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价值祈向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启示

2021-04-14李风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人本以人为本

李风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始终蕴含着一个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这一价值祈向对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在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代表的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中,应以“人”为根本,依托课程“本质”、教师“本位”、学生“本体”、群众“本源”的作用,优化课程设计、提升课堂效果、实现课程目标。

【关键词】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道德与法治”

【基金项目】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C1256)、2020年度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2021年湖南文理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YB2104)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1-0040-03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论述,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这些重要论述也无不鲜明体现着总书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向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主渠道。2021年修订后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作为大学生入学第一门思政课,更需要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引导下,从课程内部延伸上,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所有的教育教学过程,在课程外部拓展上,依据以人为本的导向创建课程外部协同体系。

一、以“人”为出发点,紧抓课程“本质”实现协同共建

从课程本质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价值、政治功能和教育效用。习总书记指出,要建设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可见,培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是高校思政课重要目标,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要实现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就需要从人出发,多方位凸显思政课本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核心课程之一,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从以下方面凸显其本质和效能。

(一)党委领导,构筑课程功能实现的良好氛围

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指出,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在实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保证党的领导至关重要。一方面,党的领导可以保证课程本身功能的发挥,尤其凸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正确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将党的领导作为思政课立德树人功能实现的重要保障,真正体现对思政课的重视,真正凸显思政课本身在学校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使高校思政课在建设中得到应有的地位。通过党的宣传,能够营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积极的课程学习氛围,“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使“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养成教育、文化传承教育”[2]这三大任务。

(二)机制完善,建立健全课程支持体系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代表的高校思政课要真正发挥育人实效,还需要与高校其他课程相互协同,更需要大中小思政课的科学递进。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需要高校内部其他课程的补充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解决好推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一方面,推动高校其他课程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配合,支持课程开展、内容实施及评价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可进一步推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达成。除此之外,还可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相互支持体系。立足于学生在小学、中学已经学习过的思政课内容,通过集体备课等途径,避免大学阶段“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中学“思想政治”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知识上的无效重复,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授课中突出其思维性、理论性和实践指导性。

二、以“人”为着力点,依托教师“本位”完善教学体系

在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建设中,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教学依靠的“人”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是否站好“本位”,以“有为”之状态进行课程教学乃至推动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研究等,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是否能达到既定目标的着力点。

(一)教师应以“立足学生”为“本位”,推进教材优化

参与2021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编订的教师基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期待和要求,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在教材内容设计上更有针对性和可读性。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创新了展现形式,时代元素也更加突出,更易于被学生接受,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导向下的实践尝试。随着时代的变更,后续的思政课教师参与到教材编订之中时,更应立足学生,在坚持正确政治站位和价值导向下不断进行教材体系优化,这是教师在“本位”上的应有创新。

(二)教师应以“为了学生”为“本位”,开展教学设计

当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方面,虽推出了诸多设计方式,进行了较多设计创新。但仍然存在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方面[3]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上需要思政课教师从教学设计上真正以人为本,基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开展教学设计。

1.为了学生理解认知,基于专业特质进行针对设计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因为较强的思想性、政治性以及理论化色彩,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在理解上具有不同的难度,且对同一内容、素材的认知也有差异。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在预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质。

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应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或者通过对学生展开调研获取信息等方式,收集授课班级专业的基本信息,尽可能详细了解专业的运行及专业培养模式,以此作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的基础。如文科和理工科专业、艺术类与体育类专业等因为学生的学习背景差异而极具不同,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情,在对问题、案例讲述时采用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讲解方式、深入不同的层次,或者在某一案例讲解中联系不同的专业进行相对具体的拓展和延伸等,以促进不同专业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及思想上的认同。同时,基于不同的专业特质,还可以分门别类收集及使用不同专业领域的素材,实现课程思政的反向应用。

2.为了学生全面发展,预设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

在传统教学设计中,思政课教师往往偏理论设计少实践设计,重知识设计轻能力设计。要达到全面育人目标,需要教师从学情出发,在教学设计中运用适宜的方式方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中,思政课教师应从全局考虑展开设计,将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同等重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突出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培育功能,尤其在“法治”内容设计中,可将校外实践作为重要教学平台。

(三)以“学生获益”为“本位”实施教学过程

“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4]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否吸引人,是否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最关键的还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发挥。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让学生获益的目标,思政课教师除了要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深厚的知识储备以及良好人格修养以外,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情怀”感人、以“爱心”动人、以“创新”利人。

1.以“情怀”感人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志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治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情感提升至关重要。因此,在基本的教学环节和流程之外,还需要教师以深厚的情怀,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对国之大爱、对党之信心、对社会发展日益美好的期待、对个人成才报效社会与国家的志气,以教师自身对案例、人物、现象的解读,以教师自信带动学生自信,以自身情怀感染学生内心,真正将家与国、个人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等方面的关系厘清,通过情怀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2.以“爱心”动人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自身,更需关注和关爱学生。以对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关注,适时调整教学的步骤与进度;以对学生内心情感波动的关切,深入学生内心,进行针对性的思想引导,施以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内心对学生的爱和期望,以教师的自律带动学生的自我严格要求。总之,就是以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爱,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教育学生。

3.以“创新”利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政课要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这就需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5]。“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使学生真正获益。如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将学生无法实际参观的教学素材和内容仿真重现;如将线上教学和实际课堂相互融合,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生动、切合现代学生的心理和生活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多样化的创新方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益处。

三、以“人”为落脚点,强化学生“本体”夯实教学效果

大学生作为课程教学中的对象,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也是主动选择知识、应用知识及创造知识的主体。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唤起学生的“本体”意识,强化学生的主体性角色认知。

首先,引导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作为互联网生活中的“原住民”,新时代大学生接触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具有个性、善于思考、富有主见。在教学中,不应简单将知识告知学生,而是应该将学生拉入讨论的行列,在思维碰撞中得出结论。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引导大学生结合实际充分探讨如“中国梦与青年梦的关系”“理想的意义”“躺平的人生”“新时代长征路”“《民法典》之我见”等话题,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将传统的“接受者”角色转变为“参与者”“创造者”角色。其次,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最终都致力于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从理想信念出发,结合自身制定切实的職业发展规划;从家庭美德出发,积极建立与父母间的良好家庭氛围,传承良好家风;从法律常识出发,能以法治思维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使大学生成为践行“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应用者,不仅将知识入脑,而且将知识和情感入“行”。

通过大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和在实际生活中的践行,以“主体”角色实现“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以“人”为支撑点,发挥群众“本源”构建良性循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内容是依托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而形成的,最终也应该回归到群众中去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群众的本源力量是高校思政课程运行的重要支撑点。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内容要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必须依靠鲜活的群众案例、依据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的感受来细化、分解、整合。借助多种渠道,挖掘群众生活中典型事迹,弘扬社会的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同时,还需要深入群众推动课程实践。将课程所学应用于具体生活实践中,“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尺度”[6],力求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将其作为评价“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建设的最高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新长征(党建版),2021(3):4-13.

[2]王洛忠.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J].中国青年报,2020-11-23.

[3]张明进.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学理论,2017(5):212-214.

[4]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 (2019-08-14).

[6]赵国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最高的价值尺度[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2):10-13.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与法治人本以人为本
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人本计算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谈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
对古琴音乐审美的人本思考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人本管理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