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的学科思维能力提升策略

2021-04-14彭燕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政治学科深度学习思维能力

彭燕

【摘要】在新时期,探索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构建高效课堂和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方面,应根据国家新课标的特点,逐步探索深度学习模式的发展。教学形式与内容、教学手段与目的都应该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深度学习需要教师对学生思考的问题有具体的要求,教师要促进有效的课堂互动,形成深刻的课堂活动体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追求知识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意义感,通过实现知识对于学生发展的丰富价值而促进学生发展,才是教学的本质诉求。

【关键词】深度学习  政治学科  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0-0183-02

深度学习方法的探索学习是一项系统、复杂且长期的工程,这就需要各个学科的教师之间形成协作合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总结出新的方法,以形成有效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克服“惟分数论”的教学和评价,以知识理解与应用、迁移为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发展与拓展思维为课堂效果评价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深度学习的学科思维能力提升的目标

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发展学生关键能力。过于注重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单一,过重的知识学习课业负担,既有考试评价的原因,也有教材容量、难度和深度方面的原因,还有过度学习的原因。通过指导学生深度学习,完善学生的学习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经历,对于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发展学生关键能力。

思政本身是对当代中国优秀传统精神文化的重新认识和继承发展,是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正在建设形成中国具有特色的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民族文化。所以,其与高职生的思想政治课程文化教育紧密地相互联系着。

思政的广泛产生与不断发展都始终离不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引领与不断指导,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促进推动中国思想文化的形成、传播与发展,同时使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走向当代中国社会。思政既是中国人民各族群众伟大革命创业精神的具体表达和重要体现,又是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根本精神基础和重要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中组织开展学生教育培训工作的有益活动方式和有效途径,思政本身就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感染力、亲和性,比如一些中国红色经典歌曲、红色故事等,这样才真正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在无形中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陶冶其思想情操,使其更加准确地正视社会现实,成为积极向上的中国青年优秀学生。

二、基于深度学习提升思维能力教学实践策略

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和引领学生捕捉、理解信息,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多向思维,探索新知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手段,为激活深度学习动力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学习情景资源。基于激活课堂教学方式,设计以下教学环节:情境创设→问题导向→信息分析→探索思维→价值观建构→知识点生成。

1.创设教学情境。思想政治教学中有大量的情景素材可以在网络中找到,《学习强国》中很多时事视频,各网络平台中政府、社区、公民群众,共同抗击疫情的新闻报道都可以利用起来。例如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讲到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时,一些公民正确和错误的行为小报道、小视频就可以利用来生成一个导入情景,为后面在疫情防控公民该做什么的问题导向作铺垫,引导他们领会所学的知识,学会准确把握分析事物的角度和其存在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作为转移,使得学生完全掌握分析和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又如,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进行研读的这个时候,教师并不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自己所要解决和思考的根本问题应该是哪些,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理论学习,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譬如,教师组织一些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形式来讨论“根本政治制度”这一知识点的同时,首先向其他学生提出几个关于自主讨论的问题,随后将这些问题深入地融进学生自主讨论的整个过程中,及时地帮助其他学生分析和解决心中的疑难,最终使学生明白,理解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有什么样的重大意义。

2.思政课堂教师设计强有力的问题导向。《政治生活》中讲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原则之一要做到权利和义务统一时,老师发出一个提问“现在网络信息时代,微信、微博、QQ等工具让我们可以马上了解社会各种现象,我们在疫情期间所见所闻可不可以馬上发布分享?”“我们在微信等信息平台接收的各种信息可不可以马上转发分享?” “公民有政治自由,言论自由,所有在网上什么话都可以说?”,一个一个问题追问,激起课堂思维的动态。

3.信息资源的设计让学生有充分的搜索渠道,分析信息的过程中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演示情景视频,提问后任务分配是由学习需求。学生上网获取信息、分析、整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活动。例如“公民监督权和民主监督的表现区别”“人民民主最真实与最管用的区别”等难点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时政信息例子加强学生的直观、形象理解。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用所学知识解决过程并进行点拨迁移,鼓励实时阅读,上网搜寻信息,开阔视野,筛选有效信息。比如让学生谈论日常生活中民主监督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收集信息作点评。

4.思政课堂更要鼓励探索思维,在互动协作中学习。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中,课堂讨论是很重要的一步。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讨论,探索事物的知识,得出结论。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捕捉机会,把握好在课堂上的讨论,这会影响到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在思政课中讲到我国尊重保障人权的成就是充分反映人民民主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老师发出一个探究“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扩散,武汉封城,是违反人权吗?”,教师接着讲了人权的基本表现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引导学生感悟。许多学生纷纷讲出了抗战在疫情救治一线的医护人员,献身疫区,无私奉献,正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无价的。武汉封城后大批医疗救治的措施正是对人民群众生命的保护,同时防止疫情蔓延也是对更多生命的保障,是对人权的保障。

5.创新作业形式,指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爱因斯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成为探究性活动的核心和出发点,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实施深度学习教学的成败之处。在实践教学中,除基础性的作业完成之后,最主要的还是让学生搜集和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注重总结知识点。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都是很好地适合于在课堂上深入地进行讨论和探究,这就必然需要教师去引导他们选择那些能够与教学目标相符合、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对于解决学生的实践中存在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和帮助的作为讨论和探究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发展中国特色主义社会文化》相关知识点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始终都是围绕着党的坚持领导”,为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可以向学生展示解放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曲线图,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根据曲线图想到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因,人们对于生活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最后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党的领导”的理论知识点。通过在生活中的实践和事例,使得学生在课本上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形成一个更为深刻的概念和认识,从而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应注意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当今的热点时政进行有效结合,但应以教材为基点进行知识拓展,避免偏离教学主题的现象。

6.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经常运用各种多媒体,适当地增加图片、视频等作为辅助材料,帮助教师和学生进一步加深自己对于知识点的认识。如在讲授《实现人生的价值》一课时,提前让学生收集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先小组进行整合筛选,然后教师挑选几个典型的事件进行整理导入,如播放《诗经小雅》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诗句,学生马上会联想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事情。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掌握时事政治,还会激发学生对新闻事件的探究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意义。比如高校的校园环境可以加入革命雕像,建设一些带有思政标志的建筑物,以及一些由英雄人物为原型而命名的建筑物或公共道路的名字,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由于学生群体是比较活跃的社会群体,因此,高中学校应该经常开展思政为主题的活动,形式也应该要多元化,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中感觉到红色传统文化。学校还应要求教师和家长自行制定专业的思政宣传教育制度,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安全的环境和支持,进而促使学生更加热衷于参与到思想政治的弘揚和学习中来。

7.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的理论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基于深度学习提升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的实践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将课堂视为学生提升思维能力的着力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知体验、重视思维过程的传递、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应用。课堂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实现教学目标,而线上课堂给了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时空,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可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从而形成学科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实现学生在秉承学科素养、掌握学习能力、持有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实现可循环学习。

猜你喜欢

政治学科深度学习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初中政治教学应当强化思想教育引导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政治学科教学体系构建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多媒体信息工具在政治教学中的利弊分析
政治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