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实在在教语文

2021-04-14刘晓雪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课标小学语文方法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带领孩子在语文的世界中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训练。转变观念,转变教法,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实实在在地学语文,努力使语文不要成为学生的“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实实在在  课标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0-0105-02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教二十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语文教师太难当了。也许有人会说:语文是母语,谁都会说,谁都会认,语文老师不过是教几个字,讲几篇课文,何来难当之说?但正是这种“熟悉感”,反而导致语文老师“不清楚”教什么,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低效或有些环节无效的重要原因。都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这话一点儿也不假,语文课所承载的东西太多了。每节课我们既想要学习字、词、句、段的语文基础知识,又要开展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还要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感染,很多老师都有忙不过来的感觉。这也是我当语文教师最初的体会,说实话真是摸不着思路呀!

关于什么是语文,《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1]《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这些工具书,因都没有把“语文”作学科名来解,对“语文教育问题”几乎不起好作用,只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国;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从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描述,不难看出,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能够利用好教材这个蓝本,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也不断在反思、总结,并形成了自己的一点儿想法。

一、研课标,抓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但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却很少有教师能够真正深入钻研课标,并落实到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去。因为课标是以学段为单位的大目标,要想落实到每一节课中,教师还需要联系每节课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地分析,也就是要进行课标的分解。记得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备课时,工作室的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要关注朗读指导,要抓住空白点进行语言训练……我都觉得很有道理,也都一一采纳到课堂教学中去。可实话说效果却不佳,老师们听课后的感觉都是“重点不突出,内容松散,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为此我也十分困惑,我明明把每个训练点都落实了,还生怕漏掉了哪个,可怎么就是沒有达到预期效果呢?课后,经过大家的研究讨论,我才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一节课想要训练的太多,想给孩子们的也太多,反而不知道老师到底想干什么。是呀,这节课的语文要素到底是什么,结合年段目标,我应当开展怎样的训练?这些我在课前考虑得少之又少,反而只关注了怎么教,忽视了应当“教什么”“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这也反映出我平时对课标的钻研还是不够,没能真正理解课标精神,准确把握各学段教学重点。语文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曾说过:“如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知识体系被弱化的偏向,老师不敢理直气壮地讲知识,教学中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

二、探方法,讲实效

明目标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目标明确了,才能有的放矢。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把研究课标、明确目标作为了自己工作的重心,也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越往深入研究,越发现自己的肤浅。很多时候,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明白要做到什么程度,但在课堂上实现目标的方法却较为“羞涩”,设计的课程也有千篇一律之感,学生学习的兴趣渐渐被削弱。记得在学校的一次研讨活动中,我讲了三年级的一首儿童诗《雨后》。备课中我信心满满,因为对于目标的确立我反复研究了课标和文本,课堂中也关注小组合作、抓住诗歌教学想象画面的重点,但是效果不佳。学生阅读实践少,小组活动没有价值。经过与同事们的交流讨论,我也意识到自己总是不自觉地关注教学环节,怕实现不了既定的目标,把着话语权不放,结果剥夺了孩子阅读感悟的权力。通过本节课的反思,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明目标的同时还要讲方法,好的方法应当是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有了新想法,我又重新设计这一课。这次,我从学生生活入手,结合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抓住关键词来有感情朗读,孩子们读得入情入境,这令我信心大增。接下来,我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自由朗读,边读边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汇报时除了讲画面,也可以来演一演,这样体会更深。听说能演一演,孩子们的热情更高了,他们纷纷举起了小手,争抢着到台前来表演。看着他们做出小哥哥故意滑倒、小妹妹小心翼翼,生怕摔倒的表演时,同学们忍不住一起为他们朗读:“妹,小心,滑。”课堂在不经意间被推向了一个个高潮。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笑脸,我也觉得特别欣慰,这不就是我一直以来想要的课堂吗?

以学生为主,就要站在学生的世界解读文本,课堂中就要为学生服务,从学生的实际展开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每当备课时,我都会想想我这样设计,会让孩子们收获什么,是不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在课堂上,我也努力控制自己,能让学生说的,自己坚决不代替学生说,能让学生讲的,自己则退到幕后当帮手。随着时代的进步,课堂教学已不再仅靠一本书、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了,可以借助更多、更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发现语文学科真正的魅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抓关键,释文意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一篇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文章,我们不能逐字逐句去分析、讲解,而应当找到恰当的“切入点”统领整节课。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切入点是贯穿全课的一根主线,也是解读文本的突破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能选取较好的切入点,必能牵一发而动全篇,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在准备《王献之练字》这一课时,课前我进行了精心备课,课上打算分四步进行:走进一处风景、发现一个故事、体会一番心情、欣赏一段作品。由王献之提有“大“字的石碑导入,进而引出练字故事,再由故事到体会人物心理变化,最后欣赏一段书法作品,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体会中国文字的美,体会到练字与做人的同一个道理:脚踏实地,勤学苦练!由于设计的环节较多,尤其是后面的欣赏书法作品并作出评价,总结道理,花费时间较长,我就压缩了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所以本节课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去发现道理,述说道理,而学生自主朗读和语言训练的机会却较少,课堂气氛也较沉闷。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如果只针对教学设计来说,这一课的设计很新颖,但对于语文课来说似乎是少了点儿什么。语文最重要的既不是它的工具性,也不是它的人文性,而是它的语言性。语文课堂不需要花哨的形式和无效的折腾,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本节课中我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实在”的教学。是啊,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语文课才是我们的追求,而在备课之初我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本课只要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情感变化,并利用关键词进行有感情朗读,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关键词”,多好的方法呀!以前我也关注过词语教学,但往往还是表面的、肤淡的,只了解其字面意思,至于在文章中起到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却很少去关注。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又重新整理思路,按“抓关键词”的方法重新备课,择班试讲。这一次,我抓住了“自满”“惭愧”“秘诀”等几个关键词,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体会人物心情,通过品词析句感受语言的美感,体会怎样准确恰当地运用词语、句子进行表达。没想到,课堂效果格外好。在我的指导下,学生顺利总结出了第一个关键词“自满”,并理解了“自满”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找出了王献之自满的行为并练习有感情朗读,由于学生懂得抓住关键词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在朗读时也是入情入境。而后面的几个关键词“惭愧”“秘訣”“勤学苦练”则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整篇文章就被这几个词轻松地串连在一起,在最后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利用关键词概括总结文章主要内容时,孩子们的思路格外清晰,总结得也头头是道。而在课后听写词语时,这几个关键词的正确率竟达到了百分之百,这真的是在以前的课堂中从来没有过的。简简单单的一节课,没有花哨的形式和无用的环节,有的就是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而孩子们收获的也是实实在在的语文知识。

利用关键词挖掘文本内涵,无疑是寻找到了一把开启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的双重功效的钥匙。当学生穿行在字词句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观照语言文字时,往往一个简单的关键词语就可以构建一个使心灵震颤的、飞扬快乐的学习过程。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忘了语文的“味道”,语文教学还是实在点儿好。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2):4-9,17.

作者简介:

刘晓雪(1981年-),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课标小学语文方法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可能是方法不对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