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数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探讨

2021-04-13余明智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6期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思政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为高校高数教学指出了新方向,高数课堂融入思政内容是一个新尝试,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高数教学成为新时代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分析了高数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基于高数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现状,探讨了高数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思路,并从通过挖掘高数中的思政元素,探讨了课程思政在高校高数教学育人中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高等数学  高数教学  课程思政  德育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1;O1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6-0171-02

《高等数学》是高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要求传授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品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其政治素质。如何挖掘蕴含在高等数学课中的思政元素,创新高数教学方法,把思政教育融入到高数教学的实践,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优秀人才,就成为新时代高校高数教学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高数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提高思政教育成效

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主要以思政理论课和团日活动为主。思政理论课一般学时不长,理论难懂,学生缺乏兴趣和学习动力;团日活动内容单一,一般是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对学生的思想启发较少,因此,思政教育效果有待提高。在高数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不但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思政教育渠道,也会明显提升思政教育的成效。

(二)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

高数教育实质上是数学文化的教育,微积分中的创新思维和辩证方法是重要的思政素材。数学文化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1]。狭义的数学文化指数学思想、方法、精神及其形成发展,广义的数学文化除包含上述内容外,还涵盖数学史、数学家、数学发展、数学教育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等。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把握数学文化,深刻理解其内涵,对学生创新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形成、人文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他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品质。

(三)有利于培养政治素质高的数学人才

高数教学融入课程思政,使高数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不但能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还能培养专业素质强、政治素质硬的数学人才。各种类型的数学竞赛,和思政教育的某些思想精髓是相通的,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增强集体荣誉感,也能让他们正确面对人生中的各种输赢。充分挖掘蕴含在高数教学中的爱国、自信、责任等思政元素,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过硬的政治素质有着重大意義。

二、高数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缺乏创新教育理念,无暇顾及高数蕴含的思政思想

高数知识抽象难懂、不易学习,学生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理解概念和解答习题尚不容易,就更没有时间去考虑蕴含在其中的思政思想了。由于教学时间紧、内容多,部分教师往往侧重传授知识,培养应用能力,高数教学大纲也明确,除了运算能力与方法,还要求掌握基本理论与概念,教会学生这些尚有难度,投入更多精力深入思考思政的内容就显得不足。

(二)高数教学轻文化素养提升

数学是一门揭示客观事物规律的科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但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侧重数学定理、规律和方法讲解,注重解题技能实训,涉及数学发展史、数学文化的并不多,传授形式也主要是室内上课,缺少爱国精神、批判怀疑精神[2]、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育,导致无法促进学生思想文化素养提升。

(三)教学考核标准单一,忽视综合育人导向

高校评价高数教学的指标体系单一,侧重于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指导学生数学竞赛有无获奖、学生成绩不合格率是否过高等方面,并没有蕴含在高数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价值观引领、心理素质教育等隐性考核指标。考评维度的不完善,导致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无法培养思想素质高、数学功底好的优秀人才。

三、高数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思路

(一)转变教学理念,融入思政元素

高数一般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正是奠定学生思想教育基础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把思政元素融入高数教学。要创新高数课堂思政教育工作,把“以德为先”写入课程培养计划,把思政教育贯穿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考评体系全过程。统筹规划教学内容,深挖高数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把一些典型案例、数学故事等融入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数学钻研精神培养,发挥高数课的综合育人作用。

(二)创新教学设计和方法

教学设计方面,除了讲授知识、传授解题思路和技能,还要重视讲授中西方数学史、数学伦理、数学语言等思政内容,如一些高校的“课堂三分钟思政”计划,就具有德育细无声的效果。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为学生设置多元目标,从多个角度激励学生的钻研精神,或者通过数学文化沙龙、数学与思政测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合作意识、奉献精神等。只有“术道结合”,高数课堂才能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阵地。

(三)健全思政教育考评体系

为了使“高数课程思政”富有成效,避免流于形式,应把高数课堂上的思政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评价,即从单一的高数教学评价维度向思想品德、道德伦理等评价维度扩展,不再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同时,建立对教师的德育教学考评体系,针对不同教学阶段,设置相应的指标以进行动态考评,着重考核教师在德育水平、德育态度、德育效果方面的表现,教师在行为规范方面的引导,及学生对“高数课程思政”教学是否认可等。全面的考评指标有助于实现德育工作的监督、引导和激励作用。

四、挖掘蕴含在高数中的思政元素

(一)数学文化和人文素质

高数作为所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课时多,师生长期的互动使得该课程具备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思政教育的优势,不过高数课堂融入思政内容还是一个新尝试。不能为了融入而生硬融入,教师应在对数学知识和思政内容认识深刻的前提下,将二者结合并挖掘探索。高数中的微积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不论是概念由来、定理发现、数学方法提炼、数学思想的形成、数学家轶事等,无处不散发着数学文化气息。教师应知晓微积分发展史,探讨有关的数学方法论和数学哲学,从中汲取数学文化。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微积分对人类文明的作用及科学家牛顿、莱布尼兹做出的贡献。让高数课作为数学文化的传播课,作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训课。

(二)文化自信与人格塑造

在高数极限理论中,中国古代数学家、哲学家、诗人对极限思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提出的“无限”朴素思想推动了人类思维的进步。如,庄子的“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含有“无限可分”的极限思想;墨子提出的“宇宙无边无际,时间无始无终”,含有无穷大的观念;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无穷小的意境,这些都是早期的极限思想;把这些挖掘出来融入高数教学,既能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又能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

(三)挖掘数学中的哲学本质,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数教学中的重要体现。高数课堂引入数学史,不但能使教学内容前后联系,而且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思想。通过讲述数学史,能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的艰辛探索,认识到数学发展的漫长曲折,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数是对极限思想的延伸和推广,早在公元263年,刘徽就为求解圆周率发明了割圆术,这是最早期的极限思想,他用此方法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他的极限思想及一系列结论早于欧洲人一千多年[3]。讲解极限时告诉学生这个故事,有助于他们认识中国数学的早期成就,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并激励他们未来发愤图强以延续中国的科学之光。当前,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美国在芯片领域对我国多方打压、限制和封锁,研发出中国自主产权的高精端芯片决定了中国未来科技的高度,借此激励学生继承古代数学家的精神,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为科技强国奉献力量。

(四)线上挖掘

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已成为常态。因此,除了线下教学,线上教学也要注重学生的思政教育。爱因斯坦说过,只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专业教育不能使其成为和谐发展的人。高数课程思政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所以教师的思政能力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在备课前应多学习马列经典,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积极开展线上课外素质拓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也要线上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观察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思想变化。学生对成绩比较敏感,每次考试成绩公布之后,教师应通过QQ群和微信群主动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要特别关注,为其制订复习计划、辅导方案,关心他们的每日学习,这对他们来讲不但感恩老师,还能感受到老师传出的励志信号,这会激励他们迎难而上、正确对待考试失败。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给其指派任务帮助他人,在学会奉献的同时,体会承担责任的幸福感。

参考文獻:

[1]王书臣,周文书,刘强.课程思政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设计研究[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1(1):89-93.

[2]宋萌芽.课程思政视域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0):40-41.

[3]张宁,王偲.高等数学课程引入“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方法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10):255-256.

作者简介:

余明智(1963年-),男,汉族,四川南充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学专业教学。

猜你喜欢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试论类比推理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