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教学模式下高职电力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1-04-13林建军郭清彬陈作栋黄朵
林建军 郭清彬 陈作栋 黄朵
【摘要】在新时代高职教育全面推行专业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改革传统高职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以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力类微课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为例,在不降低教学目标及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微课开发建设与实践为出发点和载体,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行重整优化,从微课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学情的深入调查与评估、微课脚本的开发与设计、微课课堂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自我反思与评价等五方面提出了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为高职类微课开发建设等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微课教学 课程标准 重整优化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8-0170-02
一、传统高职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缺乏思想情感傳导,课堂气氛不和谐、不愉悦。教师仅对知识与技艺的简单传授,不知不觉中忽视了思想行为、品行学问、人文关怀等更高层次的熏陶,缺少激励、鼓励与唤醒。
2.教学质量及效果不理想。众所周知,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因此社会上及部分老师甚至潜意识里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学不会、听不懂,于是有意无意中随意降低了课程的学习要求,或者只顾机械地参照课程标准简单传授技能与知识点,不深入梳理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学习兴趣与动机,老师缺乏热情与激情,师生关系紧张,教学质量长期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善。
3.考核评价不科学。考核评价方式呆板、简单、随意,不注重甚至不相信高职学生的潜能,不认真察觉学生的闪亮点,不相信学生的深度思考,不愿意互动交流。课程考核评价的有效性较低,某种程度上,甚至打压了学生的学习活力、质疑力与创新力。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站在高职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高度,以系列电力课程微课开发建设项目为出发点及落脚点,对传统的教学环节进行二次梳理、重构与优化,开发出了由微课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学情的深入调查与评估、微课脚本的开发与设计、微课课堂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自我反思与评价等五个有机环节构成的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质量保证体系。
二、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微课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模式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决定其他环节及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规定了课程内容、重点难点、教材选用、教学策略及授课计划的编写,才能从源头上保证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但在具体落实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时,老师容易出现有标准不依,或简单粗暴照搬、机械执行,或随意降低教学要求等“妥协”态度[1]。课程标准严格规定了高职学生应认识的知识体系,应达到的技能水准,应感悟的思想情操,为此对相关课程标准进行重构,把枯燥的标准优化为具有教师个人理念与风格且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探索改革过程中,主要通过开发微课建设项目为出发点,精准选题,针对历届学生遇到的学习难点与重点作为主要目标,通过以难促教、以难促学、以难促思、以难促改的手段,在攻坚克“难”中既严格遵循了课程标准,又有效落实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素质形成、个性培育、心灵塑造等)[2]。
2.学情的调查与评估
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教师活生生的“客户”,研究学生的情况与需求应是课堂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与出发点,通过学情调查,确知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现状)与上述课程标准(理想)之间的差距。主要方式有:1)集中分析与整体分析。笔者认为,第一堂课的师生融冰交流非常重要,这一堂课可不必安排教学新课,而是用来快速集中掌握学生对前置电力课程的整体掌握情况。具体教学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尽量详细描述学过哪些课程及其主要内容,比如复数的基本知识(复数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必不可少);中学物理课电磁部分的基础知识(后续每天都要接触);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及基尔霍夫定律(电路几个最基本定律);电机的分类、作用及基本工作原理(电机学最基本知识)等。2)动态分析与局部分析。开班第一课的学情分析只是初步与整体性的了解,因此还需要教师在后续课堂教学中不断的动态分析与个性化的精准分析。笔者主要通过在智慧职教云平台中发布课前预习任务或做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在课中创造条件激发师生互动,在课后及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编写学习小结、学习心得或教学评价等手段,以适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最新学情。
3.微课脚本的开发与设计
备好学情后,就要始终站在“差生”的角度去辨识、预估课堂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策划、设计与推敲如何开发教案、编写教案,开发PPT课件。通过开发建设微课脚本,设身处地把学生在学习可能遇到的每一个疑惑进行反问与剖析,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化整为零,把抽象难懂的电力技术问题化解为若干个蕴含教学理念的微知识点或微技能点,设计出一份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微课教案,笔者的教案采用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一问一答的形式编写,部分教案与脚本则通过后期制作成为微课视频,提前发布到职教云平台供学生观看自学。
4.微课课堂教学实施
一堂优质的课堂,一定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有情感的且有待改善的。笔者基于微课教学模式,始终以学生需求为目标、以学生为主角,老师通过引导,多用比喻、白话与俗话,多用微课视频与动画,结合适当的板书,用言行举止、激情与真心,在潜移默化中感化学生,达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在细雨润无声中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感悟到了科学伦理及积极投身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教学效果自我反思与评价
以《电气设备》《低压排故实训》及《安全用电》等课程为例。上完了一堂课后,笔者总是不禁拷问自己:你的学生进课堂之前和出课堂之后有没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1)你的学生在这堂课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否?2)课堂中是否有良好的情感体验,他们有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否?3)能否引领学生认识到该课程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能否为之而更主动投入到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去?4)学生能否学以致用?学生能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非专业人士解释诸如“小鸟站在高压线上为何安然无恙”等经典问题?能否帮忙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比如如何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解释开关切断瞬间为何总出现电火花,应如何减轻电弧的危害?为此,笔者特地在学院开创电力科普兴趣小组,要求社团学生学会费曼学习法,即要把一门课学清楚的最好办法是让外行人听得懂。
对于教学评价,笔者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理念。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操,对部分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尽量少批评多鼓励、少灌输多引导,努力去挖掘与激发学生潜在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美的教育与学习本身应有的愉悦。
三、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特色
1.注重“立德樹人”内涵与要求。重构再造了课程标准、学情分析、微课教案开发、课堂实施及教学评价等传统教学环节,并以微课开发建设为资源载体,形成了有师生情感高度互动的高职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对课程标准进行严格把关,并转换为可操作具体的课堂微目标,从源头上保证应学必学,应会必会。
2.并非每一节都需要微课。开发的微课必须有需求,有效果,保证微课的教学模式理念先进、质量高。比如,笔者开发制作的微课教学参赛作品《开关电弧的产生》曾获得全国电力职业教育委员会首届教师微课比赛一等奖。开发的一系列的微课具有可复制性,微课选题有针对性,知识点、技能点及思想点等教学目标明确,作为重要教学模式,精准的微课资源直剖课程目标难点,通过以难促建、以难促学、以难促思的方式,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推陈出新,温故知新,有机融合了专业教学与育人教育,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基于微课教学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的真实感,字里行间蕴涵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风格,有丰富的思想启迪性,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微课教学模式以一个卡通模拟课堂为教学空间,通过若干个卡通角色(一位善于引导的教师及三位不同学情的学生)对白互动的形式,教学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信息量大、效率高,特别适合线上自学。
四、结语
通过对传统高职课堂教学流程(程序与方法)的优化与重构(见表1),开发出了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基于微课的生动教学模式,让传统沉闷的高职工科课堂变成以学生唱主角、师生情感互动的趣味课堂,该教学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愿意去思考、去合作、去质疑、去解决问题,而且让学生得到了个性的培育、心灵的塑造与精神的提升,该教学模式在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已实行多年,在高职教育中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建军,黄琼环,曾尚德,黄朵.关于优化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9(35):188-189.
[2]成思危主编,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红旗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