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语文课上的一抹芬芳

2021-04-13汪惠琛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积累朗读真情

汪惠琛

【摘要】教师应该足够重视朗读,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带领学生在朗读的路上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感,真真切切地感受真情,润物无声地陶冶情操,并引领学生一路上如蜜蜂一样采花酿蜜。

【关键词】朗读  语感  真情  情趣  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6-0143-02

语文姓“语”名“文”,人们常说,七分文,三分读。读能赋予文字以生命,让静止的文字有温度、有脉搏、有情感。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课上的“朗读”,他指出,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现出来,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就是指“朗读”。朗读,能让学生更真切,更深入地感悟文本,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做到用声传情,以声悟情,在与作者、老师、同学交流中相互感染,增强了文本情感熏陶的力量。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朗读,没有朗读伴随的语文课堂是不完整的、单调的、乏味的课堂,朗读能力是评价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朗读应该是语文课堂的生命线。

一、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语感是指可以直接、快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体会、吸收的全过程,是一种具有很浓经验色彩的能力。加强朗读训练可促使学生全部心智投入文本,获得语言的感悟,情感的诱发,思想的启迪,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小学语文课文每篇都文质兼美,都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很好抓手。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运用多种灵活手段,突出某些关键词句,在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等方面进行细致地引导,教给学生多种朗读的形式,或轻声读、或高声读、或舒缓读、或激昂读、或分角色读等等。朗读就是让文本以鲜活的形象反映于学生头脑中,用声音再现文本的思想内容,抒发作者情感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本文通过描写大榕树叶多、叶绿的特点体现出大榕树的茂盛,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一边读一边在书上圈圈点点表现大榕树茂盛的词句,再重点引导学生读“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教师设疑:“颜色怎么会照耀眼睛,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每片绿叶上都颤动着什么样的生命?”通过学生的一番讨论和感悟,再配合欣赏文中的插图,碧绿如荫、生机盎然的大榕樹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中,此时,学生不禁也要惊叹、赞美这棵大榕树。通过对这些重点词句进行玩味、揣摩、想象、欣赏,此时的朗读,学生已充分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既理解了内容,体会了情感,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指导朗读,感悟真情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琅琅的书声可促使学生用心灵去感受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思维和情感的碰撞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的感情都是发自内心的,必须让文本的语言触碰到学生内心的情感线,这样的感情朗读才是真正的有感情朗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说明: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课堂教学必须使文本的语言文字入学生的眼、入学生的心,在理解、体会、感悟的基础上联系生活、联系个人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朗读真正能做到“发乎于情,而止于言”。如在教学《桂花雨》一文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摇花乐”这一情怀,教师先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再通过联系他们的生活体验调动他们的情感,让有感情地朗读“水到渠成”。教师是这样引导的:读了这一段使你想起了什么?那朗朗的笑声是否已在你的耳边回响?你是否也有过“摇树乐”“摇花乐”“摇果乐”的情景,或是惬意地在雨中散步,陶醉在轻风的抚摸中?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学生这些的情感体验一旦被唤醒了,情感的波浪就会绽开出朵朵奇丽的浪花,作者的“乐”勾引出了自己的“乐”,那“摇花”时的欢乐、兴奋、喜悦的心情就自然而然地溢于朗读。这样有感情地朗读,才能达到理解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地有感情朗读。

三、指导朗读,尊重个性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学识经验、年龄特征等都会影响到对文本的体验与感悟。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朗读的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幼稚”问题,需要理解和尊重,这些问题都是他们童真的表现,教师不能够对其进行抹杀,应充分尊重并保护他们的童真,从而,更好地保护他们学习语言文字的自信心,保护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分享一些自己在实际生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分享与文中内容相关的生活实践,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

四、指导朗读,陶冶情操

朗读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它通过口语表达,把作品的事件、情境、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节奏、韵律、气势等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甚至可以把书面难以表达的情趣抒发出来,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理解语言结合起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体验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的情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在《开天辟地》一文中:盘古临死时,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作者通过充满神奇、瑰丽的想象,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如诗如画般地刻画大地上发生的一系列的美妙的变化。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先不作太多的分析,只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出示画面,让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想象、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意蕴融合在一起,通过朗读,使这情景萦绕在学生的脑中,学生在这过程中受到意境美、音韵美、语言美的熏陶,引发了对美的理解、对美的欣赏、对美的向往。最后再引导学生顺延美的思绪,想象盘古的身躯还会化成什么?让学生尝试着表达美、创造美,无痕地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运用朗读,提升技巧

归根结底,朗读教学就是为了提升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朗读能力的培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大同小异,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反复地渗透与训练中才能获得技巧与能力的。朗读能力可以说是学生的语言智力,只有深入文本地研读、真切地感受,再加上必要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才能体会朗读过程中文字间的停顿与连续、轻重缓急以及抑扬顿挫等重要规律,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让语音、语义、语情、语境完美地融合,逐步提升自身的朗读能力。以《古诗三首》为例,对于这种古文来说,学生仅仅通过一次或两次朗读往往无法体会诗人写作的真正意图与情感,也不能够对古诗的整体结构特征加深了解,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让他们在反复多次的朗读与分析过程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掌握朗读技巧。其中不论是《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还是《村晚》,在朗读过程中都必须对诗歌的断词停顿、轻重缓急、节奏韵律等进行合适地处理,才能读出诗文的诗意、美感、韵味来。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过程中,每一遍都要有明确的目标,相机渗透一些朗读技巧。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运用的点拨、引导、训练,使学生能感受到朗读的魅力所在,也能够不断地提升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

六、运用朗读,丰富积累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积累语言材料最有效的方法,而朗读就是这一方法中最好的手段。大声的朗读、入情入境地朗读无疑会加强记忆,促进积累。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全身心地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部编版教材也特别突出背诵积累,在每一单元练习中都安排了“日积月累”环节,其中有的是成语,有的是有积累价值的词语,有的是古诗、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歇后语、俗语等阅读材料。而对一些语言优美,表达生动,描写细腻,能带给学生方法启迪的课文、诗文,往往也都要求学生背诵,以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语言积累。而背诵是离不开朗读,朗读过的材料其音韵、节奏、语气、语势等将更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可以说语文学习是没有什么捷径的,多读多记就是窍门。积学似储宝,语文素养的提高就是一个集腋成裘、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在诵读中点点滴滴地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并渐渐地内化为个体的语文素养,使个体不断地充盈、丰满起来。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是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教师应该足够重视朗读,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調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带领学生在朗读的路上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感,真真切切地感受真情,润物无声地陶冶情操,并引领他们一路上如蜜蜂一样采集花粉,酿造花蜜。朗读,能让语文课堂上充满芬芳。

参考文献:

[1]齐继伟.点燃学生快乐学习语文的兴趣[J].吉林教育.2017(32)

[2]刘秀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思考[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8)

[3]丁前兰.朗读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发挥朗读正能量的研究之七[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5(9)

猜你喜欢

积累朗读真情
我用真情守护你
以心换心见真情
真情扶贫见实效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