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语文要素,促进有效教学
2021-04-13林慧清
林慧清
【摘要】统编版教材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基本,课外阅读为辅助,自读为目的的三位一体的阅读能力发展形式。它更加指向学生能力的提升。为了达到目标,教学时,要以语文要素为核心,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练习、小泡泡提示、交流平台”,掌握阅读策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要素 课后习题 交流平台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建構小学语文“真知善行”生态课堂模式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20-11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6-0113-02
小学生年龄小,所能接受的知识也相对有限。统编版教材的全面铺开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福音,它能让学生更有效扎实地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举一反三,融汇贯通。从三年级开始,统编版教材在每个单元都列出单元整体目标,目标的定位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支架。温儒敏教授说:“教的内容应侧重方法的授予。”[1]语文教学应充分地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简简单单学语文,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一、紧扣单元导语,分解学习目标
好的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可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繁多,使学生疲于应付,长此于往,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在一节课中,教师应设定一两个目标,目标之间还有直接的关联,才不至于使目标孤立无援。语文要素是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在每个单元导语页的右下角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它是统领整个单元的主线,教师在教学时应更多地围绕这条主线进行教学。在主线教学的引领下,每篇课文还要在围绕总目标的前提下,再细化为一个个分目标,分目标应更加地适应学生的学情和单篇语文教学的需要,在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前提下,使学生学有热情,学有方向。如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以“触摸自然”为主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这单元的重点是在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教学中,教师围绕总目标进行教学时,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力求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单元第一课《草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目标就可以设置为“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联想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课《丁香结》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体会由丁香花“结”想到人的心结,想想其他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品味优美的语言。这两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体现“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两种方法。通过有目的地教学,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想象的方法也是多角度、多层次的。
二、借助课后习题,引领教学方向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材对课后习题进行了修订。它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指向性。课后习题利用得好,教学有侧重点,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大大提升。在统编版教材中,课后练习题的设置是编者以新课标为总的纲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文本内容的特质精心设置而成。如《小英雄雨来》中的课后习题第二个问题是:给其他五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不仅暗示了文章的脉络,还隐形地体现了文章的结构,体现出训练的阶梯性。老师应抓住这个核心问题,来引领教学,体现问题的精练。列小标题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以核心问题为主线,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上课学习难的问题。试想,一节课如果问题太繁琐,就容易让学生不停地在问题的奔波中迷失方向,更有些同学根本没办法跟上老师的步子,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节奏与效益。从课后习题中找核心问题来辐射全篇,把课后习题同自身的阅读和课堂教学体系融为一体,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引导,收到较好的教学价值。
三、关注泡泡提示,导航课堂教学
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基石。教材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手段,在每一堂课上教给学生一个或两个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忽略小泡泡中的提示,这个细节虽然隐秘,但是实用,这才能体现出备课之精细,文本解读之透彻。如:泡泡1:读完这部分后,我要停下来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泡泡2:李大叔是谁?前面好像提到过,我再看看前面的内容。由此总结出学习方法:一是边读边想;二是联系上下文。很多学生在长期的你问我答的课堂教学中都成了接收知识的容器,教师强制性地往学生的脑袋里装、灌。学生变得不爱思考、不爱发现,只想要现成的答案。教师虽然强调要做笔记,可是学生在课上做了笔记,课下却从来不知道温习,等到教师再次提问时,学生还是一头雾水,连笔记记在书本的哪个位置都找不到。我们要通过“教一篇”上升为“教一类”,通过“教一类”实现“会写出此类中的一篇”。[2]方法的导航成了学习的重中之重。教师要让学生关注细节,引领学生关注文中小泡泡的学习提示,以此为抓手来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
还是以《小英雄雨来》为例,教师先列出第一个小标题“游泳本领高”,让学生寻找第一部分,思考:这个小标题是怎么列出来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生除了要知道答案,还要带领学生追根求源,探索答案是怎么来的。学生通过寻找,目光聚焦到第一部分的第二段,找到关键词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由此,教师得出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概括法(即谁+事),再和已列好的小标题相比较,发觉还有更简洁的方法,把“谁”也省略了,体现了概括小标题的简洁。
一种概括小标题的方法的渗透显得太单薄,教师并不止步于此,还可以教会学生更多地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如引用法,从文章的段落选出最能体现这部分内容的一句话,以此来当小标题。学生像猎犬一样在每个部分搜寻着。教师在课上设置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师也要摒弃一言堂,把方法教到学生的身上,教到学生的心中。读书要“意文兼得”,即不但要知道“写的什么”,还要知道“怎样写的”,这样收获才大。[3]因为这是学生能够长期运用到的本领,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不可调控性。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使学生乐此不疲。在概括完小标题的基础上,教师又引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加上时间、地点、人物,用自己的话串联小标题就能概括出主要内容。课末,以文带文的拓展,是学生巩固概括小标题方法的延伸,是学生习得方法的精彩展示。
四、善用交流平台,助力教师教学
统编版的交流平台很好地凸显每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落实语文要素的辅助手段,是课堂上教与学的和谐共生。教师在教学单元课文时,渗透交流平台的内容,对交流平台中所展示的知识点能在语文课堂上渗透。教师要善于整合知识点,调整教学的顺序,把交流平台的知识用在刀刃上。
(一)细化学习过程
“交流平台”这一板块对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有一个细化的指导。以四下第一单元交流平台为例,交流平台很好地指出了《乡下人家》《天窗》这两篇文章的关键句。《乡下人家》中的“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句话对全文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我们依据交流平台,可以采取两个策略:第一,以问促读。教学时可以对其进行内容的梳理,引导学生掌握乡下人家与城里有什么不一样?用小标题的形式呈现。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句中的关键词,归纳小标题。通过板书,很清晰地呈现整篇文章的脉络。师相机追问:这些生活是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的?这样的追问,学生就会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从生活入手,再联系课文,更能领会文章作者的独具匠心。在领会文章内容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指向作者的表达方式:作者是如何表达对乡下人家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以第5自然段为例:通过妙用词语来借物抒情。第二,举一反三。重点引导学生聚焦第一自然段,抓关键词句写出乡下人家的特点。教给学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对写法进行提炼,即先单个写,再整体写,将写作方法迁移运用,让学生写写养鸭的画面,在写的过程中,自由想象其养鸭的生活场景。
(二)学习阅读技巧
小说的人物形象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在阅读小说单元之前,教师可出示交流平台,让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本单元三篇课文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可以留意人物的动作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穷人》中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堪称经典,是可以让学生细细琢磨的段落,也是可以让学生今后在习作中通过心理描写展现丰富内心活动的一个好方法。《桥》中把人物置身于洪水这个大环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作家谈歌写环境的不同方法,有些地方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些地方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有些地方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还有些地方直接写环境。同样写环境却用了不同的方法,缓解了读者的视觉疲劳,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就能發现作家谈歌写作的奥秘。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家谈歌写环境的不同之处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相同之处。通过品读,教师就能知道作家谈歌这么处理是为了渲染紧张的气氛,侧面烘托老支书不循私情、舍己为人的人物形象。
语文教学活动应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统编版教材中的各个辅助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自觉和自主,学有方向,学有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捷.何捷老师的阅读课堂实践[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7:5.
[2]何捷.何捷老师的生动语文50问[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8:27.
[3]于永正.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