也有很多机会离开图书馆去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但繁华千种抵不过岁月流年,我对图书馆已爱得深沉不想离开。这就是图书馆的神奇之处,神奇在于“来的时候不想来,走的时候又不想走”。不想来是因为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不明确,到图书馆做馆长在心态上有一种被安置、被发配的失落感,不想走是因为图书馆的环境、氛围、条件以及事业发展的基础深深地吸引着我。图书馆在地理位置上是一个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物,但在业务绩效上对图书馆并没有过于严厉的考核和要求,让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变得无穷大,给人很大的想象力和工作的自由度,可以尽情发挥和施展自己的创意和才干,这些都足以让人对图书馆产生很强的职业黏性。

□您对新馆的建设理念和空间设计有什么样的考量?

如果说“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那“一万个馆长心中就有一万零一座图书馆”,多出来的那一个就是每个馆长心中挥之不去的白月光。

我被调任到图书馆的第一要务便是建设新图书馆,“建成什么样”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于是我带领班子成员到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给我冲击最大的就是各个馆的馆长对新建成的图书馆总有各种地方的不满意。后来又去我国港澳台地区及国外的一些高校图书馆进行调研,台湾大学图书馆给我的启迪很大,当时林光美馆长介绍了他们馆的设计理念、材料来源、空间特色等,甚至在每个角落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设计。我一直认为图书馆在读者心中不能是高不可攀的,要可及、可亲、可达,不能产生空间上的隔阂。这种理念和当时学校对图书馆的认知略有不同,学校认为图书馆作为学校的地标性建筑,要高、要宏伟、要气派、要展示学校的实力。

虽然我当时和学校在图书馆建筑理念上有所差异,但我坚持认为图书馆不是一栋建筑,不仅仅是藏书楼,也不是单纯的办公大楼,而是基于图书馆馆员管理和用户需求的空间,是要建成一所图书馆人自己的馆。所以在图书馆未动工之前,从各部门抽调骨干馆员成立了“新馆办”,从设计开始全程介入到新馆的建设中,每周参加工程例会,每天到建筑工地进行实地监督,不定期讨论和沟通,争取将图书馆的功能需求全方位地融入到新馆的空间建设中。

图1 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案(2005)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图书馆的存在一定是长久的存在,可能是50年,也可能是100年,有的图书馆馆员在图书馆工作30年甚至40年,最了解图书馆业务需求、读者需求和空间需求,由图书馆全程介入才能建成图书馆人自己的图书馆。譬如最初图书馆的设计没有前面的广场,在格局上显得非常拥挤与局促。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的发展,读者肯定越来越多,各种活动肯定越来越丰富,广场能使整个学校的布局更大气、图书馆的视野更开阔,也开辟了校园室外文化活动的新功能。最后经过多方协调与认证,决定将图书馆整体后移,在前面开辟了现在所看到的广场。又譬如最初图书馆两侧的卫生间在图纸上是镜面的(也就是说去东面卫生间左边是女,而去西面卫生间左边是男),可对于沉浸在书本中的读者来说,肯定很容易引发误会,经过与设计师的反复沟通(虽然在设计上看只是将男女卫生间位置调换,却会涉及到管道、线路的重新调整),最终呈现了现在的布局。图书馆建设虽然有图书馆人全程参与,且尽可能从图书馆功能、未来发展、文化特色等多方面去考量和沟通,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用户需求变化,也有一些建馆之初的设想没有完美实现,如书香之家面临西晒和过于空旷、空调系统没有完全覆盖公共区域、电梯容量不够大等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化,读者对图书馆的空间需求发生巨大变化,近年图书馆一直处于空间改造的热潮中,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呢?

图书馆的空间并不单纯是一个物理空间,要把刚性空间看作是一个柔性空间,不是这里建一堵墙、那里放一排桌子的物理空间,要用时代发展的眼光去定义。图书馆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图书馆的空间也是发展的,是不断演进和递进的。

首先,图书馆空间的理解需和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用。图书馆的空间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实体空间是指所有存放印刷资源及传统图书资料载体,并提供读者服务的物理空间的集合,在这个空间里实现所有图书馆的业务运行,是各种技术及通讯活动的发生场所。虚拟空间是包括web服务器、计算机内存及存储空间、通讯频道、无线Wifi等用于支持读者访问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不可见的图书馆空间。图书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重组是有形与无形的资源在有形与无形的空间里的合理组合利用。在每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观必定会影响图书馆空间的内涵与定义,有形无形的资源发生了变化,自然也影响了图书馆有形与无形的空间变化。现阶段随着读者工作学习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图书馆空间可能更多向虚拟空间延伸,如云上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共享图书馆。

其次,图书馆空间呈现的不仅仅是资源的储藏,应该体现图书馆深厚的内涵和精神的传承。大多数图书馆空间再造满足的是读者物质的、信息化的需求,忽略了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读者到图书馆的动机缘由的调研显示,前五是安静无人打扰、学习氛围好、资源丰富、温度适宜、方便,体现了图书馆空间在环境、资源上的吸引力,而没有精神层面上的吸引力。如果读者是被图书馆充满回忆和个性化的历史、文化、事件吸引,会因为到图书馆而觉得心灵受到净化,那就是图书馆空间满足了读者精神层面的需求。

最后,图书馆空间不应过于追求一些不符合自身办馆宗旨的跟风和不切实际的“高、大、上”。花费巨大的热情和经费进行拆墙建墙、购买设备、引进所谓的“文化”,仅仅是为了迎合某一社会热潮,仅仅为实现用户在某一时间段内的特殊功能需求。比如,当前某些名不副实的“创客空间”、“茶文化空间”、“禅学空间”等,并没有真正将这些文化要素与图书馆相融合,不过新鲜一阵子,就被“束之高阁”或“放任自流”,继而成为被参观、被赞歌的“形象工程”。

□您在《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的理论、技术与趋势》报告中讲到“空间”是图书馆的一种资源,“空间服务”是图书馆的一项职能所在。为什么您认为图书馆的空间应当作为一种服务去理解呢?

在新馆还未完工的情况下,学校曾有一个意向性的决策:边建设边使用。经过多方调研和认证,我一直坚持图书馆应该在物理空间上以一个完整的形式呈现后再使用。我内心的想法是建筑和服务相比,服务更重要,尤其是信息化的时代、电子资源的时代、虚拟空间的时代,服务比空间更重要。即便不建新馆,图书馆依然会提供它所应该提供的最好的服务。图书馆既然必须以一种物理空间的形式存在,那么“空间服务”也必然要成为图书馆根本职能的重要方面。

随着图书馆发展,图书馆在用户心中的角色逐渐转化为服务者、支持者和导航者,相对应的图书馆空间服务是图书馆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而提供的资源体系、知识空间、服务设施、实体空间、学习研究场所、文化氛围等一系列信息利用环境与空间的总称。图书馆的空间服务是空间再造(改造、营造)的根本,也是空间再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空间服务不能脱离理论的科学指导。Ray Oldenburg提出第三空间概念,图书馆空间改造中要充分考虑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作用,全面考虑读者对技术、空间和服务多样性的需求。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关注环境、情境、场景与人的隐藏行为之间的关系,可借鉴刺激理论、交互作用理论、场所理论来指导图书馆的环境布置和氛围营造。也可以引入私密性和领域性理论,在图书馆区域划分、座位设置等方面来满足用户在精神需求上的安全感和存在感。

其次,图书馆的空间服务要与学校的特色、图书馆的馆情相结合。除特色资源建设外,还应从空间上与地方、学校的历史文化相统一,要呈现出图书馆作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窗口功能。空间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空间服务更是一个复杂的不断优化的体系。不仅是从建筑外观上,图书馆要呈现出其标志性建筑物所特有的美学效果,更要使其作为一个具有深刻意义内涵的场所存在,同时也需促进图书馆的个性化发展,从而避免“人云亦云”的文化趋同现象。

最后,空间服务是基于“人本服务”。人本服务从“信息需求”到“需求信息”,再从“满足需求”到“发现需求”最后到“引导需求”,都离不开“用户需求”这一要素。空间服务只有从“用户需求”出发,在满足、发现和引导用户精神、文化、工作、学习、生活的需求过程中,对需求进行调研、整理、分析、加工形成需求信息,继而对需求信息进行分析、加工、评估形成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服务策略、服务方案、服务协同、服务路径和服务评价,才能真正将图书馆作为一种资源、项目去开发、去完善,才是真正地将“用户需求”思维落实到空间服务工作中。

□2005年启动“情报学”二级硕士学位点申报,在当时设有学位点的图书馆不是很多,您是基于什么原因要在一个非985和211的高校图书馆里设立学位点呢?

记得我来图书馆的第一天,看着图书馆花名册上的年龄、学历等信息时,只觉得有些“惨不忍睹”,员工的年龄层次偏大、学历较低、专业程度偏低,许多工作没办法朝着创新的方向深入展开。为了提高当时专业水平,培养自己的馆员,吸引外面高层次人才,2005年启动“情报学”二级硕士学位点的申报工作,成立科技信息研究所。最初的学科队伍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杂牌军”、“娃娃兵”、“雇佣军”。“杂牌军”是指学科分布研究方向各不相同、图情专业的馆员更是少之又少;“娃娃兵”是指虽有一些硕士研究生,但都是刚毕业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人;“雇佣军”是指当初的教师队伍借用了其他高校、省情报所、计算机学院、管理学院的教师。

在申报过程中有一个小故事,有申报学位点的想法时,先向学校领导们汇报过一次,他们的看法是:图书馆搞什么学位点,把门打开,把书借出去还回来就行。但是,图书馆领导班子还是坚持想试一次,不管结果如何都要试一次。所以我们利用自己原来学院的资源和校外资源,好不容易把申报材料整理齐全交到学校,学校领导一看材料居然还不错。当时某文科学院也在申报学位点,由于是限额申报,学校认为我们通过的几率较小,就让我们放弃,并且把材料分了出去。但就在申报工作截止前三天,省教育厅出通知增加指标,我们又匆忙地开始重新组织申报材料。当年江苏省申报“情报学”学位点的还有苏州大学,苏州大学优势明显,既有本科基础,又有档案学硕士点基础,在征求专业意见阶段分数比我们高,但我们的分数也达到80分以上,进入会评阶段,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和苏州大学的申报都被获批。2010年再次获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图2 南开大学王知津教授受聘为兼职教授(2010)

为吸引国内外的专家来帮助我们的学位点成长,2008年创办《图书情报研究》,让国内外的专家知晓我们、了解我们,从而进一步通过开设讲座、举办国际会议等途径来促进学术交流。通过《图书情报研究》期刊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这个学位点的平台,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人才,也吸引了一批高层次的人才,我们学科的人才队伍终于可以说是“正规军”、“特种兵”、“品牌军”。“正规军”是指馆内有了一批经过专业培养的高学历骨干教师;“特种兵”是指这些骨干教师既有学术研究的能力又有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历练;“品牌军”是指通过十几年的积累,建立起了一支稳定的学科发展队伍,在教学、科研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LIS指数之2018图书馆学术能力排名”中,江苏大学图书馆排名第四,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我们图书馆学科建设的必要性,为图书馆发展培养一批“正规军”“特种兵”“品牌军”也是我们最初申报学位点的初心。

图3 《图书情报研究》期刊座谈会(2011)

□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您经常提到“双喇叭口”模式,为什么称为“双喇叭口”?

像我们学科这种特殊的单位(学位点的特殊性——扎根在图书馆的办学单位),在研究生培养中,“双喇叭口”的进口是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受限,学生来自管理、外语、计算机、艺术等各个专业。多样化的专业背景使我们的学科发展交叉性更强,研究方向更多样化,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如专利情报与知识产权的发展方向,从理论模式、评价指标等方面为技术发展提供战略依据。“双喇叭口”的出口是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不受限,历年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有图书馆、政府部门、医院、银行、高新企业的市场部门或情报部门、专利事务所、知识产权中心等。确实因为我们学科的特殊性,导致生源相对复杂且层次不等,但同时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背景多样化而使我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更强,拓展了学科的发展边界。

□除了“双喇叭口”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您还一直倡导“产学研服”四位一体的学科发展模式,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为何要强调企业服务的重要性呢?

学科发展不仅仅要与图书馆的传统业务工作紧密融合,更要从多个切入点入手,我一直倡导“产学研服”四位一体的学科发展模式。“产”就是企业,依托亿佰特信息服务公司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是企业与学科的合作,是技术创新与信息供给的有效组合,也是信息资源市场化的转变。“学”就是人才培养,从每年招收10名左右的学术硕士到现在40几名的专硕和学硕,原来的“娃娃兵”成了现在的导师,这是人才队伍的成长,也是学科建设的发展成果。“研”是研究,是学术氛围的熏染,通过学位点和期刊两个平台培养本馆教师的学术能力,促进学术资源的流动与创新。“服”就是服务,通过产学研的成果更好地为学校发展、学科发展提供高水平高效率的咨询和智库服务。

2009年开设镇江亿佰特信息服务公司是为了给馆内引进的高学历人才提供历练的平台,拓宽队伍建设的服务路径。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对象是高校的教师学生,与企业脱节、与社会融合交叉较少,通过亿佰特公司向企业提供查新、贯标、情报分析等信息服务,培养馆员对服务工作的韧性和耐心。现在我们馆各个部门的业务骨干大多都在公司磨炼过,不管是在工作能力还是心态方面都有很大的成长,办期刊建公司都是为了拓宽学科发展的路径,为了培养图书馆的人才队伍,也是为了支撑图书馆的长远发展。

□图书馆业务工作本质是服务工作,但学科发展必须以学术研究的科研工作为支撑,您如何看待服务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关系?

科研工作和服务工作并不是两条平行线,不能把两者割裂开,而应始终贯彻“以服务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服务”的理念,大力开展工作研究和学术研究,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将科研的理念、思路、方法融合到服务工作中,对科学问题的分析和提炼来提升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对科学研究的预测和总结把握服务的方向,科研促服务不仅可以增强服务的深度、拓展服务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馆内教师的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提高服务效果。把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带到服务中,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融入到服务中去,丰富了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内容,提高了服务质量。比如,我们馆的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科研数据治理研究”,其研究成果就能很好地融入到学科服务、知识机构库工作、资源建设甚至流通服务。

将服务工作的实践基础与理论结合,对服务工作遇到的问题可形成科研的新课题,能促进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对具体问题进行细化和深入研究能够促进科研工作的精细化发展。服务促科研的理念也可以从我们馆的科研成果窥探一二,如从学科服务工作产出了“R语言在学科服务中的应用、双一流建设框架、高校科研支持服务、大学生创新团队的知识服务”等方面的科研成果。

业务工作与研究工作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需要协同共生、同频共振,业务工作需要知识、理论和方法的视角去支撑,科研工作更需要从具体工作中去发现、培养和验证。在图书馆工作的十几年,我的一点体会是:研究问题、洞察问题要跳出图书馆看图书馆,要从社会的视角、大众的视角、读者的视角去发现问题,用学术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创新的眼光去思考去研究。

□青年馆员长期在一线服务工作中摸爬滚打,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呢?

最初来图书馆的时候,我们的馆员谈到科研时是“冬天太冷、夏天太热、平时太忙,没有时间做科研”,但实际上没有意识也没有动力要开展科研。图书馆的科研工作不管是对图书馆的发展,还是对图书馆员的个人发展都极其重要。目前图书馆的科研工作仍然没有形成稳定的状态,也还没有一支积极主动的科研团队,因此造成青年馆员在个人发展阶段对科研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对未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产生迷茫。

大多数青年馆员在工作中找不到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青年馆员在业务工作中没有用学术的科学的思维来开展工作研究和学术研究。大多数青年馆员在工作中将研究工作与日常业务工作相分离,譬如图书馆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不管是学校层面的品牌活动,还是读者层面的日常活动,都仅仅是当作活动去开展,仅仅是以工作的思维去对待,以完成工作为目标,而没有从科学的、研究的视角去设计、去准备、去分析、去总结。二是青年馆员没有掌握充足的科研工作训练和方法。虽然图书馆培养和引进了一些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但仍然缺乏科研工作的训练和对科研工作方法的了解,如实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关系、本学科常用的科研手段和工具、科学问题研究的流程。

图书馆可看作是开展学术研究的物理实验室,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基础数据、技术条件、资源优势,只要在业务工作中带着学术思维去思考和发现,围绕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新业态开展学术研究,从基础服务中寻找研究的切入点,学术研究的方向和课题将是源源不断的。同时,不管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放弃学习,除了图书馆组织的业务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外出培训外,还可跟随网络资源、图书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学习,进一步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实用工具用于实践工作中,从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猜你喜欢

馆员图书馆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图书馆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