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白红细胞及洗涤红细胞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2021-04-14张世景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2期
关键词:溶血性免疫性白细胞

张世景

(河南省获嘉县人民医院输血科 获嘉453800)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因体内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或补体于红细胞表面吸附,并经抗原抗体反应加速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临床可根据抗体作用于红细胞膜所需最适温度,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1~2]。贫血症状轻者可通过药物治疗,贫血较为严重则需进行输血治疗,以尽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疾病[3]。去白红细胞及洗涤红细胞输注不同的红细胞制剂,在贫血、失血等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4]。本研究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分别采用输注去白红细胞与洗涤红细胞治疗,旨在探讨两者具体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86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和B 组,各43 例。A 组女28 例,男15 例;年龄 21~46 岁,平均年龄(34.88±5.97)岁;贫血类型:冷抗体型2 例,温抗体型41 例;中度贫血9例,重度贫血 34 例。B 组女 29 例,男 14 例;年龄22~45 岁,平均年龄(34.84±5.93)岁;贫血类型:冷抗体型1 例,温抗体型42 例;中度贫血8 例,重度贫血3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 年版)》[5]诊断标准;(2)伴有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贫血症状;(3)精神正常;(4)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为其他类型贫血疾病者;(2)伴有输血禁忌证者;(3)对本研究涉及药物不耐受者;(4)合并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或严重脏腑功能不全者;(5)合并精神疾病,无法配合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卧床休息、吸氧、糖皮质激素治疗。在此基础上,A 组输注去白红细胞治疗,B 组输注洗涤红细胞治疗,输血前进行血液配型,并静脉滴注10 ml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32026441)预防发热反应,对于冷抗体型患者将输注红细胞加热至37℃。两组输注量均为2 U/次,输注速度为1~3 ml/(kg·h),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情况,若发生输血反应则降低输注速度,出血反应严重则停止输注。

1.4 观察指标 于治疗1 d 后评估两组输血治疗效果,并观察实验室指标水平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临床疗效:显效,血红蛋白含量(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Hb)16~20 g/L,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完全缓解;有效,Hb 为 5~15 g/L,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部分缓解;无效,Hb<5 g/L,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无明显改善[6]。(2)实验室观察指标包括Hb、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tc)、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 RBC),Hb、RBC 升 高 且Rtc、TBil 降低,则表示贫血程度改善。(3)输血不良反应: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Hb、Rtc、TBil、RBC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 1 d 后,Hb、RBC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Rtc、TBil 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治疗 1 d 后 Hb、Rtc、TBil、RBC 水平与B 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Hb(g/L)治疗前 治疗1 d 后RBC(×1012/L)治疗前 治疗1 d 后A 组B 组Rtc(%)治疗前 治疗1 d 后TBIL(μmol/L)治疗前 治疗1 d 后43 43 χ2 P 55.23±7.38 55.09±7.72 0.086 0.932 71.95±6.43*70.48±6.67*1.041 0.301 30.89±4.62 30.96±4.45 0.072 0.943 20.45±3.39*20.28±3.04*0.245 0.807 51.12±12.27 50.94±12.93 0.066 0.947 38.06±9.53*38.64±9.17*0.288 0.774 2.15±0.24 2.13±0.27 0.363 0.718 2.80±0.56*2.82±0.69*0.148 0.883

2.3 两组输血不良反应比较 A 组输血治疗后发生过敏反应1 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 例,总发生率为 6.98%(3/43);B 组发生过敏反应 1 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3 例,总不良反应率为9.30%(4/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3 讨论

贫血是因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所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贫血常见类型,主要因血液中出现抗红细胞的免疫抗体,致使红细胞破坏而致贫血[7]。临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可通过改善机体免疫而减少红细胞破坏,但对于贫血症状严重者则需通过输血进行外源性红细胞补充,以改善贫血症状。

血液中包含多种血浆蛋白及白细胞裂解物质,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多伴有自身免疫紊乱,采用全血输注会刺激白细胞抗体产生,并与白细胞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内源性制热源释放,导致皮肤潮红、发热、恶心等输血不良反应,影响临床治疗效果[8]。因此临床多采取成分血液制品输注,以尽可能控制输血不良反应,增强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输血治疗1 d 后临床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实验室指标 Hb、Rtc、TBil、RBC 水平均无明显差异。说明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输注去白红细胞与洗涤红细胞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效果及安全性基本相当,能够及时改善贫血症状,且安全性较高。去白红细胞是将白细胞从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成分血液制品,白细胞过滤量可达90%,而血浆蛋白含量稍高,其主要功效即补充红细胞,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9]。洗涤红细胞是将98%的血浆蛋白、80%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去除,形成浓缩型红细胞,以预防输血引起的白细胞抗原及异体蛋白的过敏反应[10]。两种成分血液制品中均进行白细胞成分去除,故引起输血反应概率较低,且充分利用血制品,避免全血输注导致的血容量增加,安全性更高。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输注速度相关,临床在输血治疗时还需密切注意患者情况,出现异常反应立即减缓输血速度。综上所述,去白红细胞与洗涤红细胞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中应用效果相当,能够及时改善患者贫血症状,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洗涤红细胞临床制备较为简单,更具有经济价值,临床推荐使用洗涤红细胞进行治疗。

猜你喜欢

溶血性免疫性白细胞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探讨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白细胞减少是免疫力降低了吗?
注射用头孢替坦二钠的安全性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