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STEM+理念,培养幼儿主动探索

2021-04-13颜永梅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8期
关键词:自然角做中学理念

颜永梅

【摘要】自然角的内容是对幼儿实施生命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自然角的实践之中贯穿STEM教育理念,注重幼儿体验,激发主动探索。

【关键词】幼儿  自然角  STEM+理念  做中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8-0141-02

STEM教育是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四个学科教育的整合。STEM教育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呢?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运动、学习各大版块活动实施中幼儿能否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在整合基础上开展跨学科领域的学习,以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我想,STEM不是具体的一种课程,它更多的是一个理念:鼓励学生热爱科学,愿意创造,鼓励学生去发现,学习,动手尝试……这样的诠释与理解推动我在创设班级自然角实践探索中有了自己的实践——融入STEM+理念,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

一、注重真实,注重生活——让幼儿在浓缩的大自然中获得直接经验

STEM教育强调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实现跨学科的整合学习,STEM被认为是培养科技人才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强调通过以工程为核心的设计和制造活动来解决生活中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是其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自然角是幼儿学科学的重要而特殊的场所,它集中地、真实地再现和反映自然环境中的事物,无疑是浓缩大自然的真实小世界,也是教室的一份自然之美。它方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和长期观察,可以说它与幼儿朝夕相处,是联系幼儿与自然的独特纽带。

《自然角里的四季》

新学年开学后秋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孩子们与老师、家长一起去寻找丰富的自然物来装扮教室里的自然角,果皮、核桃、石头、麦穗、松果、南瓜——运用这些自然材料让孩子们参与制作、布置自然角秋天的环境。当校园的草地上铺满了金色的银杏树叶时,孩子们将一片片“金扇子”收集在透明的矿泉水瓶子,在瓶口挂上小铃请老师帮忙吊在了阳台一角。当秋风吹动时一个个金色的风铃舞动着,耳畔传来阵阵清脆的铃声。在运用各种瓶瓶罐罐DIY制作的器皿中植入的绿植,蔬果——成为了孩子们用来研究的对象。可爱的小动物也在教室里——陪伴着孩子成长。

二、注重兴趣,注重好奇心——让幼儿在种植养护中形成良好品质

(一)责任感与爱心的培养

种植饲养活动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生命的变化过程。种植饲养活动成为教师在一日生活中开展科学教育的载体之一,应鼓励幼儿大胆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内容,引导幼儿带着好奇去观察,发现秘密,并将持久观察变为一种兴趣,引导幼儿做长期记录,过程中养成了坚持性和责任感。在种植花草和饲养小动物过程中养成幼儿对植物和小动物的关爱之心和责任心。

《美丽的郁金香》

春天,大班孩子和家长会趁着周末一起逛花市。花市中的郁金香球茎被孩子们选中出现在了幼儿园。孩子们对这个其貌不扬的球茎产生好奇。好奇心驱使孩子开始了养植的活动计划。孩子们以小组形式共同商讨郁金香的生长所需的条件。他们把郁金香的球茎分装在一个个不同的容器内养植,运用土培和水培的不同方法并在试验容器上标上了数字。在着手照料期间,他们会为容器中水、土置入的量的多少而讨论。有孩子说:泥土装的多营养就多,郁金香就长得快。也有孩子说:泥土和水的多少并不要紧,郁金香的球茎放在水、土的不同位置很重要,浸没在水下面会烂掉的,就像以前种的洋葱和大蒜一样。球茎该放在上面、当中还是下面位置?就让有不同想法的孩子都试着做起来吧。每天他们会关注记录郁金香的变化。经过等待,他们记录下郁金香在水中、土中慢慢发芽长高到开花再到花瓣凋谢的过程。其中有的孩子养植失败了,他们就会继续观察其他组实验容器中的郁金香。而且会向同伴及时传递自己的想法建议。在郁金香开花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发现一天的不同时段受阳光的影响郁金香花朵的绽放出现或张开或闭合的不同状态。

《节假日来临时》

幼儿园的自然角是孩子自己动手实践的一方天地。每天来离园、自由活动时间都会有进进出出的身影。当到了秋冬、春夏两季交接时,孩子们会发现花花草草因为没有及时浇水照料会枯萎凋谢。于是孩子们开始到材料库寻找制作各种浇花器。有的将浇水壶用挂钩挂在栏杆上,把吸管一头固定插在浇水口,让水慢慢流下。有的孩子将棉绳一头插入水瓶再拧好瓶盖倒挂在花盆上方,棉线的另一端搭在植物上。一个个神奇的浇花器出现了。

当遇到天冷了孩子们会把饲养的小动物从阳台移至教室,暖和时又把小动物放置向阳的地方。到了双休日和节假日时。孩子们互相争着带小动物回家。饲养中对小动物们喜欢的食物孩子们会有探讨与取舍。从小班时孩子跟随老师家人照料小动物并进行观察了解。而到了大班,孩子们会互相结伴自己尝试借助于小工具去照料小动物。对自然角的责任意识使孩子们变得更暖心了。

(二)敏感性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各年龄段幼儿运用拍照、画画、符号等记录方式习得了粗浅的学习方式,感受到快乐的同时,培养了对学习的兴趣。过程中提高了对周围事物变化的敏感性及书写的能力。

《在记录中学习》

小班幼儿对动、植物的明显特征感兴趣。我们选择颜色鲜艳、个头较大的植物果实,外形奇特的小动物引发幼儿的观察探索兴趣。小兔、小乌龟、小金鱼和小蚯蚓等可爱的小动物都能萌发幼儿了解的欲望,老师会通过布置情景性的宠物笼舍和选择食物的喂养方式让幼儿去近距离与小动物互动,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一部操作方便的影像机记录下小班孩子最感兴趣的动植物的姿态与动作。小兔毛茸茸的皮毛,在草地上蹦蹦跳跳的模样都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而当缩头缩脚的小乌龟尝试着运用伸长的脖子,四肢扭动翻身时孩子们都会肃然起劲,并跃跃欲试去帮助乌龟。中班孩子老师会提供外观上有一定相似之处的动、植物,如洋葱与大蒜、小龙虾与草虾,引发幼儿对不同中的相同产生探索兴趣,并尝试以图画的方式记录所观察到动植物的不同特征。大班幼儿求知欲旺盛,为他们提供能引起他们深入研究或细致观察的内容。如,以图画記录《豆子成长记》展开孩子们的养植项目。从选择不同的豆子开始,让幼儿自己选择其养植的环境条件,在问题墙上提出养植中的猜想与问题。幼儿通过持续的观察记录在自主的探索中揭开问题的答案。

(三)爱自然和美感的培养

动植物更是大自然中最具活力的生命体。幼儿在老师的引领下尝试创设自然角环境,栽培饲养,浇水除草,收获成果。过程中,幼儿与动植物“共成长”,在和动植物亲密接触中,发现自然生态的美,感受着生命的历程,萌发了对自然、对生活爱的情感。

《收获的喜悦》

在自然角中,孩子们经过了自己的一番尝试,慢慢开始有了收获。豆芽盘里的豆子通过水培发出了豆芽。豆芽由绿转白长高。厨房营养员帮我们制成拌菜,飘着香味的麻油拌豆芽让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最开心的还有当孩子们发现躲在叶子底下的草莓由白转红时孩子们都舍不得摘下吃了。你让我,我让你的场面感动着我。

我们教室的阳台也成了孩子们写生的地方。每一季的花花草草都有不同的色彩和姿态,孩子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盆进行画画。孩子们将完成的作品布置成作品展览墙装扮着我们的教室。

三、注重发现,注重动手——让幼儿在操作实践中主动探索

借鉴STTM+课程理念和实施策略,我们尝试利用“五板一墙”呈现孩子思维和探索的轨迹,让自然角的种植养护过程演变为探索自然奥秘的发现之旅。

在动植物投放初期:注重问题导入,让问题墙成为孩子探索自然的源泉和最初的触发器。引导幼儿围绕投放内容大胆提问,表达自己想要了解的秘密。问题墙上孩子们用图文表达自己的好奇,如,当各种豆子投放之时,问题墙也出现了:豆子能发芽吗?哪种豆最先发芽?哪种豆芽长的最高?适宜豆子生长的环境条件(水、光照、养料)有哪些?问题墙保留着孩子的好奇。问题墙让教师真正走入孩子的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既而提供支持,使幼儿在与问题的互动中获得主动的发展。

在种植养殖的中期:注重亲历体验,让问题墙成为推进孩子探索活动深入的助推器。通过师幼互动、生生互动、亲子互动,通过动手实验和观察,孩子们一边搜索信息,探寻着问题的答案,一边又产生着新的疑问。问题墙和信息墙上留下了孩子们在种植养殖过程中探索的轨迹和思维迸发的痕迹,如,孩子们在饲养金鱼过程中,知道鱼是会睡觉的,因为它没有眼睑,睡觉也是睁着眼睛的。同时,又产生新的疑问,不是所有动物都离不开氧气吗,金鱼在水里怎么活的好好的?

在种植养殖的后期:注重分享总结,让问题墙成为幼儿持续探索兴趣的保鲜剂。在动植物投放后期,教师应注重种植养殖探索活动的经验分享和梳理,引导孩子们围绕实物和图文墙用语言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获得的经验,梳理没有解决的问题和没有找到的答案,激发孩子们继续探索自然的兴趣。如,可以用红笔把暂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和没有找到的答案圈出来,罗列在班级“每月问题统计”板上,让未来找到答案提供一种可能。

学前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需要用动作来帮助思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实践中,我们发现:“STEM(做中学)”是最适合的学习方式。我们尝试遵循STEM实践理念:有目的地创设自然角内容,为理解而创设,提供真实的探索情景,鼓励幼儿主动探索。让幼儿在浓缩的大自然中获得直接经验,在种植养护中形成良好品质,在操作实践中主动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美)莎莉·穆莫著,李正清譯.早期STEM教学: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整合活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自然角做中学理念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精彩自然角 乐活种植园
谈基于自然角创设的幼儿自主观察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大自然的浓缩
创设魅力自然角,让童心精彩绽放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