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山振新国际学校“7+3”教学模式的探讨

2021-04-13周芳王高耀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8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学案题目

周芳 王高耀

【摘要】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热情地投入到这股改革浪潮中来。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近年来各个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改革的实践中也提炼出很多优质实用的教学模式。通山振新国际学校从2014年起着手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改革模式,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创立了“7+3”教学模式,即:课内七环节(导、思、议、展、评、助、测),课外三突出(备、纠、练),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关键词】“7+3”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校级重点项目(19-XA-019):关于通山振新国际学校“7+3”教学模式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8-0184-02

一、通山振新学校高效课堂展示

前段时间,有幸走进振新学校观摩了一节完整的数学公开课。上课铃声响起,学习委员就下发了本节课的导学案,内容是“求函数的定义域”,两页纸的导学案中包含了四十五分钟的教学内容,包括:学生分组自学的内容(四个题型,七道题从整式、分式、偶次根式、0次幂、几个式子组合几个维度讨论函数定义域的求解),课末检测训练的内容(四个从不同角度检测学生这堂课学习效果的函数定义域求解的练习),以及给老师提示的每个步骤的内容(导、思、议、展、评、助、测)。

老师首先带领学生复习了分式和二次根式的内容,然后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带二次根式的分式, 引导学生从分式和二次根式的定义出发,找出使该分式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并将该范围用集合或区间来表示,从而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求函数的定义域。接着学生按六个人一组(学生按平时的基础分成AABBCC,A级为基础知识、B级为理解应用,C级为迁移运用),在十三分鐘内各自完成导学案上的分级自学任务(A组的同学在做完A级的题目的基础上尝试做B级题目,B组的同学做完A、B级的题目的基础上尝试做C级题目,C组的同学在做完ABC级题目的基础上尝试做D级题目),并且针对各类题型迅速展开讨论,老师在旁边巡视,对于遇到困难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学生一般能讨论着完成导学案中的各类题型。各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讨论完毕以后选派代表上台展示本小组的答案,如果台下同学有疑问的,这时可以提出来,一问一答之间可以看出学生都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习中,上课气氛非常热烈。展示环节结束,老师开始进行点评,对台上同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给予点评,同时对台上同学的表现也给予充分肯定。最后一项是检测,导学案的最后给出了四个求函数定义域的题,包括三个纯函数题和一个应用题,当场检测学生这堂课的学习效果。从最后的检测效果看,这堂课还是相当成功的。

二、通山振新学校高效课堂的“7+3”模式特色

通山振新学校从2014年开始就尝试教学改革,通过学习、考察、实践和学校实际,形成特有的高效课堂教学范式即高效课堂“7+3”教学范式。高效课堂“7+3”模式的基本形态,由两个部分组成:简称“课内七环节课外三突出”,课内用时45分钟。

第一部分是课内流程七个环节,即“导”“思”“议”“展”“评”“助“测”7个环节。

(1)“导”,是指导学案。每节课上课前,由学习委员发给每一位学生一份该节课的导学案,学生在3分钟内快速阅读导学案提纲,大概了解新知识。这要求教师对即将讲解的内容非常熟悉,备课时对新内容能高度凝念。

(2)“思”,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文本,自主学习和思考,13分钟内分别完成导学案中ABCD层级思考题。导学案中的自学题分成了四个等级:基础识记、理解应用、迁移运用和拓展提升。每个小组的同学也按基础和能力分成了几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同学完成不同层级的思考题。这就要求老师在编写题目的时候有层次性,也要求老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很熟悉。

(3)“议”,小组内讨论。对刚刚做过的题目,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好能得出结论。老师要时刻注意每个小组的动态,对遇到困难的小组要适当加以引导,不能出现冷场情况。

(4)“展”,班级展示。小组讨论之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进入展示环节,或口头表述,或演板,或辩论。老师要鼓励每个同学每个星期至少参与一次。

(5)“评”,老师对上台发言的同学点评。并对个别学生提出的新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究。做到“四讲四不讲”。这要求老师要准确表述和板书本节核心知识要点,引导学生达成本节终极目标,同时要求老师在碰到新问题时沉着、冷静,对上台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6)“助”,小组内互助。一方面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稍弱的同学理解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基础好的同学在讲解的同时,对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掌握。

(7)“测”,检查学习效果。通过检测,可以当场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对每一次课进行反思。

第二部分是课外三个突出,即“备、纠、练”。

(1)“备”。实际指的学生的预习。学生在课后要对下一次课内容进行学习,对不懂的问题要进行思考,并做记号,留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提出。

(2)“纠”。要求学生准备纠错本。对每次的错题要记录,反复回看,防止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同时这也是要求老师进行反思,对大部分学生做错的题目要有记载,并进行分析,这个过程是一个自我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3)“练”。分为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课内练习主要还是偏重基础知识的巩固,课外练习以巩固拓展、迁移运用、能力提升为目的。所有的作业都要求老师及时批改,错误的地方一定要勾选出来,并要求学生及时纠错。每个学期还加以“一测”(单元检测)“三考”(周考、月考、期考),时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7+3”模式的优点

“7+3”教学模式经过了7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开始初有成效,振新学校的升学率在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从学生层面来看,这种模式有三个优点:

(1)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7+3”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首先采用“六六预习法”,第一是要保证学生对本节内容前后读文本不少于6遍;二是选择“六读”预习法,即“读、划、写、记、念、思”,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课中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演示。这些行为都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效果。

(2)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获得自信,让学习优良的学生更能获得提升。

(3)增强了学生间的沟通能力。小组的成员之间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在开展小组活动时,组内有负责全组活动的小组长,有负责记录小组讨论学习内容的记录员,有代表小组的发言人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和责任分工,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从教师层面看,这种模式有两个优点:

(1)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长足发展。虽然从表面看,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减少,但是实际上教师用在每一节课上的时间更多,从备课准备导学案,到课堂上同学的讨论、展示,到教师的点评,到最后一节课的反思,每一个环节都要求老师投入十足的精力。

(2)教师的处事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情况,老师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历练。

四、“7+3”模式的反思

通过与学生和老师的访谈,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师和学生对“7+3”教学模式持肯定和支持态度,但是还是有几个问题值得反思。

(1)小组内的分组会不会对基础差的学生造成自卑心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基础强弱虽然是很明显的,但是如果老师把基础弱的孩子直接归到A类,会不会对这类孩子造成心理负担?班上其他同学对这类同学会不会另眼相看?

(2)分组不合理可能导致效果不好。每个组的成员的基础要有阶梯式的递进,才能保证学习效果,但是每个学生的学习科目可能会从出现偏科情况,还有每个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不同,所以老师在分组的时候要考虑各方面情况,才能保证学习效果,避免基础好的同学认为内容太简单,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但是分组的难度一直存在。

(3)部分老师对新模式的抗拒,導致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从而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要对课本知识非常熟悉,不仅是当天的内容,前后连接内容都要很熟悉,这样在做导学案时才能更有针对性。而大部分教师都是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对新的教学模式还存在抵触心理,这样就导致教师备课不充分,在课堂上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完成各项讨论任务。

教学改革一直在路上,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教学改革走上成功。

参考文献:

[1]马月琴.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探讨[J].学苑教育,2012(16):22-23.

[2]钱律博.中学数学教学现状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6).

[3]李浩.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中学数学教学改革[J].当代教研论丛,2016,2(17).

[4]李立.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尝试[J].教育探索,2014(6):206.

[5]高荣荣.强化素质教育,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15(12).

[6]尹伟涛.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J].文理导航,2017(20).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学案题目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关于题目的要求
乡愁导学案
莲心宝宝有话说
“比例尺(一)”导学案
追根求源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