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璞归真的呼唤

2021-04-13袁堂红

参花(上)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艺美学返璞归真阿甘正传

摘要:本文尝试运用中国古典审美意蕴和文学典型观糅合而成的美学原则对电影《阿甘正传》进行解读,运用文艺批评美学原则分析电影人物形象塑造,最终论证出本片对人性“返璞归真”的呼唤。

关键词:文艺美学 《阿甘正传》 返璞归真

1994年上映的美国电影《阿甘正传》拿下一系列大奖: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能在本土和海外都受追捧,显示了其非凡的魅力。本文尝试糅合文艺批评美学原则和典型观,打造出文艺美学之镜。在该镜照射下,本片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古典文论中“返璞归真”之心跃然“镜”上:主人公身上焕发的纯朴、诚实、守信、勇敢等美德是人类共同的心灵守望。正是这一人本性的回归唤起了不同肤色、不同语境下观众的共鸣,而这也是本片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

一、剧情简介

主人公阿甘是美国南部一小镇单亲家庭的男孩,智商只有75,而正常人的智商为80。他的母亲尽力让其拥有正常孩子的成长机会:上普通学校而不是智障学校,相信自己跟别人没什么两样。但他還是不断受到别人的歧视,好在有第一天上学认识的珍妮做伴。从小到大,珍妮几乎是他在学校里唯一的朋友。

在珍妮的“Forrest run run”声中,阿甘奋力奔跑,跑出了自己的长跑天赋;因其天赋跑进了大学;越南作战中跑出了一系列荣誉。懵懵懂懂中,他不断取得成功。他想与珍妮分享,珍妮却四处流浪,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自由,最后回到阿甘身边,却已染恶疾,不久去世。但给阿甘留下了两人的爱情结晶——儿子。

二、文艺美学解读之特征性原则

文学批评美学原则有两个原则影响深远:典型人物性格的代表性与独特性相统一的原则,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相统一的原则。从文学批评领域扩展到文艺学批评领域,这两个原则同样适用。本文论述所用方法论——文艺美学之镜即为这两个美学原则与典型观糅合而成。

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赤子之心”,即《道德经》中“复归于婴儿”,老子认为,道德修养高尚之人,其内心如婴儿般纯洁天真。陈鼓应在《老子评传》中述为“返璞归真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

典型通常具有如下美学特征:特征性和独特艺术魅力。特征性不但要求典型人物有“总特征”,典型人物还要通过“局部特征”形成“总特征”,而电影《阿甘正传》通过阿甘这一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典型性格、典型情节等完美地做到了这点,无论“局部特征”还是“总特征”都汇成一个声音:对“返璞归真”的呼唤。

(一)语言的描述符合人物的性格、动作和环境

阿甘开口就说“妈妈说”,符合其天真简单的性格,况且其思想主要来自妈妈影响,他的生活中主要角色是妈妈。他的语言表达比较简单,符合其智商水平和性格等,正如阿甘的人生。“Stupid is as stupid does.”(做傻事的人才是傻子)这句话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上学第一天在校车上珍妮问阿甘是傻子吗?他回答:妈妈说,做傻事的人才是傻子。越南战场归来,他去看望黑人好友巴布的家人,巴布母亲问他是傻子吗?他亦如此回答。

阿甘用语中一些比喻用法也符合他的经验水平,如“Jenny and I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珍妮和我形影不离)。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普通物体做比喻:“It made me look like a duck in water.”(它使我如鱼得水)因逃避同伴追打而误跑进大学橄榄球赛场,天赋被发现从而进入大学。大学对阿甘而言就是橄榄球赛,这对擅跑的他来说太简单了。

作为典型人物形象的阿甘,用他天真简单的性格、简单真挚而又意蕴深刻的语言表达以及简单真挚的做法,完成了典型性格、典型语言、典型情节的塑造,实现了典型“局部特征”的展示,并最终达到“总特征”的实现:对人类最初简单而又美好人性的呼唤。

(二)人物性格极其鲜活丰富

为使阿甘这一人物形象丰富,影片设立了一系列与之对应的人物形象:青梅竹马的至爱珍妮、好友巴布和上司兼好友丹中尉。阿甘不懂谋划自己的未来,却阴错阳差地不断取得进步:误跑进大学;毕业时一名军官随口的介绍后他入伍了;一场战役中因擅跑而逃生;回去救巴布却无意中救了丹中尉等战友,从而受封;无聊中练乒乓球打发时间却练到炉火纯青,直至小球转动大球、推动中美建交。

珍妮从小就祈祷上帝把她变成一只自由的小鸟,她却从未真正自由过,吸毒、摇滚、反战、群居等美国这一时期的潮流她几乎都追随了,却并未有所成就。丹中尉想像他的祖辈一样光荣地为国捐躯,却被阿甘救了下来,最后同上帝讲和,并有了和美家庭。巴布一直想战后做捕虾船船长,却死在战场。

珍妮、丹中尉、巴布等人物的命运从不同方面丰富了阿甘这一形象,深化了影片回归自然的主题。

该片主要人物不多,但每一个人物都表现得很鲜明,从而有力地反衬了阿甘这一主要形象。作为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运动一员的珍妮,放荡不羁、吸毒、披散长发,跟留大胡子的人在一起过波希米亚式的群居生活,在摇滚乐下狂歌乱舞,跟随乐队浪迹天涯,身无分文地即时起意搭便车无目的地周游美国。她的思维、语言,甚至她的服装、发型都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反叛者的形象。

阿甘在越南的好友巴布,作为捕虾人的后代深爱捕虾。从开始认识到军训,从日常打扫时间到潜伏战中,他都在滔滔不绝地对阿甘讲捕虾知识。

性格暴躁但心地善良的丹中尉,阿甘和巴布刚去报到他就提醒两人如何在越南战场上生存。从阿甘将其从战场上背起的那刻起他就粗暴地骂阿甘,骂阿甘救了他,他认为自己该和其祖辈一样为国捐躯,而不是残废后半生。

(三)情节生动丰富

影片主要有两条情节线索。一是以阿甘的活动及所见为主线。这一线索中有阿甘的情节发展,有其母亲、巴布、丹中尉的活动表现。第二条线索就是珍妮的活动,比较简单,但贴切地表现了她的生活状态。一直渴望自由,到处追随潮流,体验前卫文化,最后自己醒悟回到阿甘身边。

无论丹中尉还是珍妮,他们最初的人生规划有明确的剧本,但现实没有或者完全相反地推翻了他们的预设,一波三折,到处充满不确定性,作品以这种悲剧性反差宣告了他们当初人生规划与追求的失败。最后以他们对阿甘生活理念的认可而稍获安慰式结局,获得“与上帝握手言和”的圆满,从更深层次显示了典型人物形象阿甘“返璞归真”人生价值观的成功。

三、文艺美学解读之艺术魅力原则

富于艺术魅力,是典型观的应有之义。作为总体审美效果,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典型人物作为生命所具有的魅力,即典型人物生命所展现的丰富多彩;二是典型人物“灵魂的深度”,即典型人物或作品蕴藏的思想性。在表达人类解放自身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愿望上,在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展现上,在人类心灵愿望的审美升华及追求上,电影《阿甘正传》和其创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表达了对“返璞归真”的呼唤。

(一)表达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

阿甘、珍妮、丹中尉作为该片主要人物代表了不同的阶层,他们的思想活动几乎涵盖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曾经演绎了怎样的人生,最后都回到阿甘所体现的人生价值观上,这表明了导演的目的。导演罗伯特·泽梅基斯曾表示,该片肯定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20世纪60年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否定其他前卫的新文化。阿甘的成功,珍妮的悲剧,他人对阿甘的追随,都很好地传达了导演这一意图。

但是导演的认识有其局限性,本片中,他看到了某些社会问题并表达出来,但他没看到或展现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而是宣扬了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二)作品的矛盾冲突展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激烈动荡的10年,各种社会矛盾十分激烈,侵越战争又加速了矛盾激化,形成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改革运动的高潮。

阿甘和珍妮这一代人在戰后经济繁荣的丰裕美国诞生,他们被称为“高峰期出生的孩子”(baby boomer)。20世纪60年代他们进入社会后,否定父辈们的价值观,追求一种新的文化体系,信仰无政府主义式的自由,通过吸毒、摇滚、反战、群居等表达着他们对病态社会的反抗。这是一种消极的方式。珍妮的经历表明这对个人是一种牺牲,对社会也无益。影片通过珍妮人生轨迹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展示是成功的,但对社会全貌的认识和展示有一定局限性,这体现了创作者认识的局限。

“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从文艺作品审美角度来看,《阿甘正传》创作团队即叙事者们可能自身都未意识到这一叙事方式对“返璞归真”的呼唤,所以他们的呼唤是不自觉的。但这种对“返璞归真”的呼唤代表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其达到人类心灵愿望审美升华的标准,这也是本片的艺术魅力所在。

电影《阿甘正传》及其创作不自觉反映的作品主题及其折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仅是这部作品的观点、立场,更是一个代表、一个缩影,它是当时西方社会生活的想象性再现。因此,在文艺美学之镜中,电影《阿甘正传》映射出西方文艺作品对“返璞归真”的呼唤。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张友伦,李剑鸣.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运动和政府改革(第一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袁堂红,女,硕士研究生,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典美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文艺美学返璞归真阿甘正传
陈望道文艺美学思想
《阿甘正传》读后感
《文艺美学如何可能》评介
因为《阿甘正传》我来到了美国
返璞归真亲切自然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探析
《阿甘正传》
身份尴尬的“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