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2021-04-14林秋云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少教多学创造性思维高中数学

林秋云

【摘要】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学生的知识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完全,学习思维和模式正在向高等教育过渡,此时的学习开始逐步脱离考试和课本,不局限于老师的教学,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也已经开始由基础知识走向探索研究型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也更加注重要求学生开拓思维、进行自己的创造,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老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进行自己的思考探索,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联系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创造性思维  少教多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0-0195-02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

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做题技巧和解题方法之后,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能够帮助他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提升自己。

(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在具备了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之后,学生可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更好地达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并且能够推动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开展自主学习,开启新的学习阶段,从而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推动他们更加快速地进步和成长。

二、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一)注重高中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想要提升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日常教学时,高中数学教师就不能够照本宣科,一味地让学生沉溺于课本,制约学生思维空间。在授课的过程之中,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慢慢地带领学生,主动走进数学课本之中,思考课本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解决。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应该由学生和数学教师共同完成。而不是由数学教师单方面的输出,让学生被动掌握。在师生互动、讨论的过程之中,数学教师可以随时观察高中生的学习动态,掌握他们的学习进度。学生在讨论时,会自动思考,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一旦思考,大脑快速旋转,将数学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学生的数学素养在不知不觉之中,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在数学课堂之中,学生的思考非常关键。数学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空间,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合理提问。面对学生的问题,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先阐述自己的思路。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回答,逐一分析,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完成数学问题,掌握知识点。

(二)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及互动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通常都是灌输式的向学生单向讲授知识,而学生只能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这样的形势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改变教学现状,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如,在高中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利用问题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来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此时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学习进度以及学习能力来制定问题,确保问题的难度不会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例如,当高中数学教师在对高中生教学《空间几何体的结构》这一课时,在课程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内容,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棱柱的结构是什么?棱锥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圆锥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圆柱的结构特征是什么?球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预习结果来回答问题,假如学生的回答欠缺清晰性或是准确性,数学教师应当及时地对其进行纠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完成互动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有了基本判断,且学生能够在教材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思考,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点明主题,夯实基础

在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中,基础知识体系的構建都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数学课程的学习,只有打好知识基础才能够让学生在后期的学习中更加轻松自如地拓展知识、进行自己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人教版高中数学的第一个章节是“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在这一章节中分为五个部分,通过课本的章节分布就可以看出,从概念到基本关系和运算再到条件和量词,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那么在这一章的学习中,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探索往往会聚焦于1.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5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这两个章节上面,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前面三节的部分也非常重要,因为这三节属于本章的基础内容,为后期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学习工具。

举个具体的例子,集合的基本关系有交、并两种,如果学生只是浅显理解交和并这两种关系,那么后期对于集合条件的学习就会比较困难,因为这一方面的知识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如果理解不深刻,学生就容易把它们当成是简单的“你来我往”的关系,那么就更别说后期学生自己进行拓展学习和思考了。如果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模棱两可的话,在后面解方程的学习中也无法很好地理解集合条件和量词的意义和用法,后期就更无法在章节回顾的时候进行更多的知识拓展和思考,就无法顺利地进行自己的探索和创新。

四、增加讨论,提升兴趣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高中数学的学习离不开讨论,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摆脱自己的思维局限性,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同时避免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闭门造车”的情况,也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进行自己的思考创新。

在高中人教版数学中,除了第一章的集合相关部分,剩下的四章全部是围绕着函数相关知识进行展开的,由此可见函数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同时,函数又是非常宏大、值得探索的一个系统,因此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进行自己的思考,就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学生因为函数体系的广泛和复杂,容易无从下手,就会导致学生“看到什么就学习什么”,最终无法有一个好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函数部分仅仅凭借学生自己的思考,在高中阶段很难有新的突破和进展,学习的往往会比较浅显。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多进行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有效避免上面两个问题,我们拿一道简单的函数题目为例:

(题目)函数f(x)对任意a,b∈R都有f(a+b)=f(a)+f(b)=-1,并且当x>0时,f(x)>1。求证:函数f(x)是R上的增函数。

这道题的标准解题方法是假设x1和x2,然后通过做差法判断大小,从而判断其加减性。采用的是证明函数增减性的最常用的一个办法,也就是证明因变量x的变化情况与函数值f(x)的变化方向一致,因此得证f(x)的增减性。那么除此之外,其实增减性的证明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例如如果题干中设计大小采用定义法,如果涉及单调性则直接通过单调性判断,如果给出具体函数式可以考虑采用导数法,除了这三种之外还有很多方法,这都需要学生和老师进一步地探索研究。如果删去讨论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就不会像这样生动、深刻,因此,在高中数学的学学习过程中,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是必不可少的。

五、实践操作,少教多思

“善于思,敏于行”出自孔子的《论语·里仁》,意思是要学会善于思考并将学到的、想到的付诸实践。现代高中数学的教育有很大一方面脱离了实际生活的操作,老师的教学应该依据课本,但不能仅限于课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平常的课堂中多进行阅读,多将自己的学习内容付诸实践,多将学习内容进行自己的思考。

我们依旧拿几何为例,在几何的学习中,图形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就拿函数的几何图形来说,画图是一个最为简单也是最基础的解题办法,但是脱离题目来看,作图也是一种直接了解这个函数的方法,是为了直观看出这个几何图形在实践中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例如在一些几何求面积的题目中,我们最常用的是割补法,此类模型可以拓展为现实生活中的桥洞模型、窗户模型等等更多复杂的情况,这些情况都能够运用于实践,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就会意识到,题目的设置是为了什么,例如桥洞模型就是为了计算车辆的限高限宽、山体承重等等,这都是非常生活化、现实化的例子,本身几何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模型是一个实际化的数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不仅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让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更加能够锻炼他们对于知识的创造性。

总之,高中数学是从一个基础的数学知识学习过渡到自自主思考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在创造性学习之前需要学生对学习章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了解和重点把握,再者是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进行谈论和探究,避免老师一个人教学的局面,让学生在谈论过程中发散自己的思維,找到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同时在讨论过程中互相补充理解,打开思路进行创造和思考。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要引导学生发现题目或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将这些题目联系到生活,有一个具体的实例模型的概念,留足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应用性思维。

参考文献:

[1]王炳先.试论阅读教学中开拓学生的思维[J].群文天地,2013(7):244-244.

[2]司文华.多读多思的群文阅读教学[J].读书文摘(中),2019(9):1-1.

猜你喜欢

少教多学创造性思维高中数学
“少教多学”在中职计算机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