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36”学科竞赛体系的工程造价“双教学”改革研究
2021-04-13孙文君贾昕李琴
孙文君 贾昕 李琴
【摘要】21 世纪需要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文以职业需求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对接为导向,通过创新“336”学科竞赛体系,促进实践+理论的“双教学”改革。在学科竞赛的推动下,建立“工作室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多元化”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科竞赛、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三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着力点。
【关键词】“336”竞赛体系 “工作室化”实践教学 多元化理论教学改革
【课题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336”学科竞赛体系下的工程造价“双教学”改革研究(GJXH2021-18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8-0168-02
在互联网+BIM时代发展下,智慧建筑、智慧工地等新事物不断崛起,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实践创新人才,原有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本文结合长期负责学科竞赛组织与指导的实践经验,提出符合本专业特点的“336”学科竞赛体系。根据岗位工作需求,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进行改革,创建5种不同类型“工作室”实践教学体系[1]和多元化的理论教学模式,实现实训和就业双向环境的真实对接,实现教学和就业的有效衔接。
一、“336”学科竞赛体系的运作模式
(一)“336”学科竞赛体系介绍
以近年来工程造价专业参加学科竞赛为切入点,提出符合本专业特点的“336”学科竞赛体系,其中“三方位三对接”将竞赛内容按照“专业基础类→综合应用类→创新设计类”三方位组合,并依据“一、二年级→ 二、三年级→三、四年级”[2]对接不同竞赛并组织实施,大一学生通过学科竞赛的实践培训,更加深入了解未来的就业环境,逐步提升职业素养和技能。“六化融合”指团队梯队化(组建“1+N”团队)、指导专业化(三阶段指导模式)、环境平台化(网络环境)、师资多元化(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培训讲师等)、激励机制化(教师和学生层面)、成果项目化(与“工作室”结合)的融合贯穿竞赛全程,从而走出一条属于本专业特色专赛融合的道路。
(二)“336”学科竞赛体系与“双教学”融合的切入点
通过对历年来工程造价专业参加的专业技能竞赛做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
1.参赛对象忽略大一、大二年级
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三方位三对接”的设想,将内容较简单的竞赛组织大一大二的学生参加。在第八届建筑技能认证BIM5D大赛中初次尝试大一大二组队,最终都获得国家三等奖,有60人获建筑软件技能的团队证书,其中45人获二级广联达BIM系列软件技能鉴定证书。
2.获奖名次不突出
学生获奖名次不突出的原因有团队组建不合理、自主学习主动性不高、缺乏有效的练习平台。为此提出团队梯队化、指导专业化、环境平台化来解决。在第九届建筑技能GTJ大赛中,由于疫情影响提出三阶段指导模式,即指导阶段(“一平两面三环”指导模式)、练习阶段(“赛课一体化”)、强化阶段(团队成员成长记录表)。最终在大赛中有100人获建筑软件技能的团队证书,其中1名学生获全国第二名,河北省第一名的优秀成绩。
3.学生参与率不高
学生参与率不高在于学生觉得竞赛难度较大,为此提出“六化融合”中的学校—企业—毕业生三方的师资多元化、教师和学生双向激励机制化、竞赛与工作室结合的成果项目化来解决。与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融合,重点培养学生岗位实践技能。
通过对历年竞赛过程分析,找到学科竞赛融入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中的切入点,即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融合从完善“工作室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来实现;学科竞赛与理论教学融合,从培养方案、理论课程改革两方面实现。从而达到创“336”学科竞赛体系,促工程造价“双教学”改革目的。
二、“工作室化”实践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一)“工作室化”实践教学改革框架
通过对工程造价就业岗位调研,发现学生毕业后会从事造价员、制图员、招投标专员、施工员等岗位。再结合学科竞赛涉及到专业软件有广联达GTJ、GCCP、GQI、BIM5D、施工场布软件、电子招投标软件、斑马梦龙软件、BIMFILM等,从而建立工程造价预算工作室、“1+X”证书培训工作室、学科竞赛培训工作室、手工建筑模型工作室、工程招投标综合模拟实训室,形成“工作室化”的实践教学体系[1]。通过不同的实戰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就业岗位能力需求与学生职业技能高度契合[3]。
(二)“工作室化”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工作室化”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广联达和斯维尔两个软件,通过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由工程师和专业教师组成双师型队伍,建立5种类型的实训工作室。其中围绕以“336”学科竞赛培训工作室为主线,开拓了“岗课赛证”四方融合的工程造价预算工作室、“一依托两融合”模式的1+X证书培训工作室、“四化”机制的手工建筑模型工作室以及“BIM+情景模拟”双向招投标实训工作室。
各工作室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预算工作室内的“证课融合”与“1+X”证书工作室结合,共同实现“证赛”融合。而手工建筑模型工作室,在模型制作中涉及到竞赛项目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有效解决了课程与竞赛和实践互融的问题。最后线上BIM电子招投标实训更是为广联达毕业设计大赛提供赛前指导。每个工作室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培养模式,有效地为学科竞赛培训工作室选拔优秀参赛选手,提高“1+X”证书的取证率。在竞赛、实践和理论教学间三者有机融合的模式下,高质量的实现本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三、“多元化”多门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在理论教学改革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既要体现学科竞赛内容,又要与实践教学联系到一起,针对岗位需要以及竞赛科目需求,本文初步选中的4门课程均为与竞赛和实践教学有密切联系。结合现有资源,针对竞赛科目和岗位需求,进行“多元化”教学改革模式,其中《建筑工程计量》结合本课题教师团队大学MOOC精品课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安装工程造价》结合竞赛难点和企业需求采用项目+实践教学模式,《建筑工程CAD》结合“1+X”证书和岗位技能采用证书制度考核教学模式,《建筑工程管理概论》联合手工建筑模型工作室和仿真技术采用建筑模型可视化教学模式。
(一)《建筑工程计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本门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由本课题教学团队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工程造价原理》河北省精品课。该门线上课程涉及到建筑工程计量手工算量内容以及工程造价软件操作等模块,其中软件操作部分为GTJ和GCCP竞赛科目内容。
线下教学结合多套图纸,进行建筑工程计量手工算量。将课程与竞赛和实践相结合,寻求竞赛技能较强以及获取证书较多的全方位学生作为团队成员,承接企业的部分预算及其他工作,实现本专业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
(二)《建筑工程CAD》——证书考核制度
本门课程在“1+X”证书培训工作室的带动下,从岗位需求和竞赛需求出发,将制图员岗位工艺流程,以及GTJ、GCCP、GQI、BIM5D、施工场布软件等学科竞赛中涉及到CAD导图以及图纸修改等技能纳入到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考试即可获取相关岗位技能证书。
(三)《安装工程造价》——项目+实践教学
在斯维尔BIM应用技能大赛和广联达毕业设计大赛中,安装造价部分都是竞赛学生的弱势学科,该门课程开设在第8学期,而学生在参赛前没有学过该门课程。针对这种情况,在下一次培养方案修订时,可以将课程前置。目前采用的解决方案为将重点培养的参赛学生通过发布任务、旁听课程、定点训练等一系列手段,超前学习竞赛科目。授课教师以三个真实项目为教学内容,对其进行手工预算和GQI软件预算,培养学生手算+电算的双向技能,实现课程与竞赛和工作室的双向融合。
(四)《建筑工程管理概论》——建筑模型可视化教学
本门课程是针对大一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但是手工建筑模型工作室是由高年级的学生将图纸内容翻建出实体模型。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大一学生会参观学习并帮忙制作小构件,比如箍筋、绑钢筋、支模板、浇筑混凝土等内容。通过发挥学生动手能力,使其能够更具体的对房屋的构造进行思考,经过后续课程的学习来解决问题,同时也融合学科竞赛涉及到的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的内容,有效地解决了课程与竞赛和实践互融问题。
四、结论
通过创新“336”学科竞赛体系,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找到学科竞赛与“双教学”融合的切入点,从而创建5种类型人才培养的“工作室”以及对多门理論课程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创新。在这种三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采用不同的实战形式,实现岗位需求与职业技能的自然衔接,从而高质量、高标准的培养工程造价专业技能创新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文君,冯雪英,杨雪.基于“工作室化”的工程造价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0.
[2]王蕾,张巧英.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3]吕知鑫.基于工程造价专业产教深度融合的模拟企业教学模式探索[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作者简介:
孙文君(1989年-),女,河北唐山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