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路径
2021-04-13王培云
王培云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的人才需求与学生的个人发展性诉求都发生了较大改变,传统以结果为导向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愈加明显。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学生课堂参与方式的优化不断被提及,深度学习理念就是基于促进课堂教学模式转型、提升学生课堂参与能力的新型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践行深度学习理念有助于强化语文学科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探讨了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深度学习理念的具体思路,以供参考。
【关键词】深度学习 小学语文 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5-0178-02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外部知识体系是学习行为发生的背景,学习者知识的构建依赖于自身的经验基础。这一理论在本质上同深度学习理念是一致的,即强调学生个人自主性与能动性在其认知结构构建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1]。反观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使得功利化教学观念盛行,教师多习惯于直接灌输结论性知识点,学生也习惯处于被安排的被动地位,对教师的教学安排表现出明显的依赖性,这是推行深度学习模式不得不克服的现实问题。
一、创设趣味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和持续主要是靠学习动机的驱动,而兴趣是学生动机产生的根源性因素。特别是对于生活环境相对简单、认知发展还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兴趣对其学习态度与行为的驱动作用更为显著,这就意味着以兴趣为出发点来思考深度学习理念的落实是一种可靠路径[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创设趣味教学情境,借助趣味因素来将小学生思想活跃、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心理特征转化为学习优势,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表现出更强的动机,以此来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情境教学法本身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适用性很强,语文教学注重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挖掘,而这两项特质的体现常常需要依托于具体的应用情境。比之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口说耳听式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能够发挥学生直观感受和直接体验的作用,发挥学生个人自主性与能动性在其知识结构构建中的功能,以感性体验来促进语文学科理性认知的构建[3]。而且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是直观的、渐进的,教学情境对语文现象的形象直观展示往往能够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习惯,能够提升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接受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浅层向深层过渡。
在统编教科书三年级(上)语文教材中,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借助相关的课外资料来充实课堂内容,创设更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比如在课前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歌词中唱道“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祖国的宝岛”,让学生猜想西沙群岛会有什么“宝藏”?为什么会被称为“宝岛”呢?比如有的同学想到了西沙群岛风景优美、鱼类众多等,教师可以在总结学生答案的基础上,以“西沙 ——我可爱的家乡”为主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挖掘“家乡”的“宝藏”,并思考如何向别人介绍西沙为什么被称之为“宝岛”。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赋予了学生新的角色,诱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总结,归纳出西沙群岛诸如景观、珊瑚、鱼类、鸟类等物产的丰富性,以及西沙群岛作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领土,以及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在我国祖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二、推行翻转课堂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是一种与网络教学同步兴起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指借助网络教学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前置,进而改变课堂中教与学的顺序,促进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先”转型。翻转课堂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自主性的肯定与培养,二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高效利用。在第一方面,翻转课堂所强调的以学为先,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学生通过借助微课、课件或其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对新知识的初步认知,以便于学生能够有准备的进入课堂。而且这一过程也强化了学生的自我审视和自主思考,便于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然后在课堂中在教师的帮助下重点解决这些问题[4]。在第二方面,翻转课堂模式使得一些基础性信息的获取能够交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不必再在此花费过多时间,而能够更加专注于与学生探讨疑难问题,解决重点、难点、疑点知识,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得以更加深入。而且课堂学习是对学生初学成果的细化、深化和再思考,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语文知识的二次内化。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二次内化过程只能靠学生课下的自觉巩固,而大部分自觉意识不足的小学生很难做到这一点。比如在学习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下)语文教材中《小英雄雨来》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自行录制或在网上下载微课,并将微课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借助微课自学,了解《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梗概。为了督促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可以结合微课设计相应的测试题目,比如:如何用自己的话来简要讲述这一故事?雨来有哪些优秀品质?初读课文,结合注釋和查字典来明确课文中生字的读音等。在课堂上,教师能够集中于对学生自学成果的检验方面,并筛选出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达到教师深度教学、学生深度学习的目的。借助这种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参与度,逐步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这是学生养成深度学习习惯的重要基础。
三、设计深度问题,拓宽学生思维
深度学习理念与机械式学习、死记硬背等方式是相对立的,它强调思考性与挑战性,强调对学生思维、情感、感知、价值观等的全面调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深度学习的实现常常需要借助探究式学习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则,即在保证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这一原则和大方向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通过设计深度问题来驱动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要注意避免大包大揽、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容易助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情绪,打击和消磨学生个人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欲,也容易因为过于追求课堂中的知识溶解量而起到重负低效的效果,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而深度问题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并在课堂目标的范围内自主思考、探究、交流。配合教师思路和方法的引导,而非直接告知结论性知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度理解。
在語文课堂中,提问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反思精神,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与质疑。小学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一般有几个不同的维度:读者角度、学生学习角度、教师教学角度和作者意图。若要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教师不能将问题设计的重点局限于碎片化、表面化的文本内容,而要着重挖掘文本的深层思想与独特观点。以统编教科书三年级(下)语文教材中《赵州桥》一文为例,除了总结赵州桥的特点、哪些地方体现了赵州桥的美观等基础性问题之外,教师还需设计一些深度问题。比如结合本单元“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谈谈赵州桥有何历史文化价值;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为什么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等等。对比能够直接从文本信息层面获取答案的问题,深度问题更强调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综合把握,以及对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这类深度问题的提出,能够避免学生在基础性问题层面打转,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促进学生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比如对赵州桥历史文化价值的感悟,与这一单元所突出的“传统文化”主题是相契合的,此类深度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挖掘语文知识背后的人文精神与文化价值。以及赵州桥的设计为什么是一大创举,学生在整合课文信息的基础上能够发现:赵州桥的设计前所未有;赵州桥只是一个大桥洞,并没有桥墩的支撑,承重量却非常大;赵州桥的四个桥洞既能分散压力,又能减缓洪水冲击,还能节省石料等等,这是学生在深度学习与深度思考中所能形成的认知。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提问环节要注重不同难易程度的结合,引导学生从普通读者视角逐步向揣摩作者意图的方向过渡,培养自身的高阶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深度学习理念的落实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路径,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提升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层面,通过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实现师生两端综合发力,认真落实新课改要求的语文课程教学理念,不断满足学生的发展性需求。
参考文献:
[1]叶秀宝.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24):115-116.
[2]康凌云.聚焦深度学习 构建学本课堂[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1(8):27-28.
[3]周银屏.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1(12):32-33.
[4]陈红梅.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教研活动的开展[J].新课程,2021(2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