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48例临床观察

2021-04-13刘亚飞姚卫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针法偏瘫中风

刘亚飞 姚卫杰

1.河南省舞钢市中医院,河南 舞钢 4625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风后偏瘫为中风恢复期常见后遗症,表现为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升高、抽搐性痉挛、肌肉僵硬,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难以协调,出现运动障碍[1-2]。目前临床针对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主要以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或借助简单器械进行治疗,训练时间长,见效慢。悬吊训练是一种运动感觉的复合训练系统,可加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平衡、控制能力[3]。中医理论认为中风后偏瘫属“偏风”“偏枯”范畴,针刺为传统医学改善中风后偏瘫常用方法,可改善缺血状态,促进侧支循环建立[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中风后偏瘫患者96例,旨在观察“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中风后偏瘫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1~68岁,平均(54.32±5.03)岁;病程27~49d,平均(38.15±4.03)d;疾病类型:脑出血18例,脑梗塞30例。研究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40~69岁,平均(53.07±5.16)岁;病程26~50 d,平均(37.28±4.39)d;疾病类型:脑出血18例,脑梗塞30例。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风相关诊断标准[5];经临床表现及头颅CT、MRI等检查确诊;发病前无感觉、运动障碍;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失语症、认知障碍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液、免疫系统疾病;未按时接受悬吊训练、针灸治疗者;脑内肿瘤、寄生虫病等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语言沟通理解能力低下者。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初期进行良肢位摆放,确保患者肢体于床上处于抗痉挛体位,教会患者患侧、健侧交替卧位;根据患者自身恢复情况,维持并扩大关节活动度,指导患者翻身起坐,由坐位逐渐过渡至站立位;再进行患侧负重、步行、爬楼梯等训练。每日训练2次,每次30 min。

1.3.2 研究组 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1)“解痉纠偏”针法:取至阳、百会、尺泽、照海、小海、委中为主穴,取神庭、郗门、阴陵泉、承山、阳溪为辅穴。具体操作如下,针刺前进行常规穴位消毒,采用规格:0.35 mm(直径)×40 mm(长度)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苏械注准20162270970),平补平泻法斜刺至阳穴1寸、平刺百会穴1寸;捻转补法直刺委中、尺泽l~1.5寸,手法宜轻;捻转泻法直刺照海穴、小海0.5寸,手法宜重;平补平泻平刺神庭穴1寸;捻转泻法直刺郗门穴1寸,手法宜重;捻转补法直刺阳溪穴0.5寸,手法宜轻;提插补法直刺承山穴、阴陵泉穴1寸,手法宜轻。得气后留针 30 min;(2)悬吊训练:①上肢悬吊训练。患者取坐位,将实心绳、窄悬带连接于上臂中上段,位于连接点的上方为悬吊点,以肩关节为运动点;指导患者保持肘关节伸直后,患肩水平内收、外展,于上肢悬吊情况下进行训练的项目包括木钉板活动、上螺母、磨砂板、搭积木等,30 min/次,1次/d;②下肢双桥运动练习。患者仰卧位,双手分别自然放于体侧,于腰部连接宽悬带、弹力绳,于双侧膝关节连接实心绳、窄悬带,于踝关节连接握具、弹性绳,指导患者进行搭桥练习,即伸髋、提臀、保持腰部中立位,30 min/次,1次/d。两组均持续干预8周。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Fugl-Meyer 运动功能(FMA)[6]评分。FMA量表包括上肢运动33项,每项0~2分,上肢运动总分范围0~66分;下肢运动17项,每项0~2分,下肢运动总分范围0~34分;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Brunnstrom分期、Berg平衡量表(BBS)[7]评分。Brunnstrom分期将偏瘫肢体恢复情况分为弛缓期、痉挛期、共同运动期、部分分离期、完全分离期、正常6期,分期越高肢体功能越好;BBS量表分值范围0~56分,得分越高平衡能力越强;③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生活质量(GQOLI-74)[8]评分。ADL量表总分14~56分,14分为完全正常,>16分为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22分为明显障碍。GQOLI-74量表分值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低,生活质量越差。

2 结果

2.1 两组FMA评分 干预前两组上肢、下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上肢、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FMA评分比较 (分,

2.2 两组Brunnstrom分期、BBS评分 干预前两组Brunnstrom分期、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Brunnstrom分期、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Brunnstrom分期、BBS评分比较

2.3 两组ADL、GQOLI-74评分 干预前两组ADL、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ADL、GQOLI-74评分

3 讨论

中风为威胁人类健康重要疾病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的“5高”临床特点,部分患者于中风恢复期出现偏瘫等后遗症,随着病情加重可形成固定异常运动模式,甚至遗留终身症状[9]。因此,对其进行运动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常规康复训练通过良肢位摆放,可防止痉挛持续或加重,指导患者翻身起坐、负重、步行、爬楼梯等训练,可改善患肢运动功能,但机体协调运动模式较为复杂,导致患者功能障碍恢复过程较慢。近年来,中医治疗中风后偏瘫逐渐引起临床广泛关注,筋脉失养、痹阻脉络而致病,“解痉纠偏”针法为临床实践中所总结出的特色针刺手法,以“通督调神”为核心思想,可达到“督脉通、脑窍聪”的临床功效,有助于缓解偏瘫痉挛[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上肢、下肢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可提高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悬吊训练早期多用于慢性腰背痛预防及治疗,后逐渐应用于中风患者康复治疗,通过闭链运动可增强肌肉力量及协调性,促进患肢功能恢复[12]。醒脑开窍针刺法以传统医学为依据,选取百会、尺泽、照海、小海、委中等督脉为主的腧穴,可补益脑髓、振奋经气,且经现代康复医学研究[13]证实,针刺小海等,可改善下肢功能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BBS、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可见“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可增强中风后偏瘫患者机体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中风后偏瘫患者表现为躯干控制障碍,核心区域稳定性缺乏,难以为四肢肌肉做功建立支点,而悬吊训练可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给予支撑保护同时,增加核心稳定性。同时“解痉纠偏”针法可改善脑部供血情况[14],有效促进神经元功能恢复,二者联合可增强机体平衡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应用于中风后偏瘫患者,可提高其肢体运动功能,增强其机体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针法偏瘫中风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