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创驱动的创新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1-04-14晏磊张爽王伟东王彦杰艾士奇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

晏磊 张爽 王伟东 王彦杰 艾士奇

【摘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责任巨大,大创项目和“互联网+”大赛已经逐步成为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制度化途径,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实践能力方面作用巨大。为此,本文基于“大创”及创新人才内涵,建立了基于互动合作式师生科研团队、大创资源共享实践平台、大创项目体系、大创竞赛体系以及目标驱动的大创评价激励机制的“五位一体”大创驱动创新本科生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实施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政意识和道德情操,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创驱动的创新本科生培养模式构建(编号:SJGY2019048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新工科”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提升方式与途径研究(编号:NDJY202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1-0009-02

创新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也是我们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必要品质。大学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并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是现代高校践行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目标。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构想,揭示了创新的重要性,为我国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及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强的指引。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均称为“互联网+”大赛)已经成为一场世界性的创新创业大赛,是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大创项目和“互联网+”大赛已经逐步成为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制度化途径。单纯的研究大创项目或比赛存在的问题、片面探究其对学生能力的影响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忽视了大创项目和比赛的最初目的[1-3]。本文拟探索建立耦合互动合作式师生科研团队、实践平台、大创项目体系、大创竞赛体系、评价激励机制五要素的“五位一体”大创驱动创新本科生培养模式。建立基于大创驱动的创新本科生培养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大创”及创新人才的内涵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最初简称为“大创”,于2012年明确提出要在全国高校推进和开展大创项目。“大创”项目逐渐开始成为常态化的活动, 其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与此同时提供给大学生自主创业模拟练的机会。大赛参与高等院校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地方普通高校以及高职高专等,参加的学生包括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及中专生等不同层次。创新人才作为现今社会的新型人才,应该是集合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于一身。

2.国内外创新本科生培養模式现状与思路

教育部出台了系列文件和政策并制定了专门的财政预算资金,为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和创业实践提供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平台基础。我国大创项目的开展和运行体系已经建立了国家、地方、高校三级。教育部每年立项的数万余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3万余项、创业训练项目达4000多项、创业实践项目近2万项。

“大创”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4-8],比赛项目涵盖各个学科、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以创新性、创业性和实践性为一体。赛事自其创立以来便推动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实现了由“想象创业”到“现实创业”的实质性转变。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一项面向全国高等学校学生开展的竞赛。“挑战杯”包括国家、省、高校三级赛制,在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发达国家加快进行教育改革。美国教育机构提出了“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的主张[9]。德国在创新教育中主要采用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师讲课,同时学生构成的学习小组依据教学目标制定项目的定向学习方法[10]。丹麦的教学方法改革是通过科研项目训练,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开发,并将有创意的产品进行产品化,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11]。在瑞典,新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将问题引入项目训练,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训练[11]。在日本,高校的教学也充分体现了内容形式灵活、学生参与度高、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共同合作与探索等诸多特点[12]。

3.大创驱动的创新本科生培养模式构建

3.1建立互动合作式师生科研团队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团队中资源和优势共享,彼此团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心协力共同完成。在这种团队模式中,不仅有利于参赛团队取得成绩上的进步,也有助于本科生在参赛过程中发挥主人公意识,团队所有成员都作为科研主体,互相交流共同完成创新创业比赛。

3.2建设大创资源共享实践平台

大创是一个长期进行的活动,其开展需要各种软硬条件的支撑。软条件包括大创导师的科研能力、学术影响力等,硬条件包括科研设备档次、科研项目质量、科研经费等。以大学生创新产业园为载体,对有潜力的项目进行进一步孵化,提升成果转化率。

3.3搭建大创项目体系

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能够使大学生的科研素养能力,解决问题的技能等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在大创研究方案上,更要立足精细,创新人才应当注重对细心品质的培养。在大创项目执行中,要紧跟前沿、突出价值,广泛的文献阅读才能确保创新创业项目的高效推进,扎实的知识储备工作是创新性人才培育的根本。

构建大创项目体系,需要从项目背景、目标、内容、计划、实施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综合考虑,同时需要对参与到创新创业竞赛的同学进行筛选,在组建团队方面,要取长补短,各取所长,在团队中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载体。

3.4构建大创竞赛体系

大创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不仅需要参赛学生有较高的发现问题能力,还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的大创竞赛体系包括赛事宣传动员、竞赛队伍组建磨合、项目设计完善、路演打磨提升、赛后总结归纳等环节。重点以“互联网+”大赛为抓手,不断完善大创竞赛体系,持续推进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

3.5建立目标驱动的大创评价激励机制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大创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大创活动机制是采用过程和结果之间相结合,自我、学生和导师之间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探索以项目小组为基础的整体激励方式,以大创竞赛奖金作为激励基金,整合个体目标和小组目标,同时结合学生的大创成绩,实行差额的动态性资助。

4.大创驱动的创新本科生培养模式成效总结

4.1 学生思政意识和道德情操显著提高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融入大创教育全过程。近5年,团队共指导本科生近300人,其中有12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有8名学生参军入伍,近50名学生考取研究生。

4.2 学生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统计显示,2015—2016年,直接进入团队从事科研活动的本科生,获批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34项。指导学生获各类各级创新创业比赛奖励369人次,学生发表学术论文5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7篇,申请专利近10项,培养的毕业生及在校生创办小微企业11家。

参考文献:

[1]赵增迎,张建增,李智,俞扬,姚万云,徐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践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17,26(4):70-74.

[2]刘丽,朱晓林,马晓琳.以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37(2):180-183.

[3]史宝中,袁俊茹,张雅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0):5-6.

[4]刘毅,赵岩松,朱伟.“互联网+”大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J].智库时代,2019(09):57-58.

[5]唐睿明,武斐.“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创业实践中的作用[J].中國大学生就业,2019(4):59-64.

[6]鄢晓.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及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13(2):78-82.

[7] 张爽,晏磊,王伟东,余丽芸,王彦杰.以大创项目和比赛为驱动,促进研究性创新人才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17):33.

[8]张宗涛,辛荣生,李冰,周颖,王宇,董林,贾晓林.以“挑战杯”科技活动为载体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24(3):70-73.

[9]吴立保.“学习范式”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7(6):45-52.

[10]欧阳丽莎.德国“探讨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研究,2008(1):58-61.

[11]柯常青.欧盟创新人才培养政策举措[J].中国人才,2012(3):51-52.

[12]李祖超,杨淞月.美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8):69-72.

作者简介:

晏磊(1981年-),男,湖北大悟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微生物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