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科技之花在课堂中绽放

2021-04-13陈晖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9期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策略信息技术

【摘要】科技的发展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教学模式的变革。善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化、多元化,使高中物理的教学更加精彩纷呈。文章以三个案例分享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物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9-0060-02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的纲领化要求。随着信息技术2.0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工具、软件被教师所熟知、认可,现代化信息技术正在为教学模式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计算机、手机提供的教学条件、实验条件可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大实验比重,优化实验现象,突出实验结果,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考,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过程的重难点,“化虚为实”。笔者以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案例,谈谈信息技术应用的心得。

案例一:Phyphox软件与超、失重问题教学

超重与失重问题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类问题,却是学生理解上比较模糊的一块知识点,属于学生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及第三定律后的实例应用问题。这类问题的一个难点在于加速度与合力方向的理解。加速度在高中物理中属于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分析超重与失重问题上,往往加速度的分析直接影响着整块内容的解答。解决这类问题中加速度的特点,可以尝试利用Phyphox软件中的传感器功能,利用Phyphox软件中的图像,很直观地体现出来。

打开手机Phyphox软件中的Acceleration(withoutg)功能,能够发现该功能可以同时测量x、y、z三个方向上的加速度,并能够以图像形式显示出大小变化。由于研究场景为电梯上升与下降过程,所以我们只需要研究竖直方向(即z方向,该方向定义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实验者拿着手机记录电梯在上升与下降过程中的加速度变化如图1和图2。

图1中显示,电梯在上升过程中加速度先负后正,即加速度先向下后向上,表现出先超重后失重的特点

图2中显示,电梯在下降过程中,加速度先正后负,先失重后超重,且由图中可以看出,加速度大小值约在0.5m/s2左右。

另外,在超重与失重这节课后面,还可以让学生现场分析下蹲和起立的过程中超、失重问题,现场验证。

采用同样方法,记录先下蹲后起立过程的图像,如图3。可以看出,下蹲过程(图中用下划线标注部分)加速度先正后负,先失重后超重;而起立过程(图中未划线部分),加速度先负后正,先超重后失重。

这两个小实验中,既强化了学生对加速度的矢量性分析,也可以清晰感受到生活实例中的加速度变化,这种新颖、直观的实验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的难点,同时又提升学习的兴趣及探究能力。

案例二:数字化信息系统与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作为必修一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但是如果利用传统的打点计时器、纸带等器材完成实验,在平衡摩擦力以及后续的数据处理上,将消耗大量的时间,无法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很容易变成先讲授知识,再验证实验,而不是探究实验了。而采用数字化信息系统(DIS软件),利用传感器采集数据及计算机分析,不仅更高效,且数据更精准、结果更直观(传感器代替纸带与打点计时器,减小了摩擦力对实验数据的影响)。

第一步,按照传统实验方式调节、摆放好实验仪器(不用连接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将位移传感器接收端固定在导轨一侧,将位移传感器发射端固定在小车上,连接数据采集器通道。打开“DISLab软件”进入教材“专用软件”界面中的实验项目“牛顿第二定律”。在弹出窗口中,输入实验所用小车质量及拉力值(砝码和小桶的重力之和)。

第二步,开始正式实验,打开小车上的位移传感器发射端电源开关,点击DIS软件中“开始记录”按钮,释放小车,小车开始运动;待小车停止后,点击DIS软件中“停止记录”按钮,拖动显示窗口中的滚动条,将实验获得的v-t图像显示于中间区域,点击“选择区域”按钮,选择需要分析的一段v-t图像,软件自动算出加速度数值。

第三步,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拉力,重复第二步步骤,至少获得6组数据,点击软件中的“a-F图像”按钮,得到如图4所示图像,即得出: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拉力成正比。

在指导学生使用过一两次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验证,在拉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了。本实验注意事項:不挂重物下先平衡摩擦力;砝码质量应远小于小车质量;位移传感器接收端与发射端应保证在同一水平面上。

相比于其他动画实验、“黑板实验”,DIS实验原理与传统实验原理相同,更加易于接收,且数据更精确,结果更直观,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容易获得实验结果,可以极大鼓舞他们的实验探究之心,增加学习动力。

案例三:虚拟实验室与测量电源电动势及内阻实验

不同于一般的动画实验,中央电教馆的虚拟实验室提供了3D、VR实验等更加真实的实验素材,且包含了初中到高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主流实验,不仅方便了教师的备课,且当疫情影响时,对线上教学需要用到实验的课程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甚至于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进行更多方式的实验探究与验证,操作上也极为简单。笔者以自己的一堂《实验: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公开课为例,简单介绍下该系统。

打开中央电教馆虚拟实验室网站,点击“高中物理实验”,选择“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章节,进入系统后可以发现,该章节提供了三种方法进行实验,分别是“伏安法”“伏阻法”“安阻法”,选择需要的测量方法,点击“实验步骤”“知识点”等,可以自行了解实验基本操作与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按电路图连线,进行实验。实验时,电源电动势及内阻、滑动变阻器等均可以调节,电流表及电压表可设定有无内阻模式,当实验出现问题时,电路中相对应的原件会烧坏,以便提醒操作者。点击电压表及电流表,将电表读书放大,以便观察。在实验中移动滑动变阻器,记录六组数据,点击“数据”,在弹出的表格中填入对应的六组数据值,点击计算图标,系统自动生成三组E和r的值,并求出E和r的平均值,接着点击图像按钮,系统生成U-I图像,根据图像可利用图像法的相关知识求解E和r的值,比较计算法及图像法,发现图像法求出的E和r的数据更加接近预设值,更准确。然后就可以布置同学自己动手进行“伏安法”实验,课后拓展内容可以布置学生自行研究“伏阻法”及“安阻法”的相关实验。

通过以上过程可以看出,虚拟实验室基本包含了课堂需要强调的重点内容及拓展内容,且实验要求低,只需要有能连上网的电脑就行,真正实现了居家就可以实验的条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操作。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出现与发展,带来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当我们带着友好的态度去接纳它时,或许它带给我们的帮助也将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蒋涛.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1(5):23-24.

[2]孔祥胜.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的教学实践[J].电子技术,2020,49(8):154-155.

作者简介:

陈晖(1988年-),男,福建宁德人,中学物理一级教师,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及研究。

猜你喜欢

高中物理教学策略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