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节”点 方能“用”得妙
2021-04-13陈少霞
陈少霞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不同的语文教育教学环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语文教育资源的整合,创新语文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语用教学倡导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方式之一。作者结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在具体教学中尊重学生感受与体验,奠定情感基础;强调审美与鉴赏,放飞学生思维;强化实践与探索,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真正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创新语文教学 语用价值 信息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6-0155-03
《课标》对语文课程定位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此指引下,老师要在明确学段目标的基础上细读文本,挖掘文本语用价值,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努力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提取文题的语用价值
语文训练无处不在,如文章题目来说,“明眸善睐第一瞥”它短小精焊而内蕴十足;我们要拽住这根“绳”,“放大”其内涵,提取其精髓。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
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经过“放大”我们可以得到多个词语、词组或相关信息。例如:故事背景是地震及其带来的破坏。(地震)。故事环境是震后余震不断。(地震中)。特殊环境中的父亲,救援者,爱与力量的化身。(地震中的父)。特殊环境中的孩子,受困者。(地震中的子)。人物之间的亲子关系。(父与子)。聪明,还有吗?(地震中的父与子)。区区几个字的题目,同学们就能想到这么多的词语,短语。好棒哦!根据这些信息,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借助刚才拆解出来的词语和短语,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了解事件梗概”是第三学段阅读的基本要求,而题目往往是很好的引子。在学生细读题目后,进行分解“拆词”再借助拆解出来的词语和短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读题目抓住主要意思的能力。
《课标》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教师可在学生默读全文之后,让其借助从题目中解析出来的信息,梳理文章的事情发展顺序。例:借助拆解出来的“地震中一父一子”的短语,说说文章的发展顺序。(地震中——余震不停),(父——坚持挖掘救子),(子——坚持等待父救援),父与子欣喜相拥。
学生借助题目梳理文脉,再引导学生回顾题目,进一步感受题目和文本相映的好处。
范例引领,扩写文题。在前两个教学环节之后,从欣赏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对题目的创改。
师:给课题换个相近或更好的题目,谁来试试?
生:《地震中的爱》
生:《父与子》
生:《地震中的父亲》
……
为“用”而学,习得是关键,学而能用为真学。教学中从欣赏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拟题特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语文的素养。
二、关注课文开头的信息情感
往往一篇文章的第一句或第一自然段就是“戏曲”中的第一通锣鼓,很有分量尤其重要。它是凝结着作者的心血,是课文内容的线索所在。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又怎能轻易放过它们呢?课堂教学活动时,我们要特别重视。如:
师:同学们,读读课文《桂林山水》的第一自然段,也是第一课文的第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想一想你们从中能读出什么信息及情感来?
生:桂林山水天下第一,我好向往。
生: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是怎样的敢称天下第一?我好想一饱眼福。
师:那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全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把桂林山水堪称天下第一以及你们“向往"的情感表达出来的。
又如《观潮》教学,如下: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第一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说说读出什么信息来?
生:钱塘江是 天下奇观,我好想去看看。
生:好惊喜。大自然如此壮观,堪称天下奇观。
生:我想去看看……
师:嗯,老师也想去看看,让咱们一起读读课文,一起欣赏作者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堪称天下奇观以及你们“向往”的情感表达出来的。
三、挖掘关键词的语用价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引导学生习得语言文字运用之法,文本的充分解读是不可惑缺的,语文课上,教師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学生课堂上朗读后的语用教学,关注的是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语言运用到实践中去,而这个目标实现的前提是能够准确地掌握对应的语言文字内涵。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实际语言表达方法和句式成分,还要关注表达的艺术性,引导学生增强对实际语用的感受和体验,奠定夯实的情感基础,由此达到良好的语言教育教学效果。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都倾向于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预习,由此对实际文本内容形成初步感受,在此环节关注的是学生整体的感知能力。随着阅读的焦点演变为词汇句子的时候,学生实际对文本的感知度会得以增强,此时对实际文本情感的体验也更加深刻,这对培养学生语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文本,发现文中语言之河,言语之妙,并引学生去发现、去运用。如文中有三个都带着“废墟”这个词特殊的句子。
①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②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③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
(一)积累语言素材
“废墟”什么意思?借助词典说说。(荒芜,衰败)。联系生活及文中的语句、插图说。(村庄或城市遭受严重破坏后的残垣断壁的场面)。城市或村庄遭受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废”与“费”有什么不同?“ 费”是指有用的东西(如时间)用掉或浪费。“废”指无用的甚至有害的失去效用的东西。是啊!他们音相同,字不同,意义也不同。请准确书写这个词。书写识记。
学生借助词典,联系生活及文中语句,插图等进行建构,既复习了学过的词语的方法,又可以积累词汇,这是落实阅读基本要求的有效保障。
(二)训练推想能力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借助关键词,逐步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是一种高阶阅读能力。高年级的学生借助词典,联系生活及文本,基本上能理解“废墟”字面上的意思,但詞语背后的丰厚内涵需要老师引导,逐步推想,方能领悟。例:看到“废墟”,想象看到了什么画面?倒塌的建筑。断裂的桥梁。扭曲的道路。还有什么?(比如:听到的、闻到的、感到的)听到嘶哑的哭声、叫喊声、惨叫、悲号。哭声、喊声、雨声、风声。闻到太多的死尸,太多的鲜血,太多的眼泪,太多的伤心欲绝。感到到处是尸体,到处是残肢,整个城市仿佛被硬生生的拉入地狱的最底层。齐读“一片”废墟;“那片“废墟;“这片”废墟。注意突出“一片,那片,这片”。齐读,“一片”,“那片”,“这片”加重了语气。很好,你们加重了“一片,那片,这片”的读音。突出“废墟”这个词去读,试试看。齐读这三句话,对“废墟”加重了语气。
基于关键词的推想,培养学生敏锐,延伸的推想能力。而学生在不同的词语上加重语气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此一来,步步推想之中引领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感受地震后的荒凉凌乱,以及在“废墟”之后呈现出的众生相。
(三)领悟表达方法
借助关键词的学习,可以有效地使抽象的表达方法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内容。“废墟”前:大家怎么说?是怎样做的?“我的儿!”“我的女儿”哭喊后绝望地走了。“太晚了,没希望了。”“太危险了,快点离开。”面对“废墟”,父亲说了什么?做什么?一句话也没说。坚持在废墟上,不停地挖。假如此时你就在这片废墟上,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绝望地离开。是的,会绝望极了,还有吗?请你离开。伤心极了。还有吗?马上回家。……再齐读这三个句子。(你想说些什么?)众人的绝望与放弃。多么伤心俗绝,悲痛万分。父亲的坚守。父爱如山啊!……学生在这种感受的基础上,进而理解作者是如何借助“废墟”来营造环境,烘托人物的。
四、回顾写法中的语用价值
为“用”而教,教材是例子。在学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迁移运用习得的写作方法进行随文仿写。如:
师:回忆一下,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学了哪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生:语言,动作,神态。
师:课文具体是怎样描写的,找一找,读一读。
生:“谁来帮助我”,“你是来帮助我吗?”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什么?
生:是位重承诺,有责任心的好父亲。
生:“爸爸,是你吗”
……
师:体会到父子的信任。
生:儿子在废墟下坚定地等着父亲。
师:这是一对世上最信任的父子。父亲坚定地挖了36个小时的废墟,因为他坚定儿子还活着,那么在废墟下等了36个小时的儿子又是怎样安慰鼓励14个孩子度过的,请发挥想象,运用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写写儿子在废墟下的画面。
(学生写……老师巡视)
生:作品点评(略)
“润物细无声”学生在“例子”的作用下,不仅提高了学习语言表达的能力,最终还达到“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总之,“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要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正是对这种联系的自觉探寻,这样的探寻,必将为核心素养下的语用教学开启更为宏阔、更为精致的生命视野。让我们学生浸润于语言文字之中,在品读鉴赏中去挖掘文本语用的着力点,把握语言表达方式,凸显文本语言的精彩点,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散发浓郁的“语味”。
参考文献:
[1]许国艳.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途径[J].试题与研究,2020(8):85-86.
[2]张杰.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的整合教学探究[J]. 甘肃教育,2016(22):55-55.
[3]季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整合教学模式[J].新课程·中旬,2018(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