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联动走教 联盟学校共享共赢
2021-04-13叶增喜周云蓉
叶增喜 周云蓉
【摘要】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浙江省教育厅等部门提出全省域范围推进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按打造“重要窗口”的新要求、探索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三种模式,通过技术支撑与服务、数字赋能,着力破解义务教育在均衡、质量方面“乡村弱”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打造浙江省域推行教共体的遂昌方案,促进遂昌县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现代化。
【关键词】教育共同体 走教 联盟 优质均衡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0-0060-02
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以下简称“教共体”)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城区或镇区优质学校(以下简称“城镇学校”)与乡村或镇区学校(以下简称“乡镇学校”)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的学校发展模式。《“线上+线下”联动走教,共享教师资源》成为遂昌红色联盟协作型“教共体”的一张金名片,入选省“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典型案例,实现乡村孩子就近“上好学”,乡村片区联盟学校共建共享共赢,加快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步伐。
一、问题呈现
遂昌地处浙西南,总面积2539平方公里,人口22.5万,是个典型的地广人稀山区县。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学校自然小微化明显,乡村学校普遍存在:一是骨干教师通过进城考等方式流失严重,新进的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更主要的是缺乏教育教学的引领,青年教师的培养亟待解决;二是学校师资力量短缺,尤其是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专业性学科教师缺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不利于学生的“五育”全面发展;三是普通班级学生人数少,同伴互助活动开展等受限。片区联盟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教师资源相对丰富,而联盟各校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如何整合联盟学校的优质资源,使学生能够共享共成长,“教共体”的建设为破解这些问题带来了时机和可能。
二、实践举措
(一)建立均衡化发展联盟,组成优质教育“共同体”
一是设立“三型”共体。制定实施《推进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依托“教共体”智慧服务平台,数字赋能教育资源推送、大数据精准诊断、教育质量评价、城乡教师流动管理等方面,创建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等三种建设模式,促进乡村学校质量提升与特色化成长,推动城乡学校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截至2021年年底,共组建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城乡“教共体”7个,覆盖全县中小学所有学校,其中初高中垂直化教育共同体建设创全省之先。
二是创立“五体”联盟。出台《共同体办学实施意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科学统筹和整合教育资源,通过采用“城区学校+农村学校”“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等方式,建成小微学校联盟、城乡结对联盟、片区联盟、民办反哺公办联盟、县域发展联盟“五联盟”模式。同时,搭建总校统领成员校、指导校帮扶结对校的互助网络,推动线下教育资源向线上集聚,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引领辐射作用。目前,该县建立教育联盟6个,义务段15所学校结成11对帮扶对子,累计交流义务段学校校长、教师162人次。
(二)着力区域同步课堂创新应用,推进山区教育六课堂
以遂昌教育实际应用为导向,着力健全精准教学的支撑和服务体系。在做好“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课堂、名师网络课堂”四课堂基础上,着力“区域走教课堂、师徒结对课堂”遂昌两特色课堂。(1)区域走教课堂:依托同步课堂创新应用平台,小微学校联盟线上线下走教相结合,破解小微学校教师配制问题。(2)师徒结对课堂:依托同步课堂创新应用平台,发挥县域名师资源,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师徒结对模式,破解山区地广人稀交通不变带来的工学矛盾。
(三)架构数字化云上校园,助力教育供给“全升级”
1.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深化融合强化应用,不断优化学校信息化环境,全县23所义务段学校上线浙江华数·校园电视平台,为疫情时期的乡村学校线上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建成智慧教育中心, 运行教学质量监测系统,实现巡课、监控、数据集成一体化管理。截至2021年,建成录播教室60个,中小学校实现全覆蓋,建成智慧校园22所,建成率达75.86%,其中6所获评市智慧校园示范校、优质校。
2.创设新型教学空间。利用空余教室、普通教室、学科专用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提升改造学校应用信息技术和装备,建成趣味性、开放性、多功能型的新型教学空间,兼顾正常教学和非正式学习,提高学生认知、激发学习兴趣、支撑知识建构过程、促进思维发展。至2021年,全县建成新型教学空间112个,中小学校实现全覆盖。如三仁畲族乡中心小学将教学空间分设教学兼阅读区、陶艺制作区、模型建构区、高科技体验区等四大区域,创建的“1+X组合式新型教学空间”获评省中小学新型教学空间优秀案例。
三、实践成效
(一)构筑全人育人“双车道”
基于区域联盟化办学,结合当地校情学情,深入推进实施城乡同步课堂。推出“线上+线下”两线共享课堂,创设由一位名师线上远程教学,另一位助教老师线下辅导教学的线上线下协作、场内场外互动的混合式同步教学模式,弥合城乡、校际教育差距,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前,已推送“空中课堂”3万余课时,累计收看超150万人次,惠及学生60000多人次。融合“实体+虚拟”多重互动空间,创新“互联网+教育”应用场景,促进实体教学空间与虚拟教学空间深度融合,推进物理空间、社交空间、个人空间有机融合,实现优质资源“融合、整合、共享”“师生、生生、师师”高效便捷交流。
(二)搭建师生成长“双引擎”
1.线上同步课堂,促进学生发展。小微联盟学校之间开展同步课堂,通过一个学校一个班级辐射多所学校多个班级,实现资源共享,让每一所学校的学生分享公平而优质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王村口小学、蔡源小学教师走教同步课堂展示
2.线下走教模式,促进教师成长。何老师是王村口小学的一位美术老师,通过线下走教模式的开展,何老师每周往返于各個学校之间。“哇,王村口小学的何老师来给我们上课了”“我可喜欢何老师来面对面地给我们上美术课了”“一个星期何老师都在我们学校和我们一起学习真好”,听到蔡源小学的学生发出的一声声惊叹,是对线下走教模式的认可。通过线下走教模式,授课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 不同的面对面之间的交流,锻炼教师的同时,又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助力联盟学校“双融合”
1.同步课堂彰显学校特色。通过“教共体”间同步课堂的开展,支援学校教师将本校的特色活动、特色课程送向受援学校,取得传承和发扬,取长与补短,相得益彰的优良效果。比如王村口小学的上官老师给蔡源小学的学生介绍王村口的红色文化和红色景点,蔡源小学的老师给王村口小学的学生介绍蔡和脸谱的形成以及如何画制蔡和脸谱。
2.走教模式凸显联盟互融。通过教师的线下走教,教师可以对联盟各个学校有一定的认识,促进教师人际关系的发展,也对教师是一个考验。每周更换一个学校,使教师更加珍惜一周与本校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激发教师的教育情怀,促进联盟学校互相融合共同发展。
四、实践反思
(一)健立健全“教共体”建设发展机制
“教共体”的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与服务,在确保良好的技术环境下,一要加强科学合理的教师调配机制,二是要健立健全经费保障、安全措施、激励机制等长效保障机制。让走教教师获得安全感、价值感和幸福感,让每一个学生获享“互联网+教育”的红利,真正让“教共体”建设为片区联盟学校带来实效。
(二)构建全息化评价体系
因地制宜,立足区域发展需求和工作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开展常态化、多样化、有实效的教育帮扶工作,在“双减”政策下修订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实施方案》,关注数据、服务、治理三个闭环,侧重多维多元数据采集和分析,监测学生“五育”数据,为数据驱动教育决策和教育教学改进提供支持。
遂昌县以“互联网+教育”建设为抓手,撬动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高效构建新型教学空间、空中课堂、师生网络学习空间、综合评价等互联平台,推广推介“共同体+联盟”办学模式,同时推进线下资源向线上聚集,打造一批特色化、高质量网络学习课程,探索一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未来学校建设新路径,实现典型引路、以强带弱,推动山区教育均衡而有质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2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