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hs-CRP、IL-6 和D-D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疗效评估价值
2021-04-14马伟刚
马伟刚
河南濮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濮阳 4751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手术、制动、血液高凝状态等均为下肢DVT的高危因素[1-2]。如未及时诊断和治疗,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后期则因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3]。因此,做好下肢DVT的预防和早期诊治至关重要[4]。本文通过对下肢DVT患者与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的血清超敏血浆 C 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D二聚体(Ddimer,D-D)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hs-CRP、IL-6和D-D检测用于下肢DVT的诊断和疗效评估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 2019-01—2021-07我院收治的32例下肢DVT 患者,入院后经检查均符合相关文献诊断标准[5]。均给予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应用利尿剂减轻肢体肿胀;酌情穿戴医用弹力袜下床活动;应用阿司匹林、丹参、右旋糖酐等祛聚药物扩容、降低血黏度,以及防治血小板聚集;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繁衍,利于血管再通;静脉点滴尿激酶溶解血栓。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32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DVT 患者和健康人群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DVT 患者和健康人群基线资料比较
1.2检测方法健康人群在体检当天早晨,DVT 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的早晨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以3 500 r/min 离心 5 min,取血清于1 h内完成检测。IL-6 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仪器:西门子公司的IMMULITE1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D-D 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仪器:Sysmex CA7000 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hs-CRP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仪器:日本Sysmex公司cs51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所有操作均由专业技师严格参照试剂盒内的标准操作流程进行并记录。同时测量DVT 患者的健、患侧肢(膝上15 cm)和(膝下10 cm)的周径,并计算周径差(健康成人双侧肢体周径差<2cm)。
2 结果
2.1hs-CRP、IL-6及D-D检测结果DVT患者治疗前的血清hs-CRP、IL-6、D-D浓度均高于健康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治疗后第3 天、第7 天时,DVT 患者的血清hs-CRP、IL-6浓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第3 天的D-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7 d后其浓度降低,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 天时,DVT 患者的血清hs-CRP、IL-6、D-D浓度均较治疗后第3 天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DVT 患者治疗前和健康人群hs-CRP、IL-6及D-D检测结果比较
表3 DVT 患者治疗前后hs-CRP、IL-6及D-D检测结果
2.2治疗前后DVT患者双下肢周径差治疗后第3天、第7天,DVT 患者健、患侧下肢周径差显著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DVT患者健、患肢侧下肢周径差显著小于治疗后第3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DVT 患者治疗前后双下肢周径差比较
3 讨论
DVT是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静脉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虽然随着各种预防和治疗方案的深入研究和改进,下肢DVT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仍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之一。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超声多普勒检查、肢体阻抗容积描记放射性核素,以及Wells评分等方法均有助于确诊和了解病变的范围,但存在有创、不良反应风险高、检查费用相对昂贵、动态监测不理想,以及受人为操作经验影响等不足,而限制了使用范围[6]。
静脉壁损伤、血液在静脉管腔中瘀滞,以及血液的高凝状态是造成DVT的三大因素。这些因素和血栓形成中的产物可激活多种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又促进高凝状态形成,因此DVT与炎性因子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IL-6是细胞因子中的一种重要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它主要通过激活内皮细胞、诱导高凝状态增加血栓性疾病发生的机会。IL-6 还可以诱导肝脏产生CRP和纤维蛋白原,进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减少凝血抑制因子,增加血小板含量,促进机体呈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血清hs-CRP 是急性期非抗体性蛋白,其主要源于血液,极易被IL-1、肿瘤坏死因子-α等因素影响,通过补体激活、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等方式,使局部血栓形成加快。人体的纤溶系统激活后,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并与第 XⅢ因子形成交联,经过纤溶酶水解后的产物称作D-D。血浆内纤维蛋白原的积聚可引发纤溶活动的增强,血清D-D指标随之上升,在DVT时可攀升数倍,因此能在分子水平特异性中反映出人体血液的高凝状态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亢进[7-8]。
本研究的结果亦显示:在下肢 DVT患者中,血清hs-CRP、IL-6、D-D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检测血清hs-CRP、IL-6、D-D浓度对下肢 DVT有良好的预测和筛查作用;同时在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时,下肢DVT患者的血清L-6、hs-CRP浓度水平逐渐降低,与治疗后患者的健、患侧下肢周径差的改善效果趋势一致。说明随着病情改善,机体高炎症反应、高凝状态逐渐缓解。因此,检测血清hs-CRP、IL-6、D-D浓度亦可作为监测和评估治疗效果的指标。本研究中,DVT患者的血清D-D 浓度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原因在于溶栓药物可使纤维蛋白的降解速度增加,导致血清中D-D的含量明显升高,并逐步达到峰值。在治疗后第7天,其含量又逐渐下降至治疗前的浓度,提示DVT过程的变慢或终止,抗凝效果显现。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如血清D-D浓度持续升高,则预示抗凝无效或抗凝药物剂量不足,需要改正或调整治疗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血清hs-CRP、IL-6、D-D浓度在多种病理生理状态下均可增高,因此尚不能单独用于同其他炎症性疾病鉴别[9-10]。但通过三者联合和动态监测,可提高对下肢 DVT的早期诊断正确率,并且可用于对溶栓疗程监测和对治疗效果的评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