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培养路径探究
2021-04-13安亚敏
【摘要】本研究提出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四个方面的内涵并综合高职院校教师智能素养现状,从智能教育理念、智慧校园建设、教师培训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智能教育素养的培养路径,以期为智能教育素养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 智能教育素养 高职院校教师
【基金项目】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各类课题校级培育项目:“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培训模式探究”(项目编号:21mypy02)。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6-0187-02
一、培养与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必要性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正深度融合到我国的各行各业,2000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在先后颁布的人工智能技术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文件中先后提出了“培养教师实施智能教育的能力”“开展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行动”等目标和举措,旨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作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探索与信息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培养路径,是新时代践行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二、智能教学素养的内涵
目前,相关领域专家学术研究中对“智能教育素养”尚未形成统一定义,教育部印发的相关文件中以“帮助教师把握人工智能技术进展,推动教师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来表述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提升路径。在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中,黄荣怀等的观点是: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老师是掌握储备人工智能技術基础知识并可以利用这些技能提升教研能力、实施教学活动以及智能教学经验分享的能力。刘斌认为:智能教育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和伦理三个方面的内容。
综合上述学者成果,本研究提出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四个层面的内涵:智能教育意识、智能教育知识、智能教育能力以及智能教育伦理,如图1所示。
(一)智能教育意识
智能教育意识是智能教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对智能教育价值的敏感力、判断力和创新力,拥有较强智能教育意识的教师能够把握智能教育国家政策方向,能够敏锐感知人工智能技术在助推自身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价值、能够有应用相关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意识。素养提升,意识先行,智能教育意识是教师实现智能教育的内在驱动力,是教师自觉提升自身智能教育素养的前提。
(二)智能教育知识
“人工智能+教育”时代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不仅局限在专业知识、职业道德、信息素养等传统的教学素养,还外延到掌握教育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基本的知识及原理、把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展方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协助教学、革新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知识。
(三)智能教育能力
智能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在“人工智能+教育”环境下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掌握学生各环节学习数据、有效分析和精准决策,最终提升教学效果的能力。主要包括:
1.智能教研创新能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要求教师顺应时代发展,将智能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而这一理想化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是要求教师具备智能教研创新能力,能够将智能技术科学有效地融入教学活动,推动各教学环节的智能化变革,促进智能教育软生态系统的构建。
2.智能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时代,学生的角色已经不再是从前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逐渐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甚至是知识的创造者,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要打破以往信息化教学的局限,运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学生学情进行精准分析,了解学生学习需求、预测学生难点问题,辅助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模式创新,从而有效助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3.智能课堂组织能力。面对智能技术带来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环境的变革,教师不是单纯掌握新兴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应对变革带来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利用智慧辅助平台采集的教学过程数据及学生数据,为实施和开展精准教学活动提供支撑,灵活进行教学流程的安排,创新课堂氛围等方面的智能课堂组织能力,实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
4.智能课堂评价能力。传统的课程评价分为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的评价,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充分条件。智能课堂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借助人工智能课堂评价系统实时追踪学生学习行为状态与过程,记录学生学习规律及特点,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挖掘和分析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对教师上课状态、教师上课内容与教案匹配度、学生课堂评价等内容生成课堂评价指标。通过上述科学判断为优化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安排提供数据依据,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四)智能教育伦理
智能教育伦理是教师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或工具时能够以理性的态度进行合乎伦理道德的教学实践。充分考虑人工智能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新角色,能够预见这些角色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时,能够注意一定的边界和范围内合理使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高职院校教师智能教学素养的培养路径
目前,随着国家关于人工智能+教育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加入智能教育环境建设的队伍中来,VR实训室、人工智能助教、智慧教室、智能教学平台等智能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成熟,但相对而言与新兴技术发展速度相匹配的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并没有普遍被纳入教师培训体系中,多数高校教师特别是高职院校教师对人工智能助推教学改革及专业发展的意识不强,对智能教育的价值认识不到位,无法适应人工智能助推智能教育的时代需求。本研究从确立智能教育理念、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和培养高职院校教师智能教育素养路径。
(一)确立智能教育理念,形成智能化教育意识
教师的培训在各开设有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中大多聚焦在人工智能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但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应用并不局限于专业学科,而是各学科的融合,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各类学科人才培养。从该角度来看,只有少部分教师具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助推自身专业发展及教学改革的意识。确立智能教育理念,将人工智能教育理念及知识纳入学校教师培训体系,在教师队伍中形成普遍认知的智能教育意识是高职院校鼓励和推进智能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创设智慧教学生态
智慧教學环境体系的构建是开展和实施智能教学的前提,加快实现智慧校园的构建,创设智慧教学生态是为教师开展智能教育提供有力支撑,为智能教学设计、智能教学等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加快构建智能实验室、智慧助教等智慧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智慧教学服务平台并对接大数据中心,为教师更好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鼓励教师开展智能教育实践探索。
(三)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构建智能教育培训模式
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需要专门政策的支持,高校应该在已有的教师培训体系基础上,更新、完善教师培训内容体系,增加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训练,如数据挖掘、分析与处理能力、数据收集、加工的方法和技巧、数据意识、数据思维、智能学情分析、智能教学评价等。同时,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丰富教师智能教育培训的途径,构建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教师培训及评估模式,提高培训成效。
参考文献:
[1]易洋,江爱华,郭娟.高校教师智能教学力研究:概念演进、影响因素和发展路径[J].教育探索,2020(11):76-78.
[2]朱美韵,曹长德.人工智能时代因材施教的解读[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21,38(3):140-144.
[3]王弘扬,龙耘.人工智能助力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因、特征和方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9(20):57-58.
[4]刘斌.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11):12-18.
[5]刘智,孔玺,王泰,等.人工智能时代机器辅助教学:能力向度及发展进路[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3):54-62.
[6]回智光.人工智能时代课堂教学变革逻辑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1(2):13-16.
[7]郭建鹏,张娟. 我国高校智能教育的进展、问题与实现路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3(1):63-69.
[8]师翠玲. 智能技术时代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体系构建分析[J]. 科教导刊,2021(8):81-83.
[9]娄婷婷.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模式构建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9):127-129.
作者简介:
安亚敏,实验员,研究方向为信息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