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百年党史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融合路径探析

2021-04-14徐严华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摘要】英雄武汉有丰富的党史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百年党史。本文主要阐释了将武汉百年党史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归旨,从组织领导、教学文件、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了把武汉党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武汉百年党史资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路径

【课题项目】本文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校级课题:“高职院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研究”(2018whcvcSZ03)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1-0019-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从历史的维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要介绍了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目的是要求学生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演进规律,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认识历史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百年党史是“纲要”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武汉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展、壮大的百年苦难与辉煌。将武汉百年党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可以升华“纲要”课的理论品质,深化和拓展纲要课的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一、武汉百年党史资源与“纲要”课教学融合的价值归旨

习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对“纲要”课而言要做到这八个相统一,本地的党史资源可以提供丰厚的理论滋养和坚实的实践支撑,更好提升“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将武汉百年党史与“纲要”课融合是强化课程治性学科属性的需要。思政课必须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思政课的“政”指明了思政课的政治方向。“纲要”课的学科属性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守“政治性”的学科属性,是“纲要”课教学的逻辑起点和重点。对“纲要”课政治属性全面而持久的坚守,需要多方面的素材,最核心的材料来自中国共产党党史。武汉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峥嵘岁月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湖北乃至全国高校纲要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养料,为支撑“纲要”学科的政治属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为破解“纲要”课教学中理论和认知的时空疏离架设了一座桥梁。“纲要”课讲述的历史事实和蕴含的历史规律毕竟已成为过去,有些内容和我们今天的生活相距遥远,这种历史和现实的差距,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现实之间的反差,都让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索然,加之部分学生抱着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观点,认为“纲要”课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用处不大,因而“纲要”课受欢迎的程度并不是很高。近百年来共产党在武汉的活动镌刻在了各种风貌建筑、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历史遗址、烈士陵园等实体中,这些党史遗址和遗迹和“纲要”课本知识相互印证,使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而鲜活。

(三)基于武汉百年党史资源基础上的“纲要”课课程实践活动具有便捷性和可操作性。尽管学生非常愿意参加“纲要”课的实践项目,但由于教学时间安排、学生安全、实践成本等诸多因素,“纲要”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不容易,特别是出市出省的远距离实践项目的开展的可能性很小。对地处武汉市高校的学生来说,武汉市的党史资源就在学生身边,有些高校本身就是一部活化的党史。以身边的党史资源为素材,就近开展丰富多彩的“纲要”课教学实践活动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便捷性。武汉党史资源为武汉高校“纲要”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持续性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基地和素材。

二、武汉百年党史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的路径探寻

所谓路径,就是达成目标的道路、途径和线路等等。路径的选择取决于如何结合实际,充分发挥相关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化解不利因素,为实现目标设计最佳方案,找到最优路径。就武汉党史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路径而言,要考虑到新时代的大好时代条件和信息化的助力,整合党史资源单位、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师生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达到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育人目的。

(一)武汉党史资源与“纲要”课教学融合的原则。笔者以为,党史资源与”纲要”课教学的融合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上级与下级联动。包括”纲要”课在内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仅仅依靠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拓展思政课建设新格局,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必须落实地方党委的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发挥地方党委和高校领导在资源配置、队伍建设、条件保障方面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就武汉党史资源与”纲要”课融合而言,只有形成武汉市党委、高校领导、资源单位、”纲要”课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才可能利用好武汉市丰厚的党史资源,汇聚起办好”纲要”课的合力。

2.校内校外联手。 高校”纲要”课教师对中国近现代”纲要”的整体知识体系比较娴熟,在如何开展理论教学方面是行家里手,有比较强的研究能力,但是术业有专攻,在具体某一黨史知识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党史资源的拥有单位,党史事件的亲历者以及其关系人更有发言权。高校的学生有精力、有时间、有热情,对党史的某些事件很感兴趣,希望深入了解,党史资源单位需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考虑到这些因素,高校的”纲要”课可以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在课程进展到一定章节的时候可以请相关党史机构人员还有党史实践的亲历者或关联者给学生讲授,高校教师可以参与党史资源单位的相关项目研究和资源开发,大学生可以到党史资源单位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格局。

3.网上网下结合。在社会信息化的推动下,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已经形成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新格局。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青年更喜欢从网络上获取资源和信息。武汉的党史资源非常丰富,学生不可能对每一处资源都进行实地参观和探访。为了更好适应学生接受信息的偏好,为了便于党史资源更好服务于学生等受众,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出资打造一些类似于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数字展厅的资源,”纲要”课教师党史资源单位也可以故事、短视频、红色音频等学生喜欢的形式生产一批红色文化资源。既可以满足”纲要”课教学需要,也可以打造红色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

(二)武汉百年党史资源与高校”纲要”课融合的路径选择

坚持上下级联动、校内与校外联手、网上和网下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武汉资源在立德树人中的滋养作用,形成立协同效应,实现”纲要”课教育中知、情、意、行的统一,在路径设定上可以有如下选择。

1.切实加强对相关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中宣部、教育部发布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各地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作出具体的实施工作安排,确保取得实效。”将武汉党史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体系,涉及到政策协调、方案制定、不同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条件保障等等,仅依靠部分学校老师和党史资源单位之间的努力不足以形成顺畅和持续性的融合机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科协会可以发挥自身的地位和优势,起到整合资源的粘合剂、沟通各方连接器、保障实施的稳定器作用。

2.把武汉党史资源与”纲要”课的融合写入教学文件。”纲要”课的课程标准或课程大纲是老师开展教学的依据和遵循,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可以明确将武汉党史资源列入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等教学环节。教师在编写教案、制作课件、选择教学案例、组织课程实践活动、進行学生成绩鉴定等教学活动时,可以遵循课程标准或大”纲要”求全过程地将武汉党史资源与教学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从而提高融入的稳定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3.将武汉党史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体系。在”纲要”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 从武汉党史资源中选择资源,编写成生动的教学案例和教案,利用信息化手段制作数字化和网络信息资源库,形成”纲要”课立体资源库。在教学师资方面,可以聘请在党史方面的社会专家从事某些专题的教学。

4.以武汉党史资源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按《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要求,各高校要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武汉百年党史的丰厚资源为武汉市”纲要”课的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宋学勤.百年党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J].思想教育导刊,2021(2):112-116.

[2]《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8月26日.

[3]《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宣传教育部,2021年1月1日.

[4]湖北省武汉市委宣传部.用好用活红色资源 抓好党史学习教育[J].时事报告,2021(5):52.

作者简介:

徐严华(1972年-),女,汉族,湖北京山人,副教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人物说史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树立唯物史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