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策略初探

2021-04-13张雪清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个性化发展多元评价数据分析

张雪清

【摘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发展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素养;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发展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发展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素养,这些是数学科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如何在数学的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呢?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传统教学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不足,常是教师强势灌输知识而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主体,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基于此,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数据分析  课程设置  分层教学  多元评价  个性化发展

【课题项目】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课题批准号:FZ2020ZX038)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6-0193-02

一、全程数据跟踪与分析,确保个性化持续性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刀切的,即使有做些分析,也常是凭借教师个人的经验,有以偏概全、静态应然的特点,缺个体差异。如果能借助一些科学手段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调查,结合量化数据质性诊断与分析的结果来指导教学,精准确定重难点顺学而教,不仅能体现学生个性化教学,还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前:借助微信、平台、学习单等分析,获取质性与量化数据。例如教学人教版四上《公顷与平方千米》,通过课前推送视频精练,先观看视频,再完成精练题,自动呈现统计分析。如:3公顷=30000平方米,正确率100%,课堂教学不讲或者一点而过。3平方千米=300公顷=3000000平方米,正确率是36%,这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与传统的经验分析相比,这样获取的数据更为科学。

课中:除了按照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还可以在课堂加入一些快速统计工具,如平板截图上传、答题器等。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书本P100《数学思考》,练习环节设置挑战题:如果有10位同学围成一圈,每位同学都和自己不相邻的其他7位同学握手一次,一共握多少次手?(独立思考,再借助答题器选择:A.1+2+3…+9=45(次),B.7×10÷2=35(次),C.7×10=70(次)。如果发现错误率很高,可以观看微课视频后,再次选择。这样借助课堂数据二次分析对比,则可直观看出课堂教学效果。

课后:除了布置常規性作业外,可以结合实际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推送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问卷星回溯性调查,再推送在线学习平台;也可以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微课等方式有针对性推送给学生;还可以安排在线答疑或者结合教材做一些拓展。如,教学数学广角《鸽巢问题》布置拓展题:从一副扑克牌(52张,没有大小王)中要抽出几张牌来,才能保证有一张是红桃?54张呢?可以推送如右图自制二维码观看微视频对一对答案。弥补执教时间的不足,摆脱时空的限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观看的次数。

总之,这样课前、课中、课后全程的跟踪与数据分析,让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处,真正让“优生吃得饱、中生吃得好,差生吃得了”得到体现。让教学全程更有针对性,更为有效,让个性化教学更有持续性。

二、校本课程设置与整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课程也是学校改革的核心,课程不变,学校也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学生个性化发展就容易成为一句口号。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可对现有的数学课程进行重组与整合,做好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我校1+x的课程设置给数学教学提供了分层教学的可能,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我校每个学期会有一定的单位时间进行课程设置和重组。如,每周三下午,根据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家长监管三管齐下,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根据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结合平时成绩、经验观察、平台测试、自主选择等方法,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A基础型、B成长型、C优秀型三类。A基础较为薄弱;B基础不错,可能习惯态度等问题造成学习效果不好;C综合能力强。课程设置三类供选择,A类:基础课+潜能课;B类:基础课+延伸课;C类:延伸课+智能课。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在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不同实际实施个性化的教育,课程体现最大限度的选择性。

课程设置与整合,需要学校管理者站在一定高度上进行调配。而辅助性课程是教师结合班级实际展开,即使没有学校管理者进行调配,也是可以实施的。这样的校本课程的重组与整合,能真正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分层与互动,实现学生个性化互补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堂应该是生本的、开放的课堂。个性化发展在教学上的体现就是因材施教,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层次性问题,不仅让学生有效学习,且能在不断思考与互动中获得不同发展。

首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等的题目,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以教学人教版五上《梯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在练习环节设计三组题。A组:已知梯形的上底7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B组:请选择合适的条件,求梯形的面积,如图2。C组:黄伯伯用长22厘米的篱笆沿着围墙围一个直角梯形菜地,求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厘米?如图3。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选择完成哪组题目,也可以逐题挑战,关注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其次,还可以在课堂上提供一些开放性答案不唯一的题目,展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性,一般可设置常规性题型和个性化题型相结合的方式。如,教学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工程问题时,某水池有一进水管,单独放水需12小时把空水池放满,有一出水管,单独放水需20小时放完一池水。问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几小时可以把水放满?常规性题型:列式并解答;个性化题型:写出生活中类似的情景。常规题保证所有同学都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个性化题型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思维提升的空间。最后,教师要注重问题设置的难度,避免安排难度系数过高的问题。如果问题难度过高,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会降低参与热情。而课堂分层教学,是为了更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既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既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又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特别在课堂生生、师生交流互动后,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形成个性化互补。

四、学科多元监测与评价,驱动学生个性张扬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不同年级学习内容应该达到的要求,把学习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借助“核心素养”的视角,通过多元监测与评价,鼓舞、激发学生张扬个性。

在数学教学质量中,努力在教育价值取向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链条上衔接一致,考试命题兼顾题目的基础性、开放性、时代性,突出在综合情境中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如,考核学生分数与比的知识点,可设置综合题型:下面阴影部分占整个长方形的(  )分之(  )。

数学模型构造过程的本质是数学思维的活动,而学习力的评价可以根据学生思维的缜密性,给予不同的分值。如,教学圆的面积,解决问题:一家匹萨饼店提供厚度相同、直径不同的两款匹萨,直径30厘米的匹萨要30元钱,而直径40厘米的匹萨40元钱。问:买哪种匹萨更划算?说明理由。答案与评分标准:满分——根据匹萨面积增幅大于钱的增幅,推断出买大的匹萨比较划算。理由:匹萨的直径与价钱相等,但是匹萨的面积是直径的平方除以4,肯定大于10,因此匹萨增幅大于价钱的增幅,所以买大的比较划算。部分得分——通过面积公式计算出每花一元钱能买到多少面积的匹萨。(1/4×π×40×40)/40=31.4>(1/4×π×30×30)/30=23.6,因此买大的划算。但这种方法并不适合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因此酌情减分(建议只给3~5分)。不得分——其他任何答案及没有给出答案。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个性化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极其复杂的教育进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改变观念,学会接受并借助一些先进的信息化科学工具来获取数据、分析数据,确保个性化持续性;借助学校實际创造的校本课程设置与整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利用课堂教学分层与互动,实现学生个性化互补;在学科多元监测与评价中,驱动学生个性化张扬。把核心素养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融为一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努力构建一切可利用的力量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 2017.

[2]王卓.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因材施教”的现代教育路径探寻[J].教育导刊,2018(2):43-46.

猜你喜欢

个性化发展多元评价数据分析
改善学校教育,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
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民办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模式探索
如何提高焊工实习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
多元评价,不拘一格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浅析大数据时代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开展科学绘本活动建构生动课堂探研
鼓励学生个性张扬,培养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