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物理课堂中的思政教育

2021-04-13曹杰向圆圆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改革

曹杰 向圆圆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各高校应对各类学科的教學方式也应有着全面的改变,以符合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的需要。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物理学专业教学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重“术”而轻“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少人认为对于基础科学的学习只需要掌握现成的公式和结论,或者将成熟的科学体系记忆下来就可以了。这些思想严重偏离了科学发展的本来历史轨道,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在物理学的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出发,加强思政教育,对高等物理学专业教学实施全面的改革。

【关键词】近代物理  思政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O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6-0061-02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是所有自然学科中的带头学科,大到宇宙运动,小到基本颗粒的运动都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因此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的物理学专业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什么样的方法能成功的让学生掌握现成的公式与结论、学会一套成熟的理论推导方案,就会被认为是颇有成效的教学模式。然而,一切自然规律发现的背后,都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切的创新科技,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因此,我们不能忽略自然科学中科学家们的个人因素,他们是什么人,出于什么动机让他们做出了伟大的科学成就。这就涉及到物理学的专业教学中对学生思想的塑造,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到的“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1.近代物理的课堂是非常良好的思政教育平台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的思想觉悟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好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然而,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等新型传媒手段的出现,推崇平等自由交流的大学生群体本能地对单向的、高位的信息灌输持戒备和抵制态度。传统的“你讲我听”“事后纠正”“居高临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身份界限较为明显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不仅不易被学生接受,甚至还可能使之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思政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必须改革,必须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向学生进行教育。而专业课程由于和学生的专业、就业等切身利益高度相关,因此专业课程的课堂就是思政教育的最好平台。

而近代物理这门课程自身具有特殊性,它的研究内容在时间上正好处于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前后。传统的教学内容只关注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物理学成就,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这实际上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是有害的。1890年到1910年这二十年间是近代物理学快速发展的时期,欧洲涌现出了大量的物理学家与流传至今的伟大发现。如果我们注意一下时间表,就会发现这一时期正好处于欧洲老版资本主义国家迅速攫取世界殖民地财富、进化为帝国主义形态的前夜。世界财富向欧洲聚拢为欧洲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同时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之间的竞争也增加了各国政府对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发展的扶持力度,使得科学团体对政府的经济政策、社会的意识形态抱有高度的认同感。从这些历史事实出发,我们不难得到结论: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团结以及政治立场的坚定对科学研究活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近代物理时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一致

纵观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发展史。要阐明其中的哲学原理,只知道几个公式或者几种推导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这其中的主要哲学原理是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这种哲学观与我们的思政教育是一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实践性,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今天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我们强调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伟大思想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人会觉得,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求真务实,没有必要跟思政教育扯上关系,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近年来,新闻报道屡屡出现国内论文被撤稿、学术造假等丑闻,其症结就是我们在培养学术人才的同时放松甚至忽略了对他们的思政教育。没有了对国家的热爱,缺少了对人民的使命感,怎么能希望他们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无私奉献、为国牺牲,我们最多只能培养出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且这样的“人材”很容易走弯路,走学术腐败的路。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以我个人的拙见,回答钱学森之问还要回到思政教育上来。钱老口中的民国大师们大多受教于近代物理的后期,时间上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华民族在二战中遭受了空前的苦难,国家存亡系于一线,很多有识之士于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很多人弃文从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因此那个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学术造诣精深的大师,对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而放眼改革开放后的国际形势,中国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中美渡过了三十年的蜜月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繁华使得很多国人心向往之,“到美国去”成为了一代人的人生路标。这种时代背景下成长的年青人,如果心中没有祖国、没有人民,凭什么能够成长为学术大师?但是,现在的国际形势已经再次发生变化,中美关系迅速降温,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无所不用其极。现实让中国人看到,只有自强不息,只有依靠自己的祖国,才能够实现人生价值,才能够收获美好未来。现在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最佳时机,我们必须在近代物理的课堂上把这段历史讲出来、讲清楚、讲精彩。

3.西方学术一定要高度本土化,培养民族自信

近百年來,中国人一直在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科技、学习西方的现代化制度。但是,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我们逐渐意识到西方的东西往往也不是最适合自己的。我们的政治体制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体制无疑是可以经得起任何国家的比较的。既然我们可以把西方传入的马克思主义、民主制度高度本土化,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西方传入的学术思想进行本土化呢?有人认为学术无国界、科学起源于西方,所以我们要跟随西方,高校内部非常鼓励教师到国外学术机构交流访问。我认为这是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现。在近代物理的课堂上,当我们给学生介绍西方的科学成就的时候,一定要用我们自己的哲学观进行解构,把西方的学术思想、学术成果解构成我们自己能够理解的东西,然后再利用自然辩证法、理论联系实际等哲学工具,把它变成适应中国人思维习惯的学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当然要借助思政教育的现有工具,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4.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策略

4.1合理使用物理史

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使用物理历史能够完成对学生爱国思想的充分培养。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能够在世界立足,我国老一辈革命人艰苦奋斗,而在此过程中物理学科是祖国发展和建设中重要的知识内容。新中国发展初期,我国的科研水平和国家经济水平都在发展初期,所以较多科学家的待遇并不算好。但即使是较为艰苦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仍然有着一批优秀的专业性人才放弃在国外的优越生活,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建设新中国,支撑他们最主要的就是对国家的热爱。

4.2物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当前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去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生对客观知识的认识多是出自于经验,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观察,父母的言传身教来认识整个社会。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其并非是对自然界真实和足够的认识,物理教学中比较注重辩证思想的渗透,物理教材中包含着较为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所以将物理教学建立在唯物主义的方法与理论上,提示物理想象的本质和过程。

4.3物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目前人们的资源节约意识较为淡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不能随手关灯和浪费水资源的问题,导致资源被过度的浪费。而在物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其实际的知识内容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自然界的能量是守恒的,但是整体能力的品质会逐渐降低,因此我们要充分地节约能源,更好地爱护环境,尽可能地保护我们的祖国母亲,在物理课堂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地球资源,理解地球资源是有限的。

5.总结

总之,在物理专业教学的课堂中加入思政教育不仅是回答“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也是对物理专业教学模式的一种成功的探索。特别是近代物理这种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课程,我们更要以思政教育为抓手,把握好科技人才的培养方向,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真正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

作者简介:

曹杰(1985年-),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