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地理课堂主题式活动设计思路
2021-04-13顾蓓
顾蓓
【摘要】地理课堂活动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地理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而深度学习是倡导积极思考、积极探究,重视学习过程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在深度学习的视域下,通过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路线图,将地理课堂活动设计成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知识建构的载体,让学生通过地理课堂活动,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思维关系图,使深度学习的主旨得到充分的落实。
【关键词】深度学习 地理核心素养 主题式活动 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8-0126-02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其强调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同时强调学生的教育性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进阶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浅层学习为深度学习,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积极探究,建构起基于理解的知识体系。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其核心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等偏向于理解的主要特征。新课程提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因此地理学科深度学习的过程就是學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过程,也是关键能力的培养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大部分教师对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都有了基本的认知。但是如何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有所得,是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积极思考和主动改变的。
主题式的课堂活动,凸显了深度学习的内涵,课堂活动是教师基于课程标准而设计的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适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易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主题式课堂活动有助于学生围绕着一个主题,积极主动地学习,能避免学生思维的无效发散,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凸显了深度学习的主旨。主题式课堂活动设计应该是教师在充分内化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后,对地理零散知识进行整合,突出主体矛盾,确定教学主题,并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这个课堂活动必须是在厘清思维关系基础上的活动,是积极有效的课堂活动。
一、以终为始,确定活动主题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进行的首要工作就是收集资料,然后按照教材顺序完成教学设计。其课堂活动也基本是跟着教材的顺序设计的,相对来说这样的课堂活动是零散的,相互之间也缺乏关联性,体现不出思维的过程。课堂变得为了活动而活动,看似热闹,实际上无所得。而主题式课堂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强调了围绕主题进行的活动设计,凸显了深度学习的内涵。首先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在头脑中明晰:通过课堂活动后,学生需要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也就是需要预期学习结果。因此设计活动时,必须以终为始,以这个终点为起点,设立活动主题,围绕主题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的设计。
以湘教版八年级区域地理《西北地区》一节为例(以下简称为“西北地区”一课),我们来看看本节课教学活动主题的设定方式:首先,区域地理一直是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地理大单元来讲,本节课是区域地理认知这一大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本知识结构为:地理位置介绍、自然环境分析及人文环境分析。这些要素独立而割裂,课本中并没有直接体现出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笔者将本节课的主题定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也就是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这是本节课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目的清晰可见,因而确定的主题明确。接下来的课堂活动设计就可以围绕这一主题开始进行。
二、厘清思路,明晰活动路线
当一节课的教学主题确定清晰后,我们的地理课堂活动就有了活动的主线,而接下来的课堂活动设计一定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的。但是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设计的地理课堂活动之间缺乏层次性和关联性,活动与主题的关系不够紧密。学生课堂活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所以在设计活动前,教师必须通过设定的活动主题,厘清设计思路,明晰活动路线,要将设计的课堂活动拢在我们设定的路线图内进行和设计。思考在学生的思维中架构起怎样的知识框架体系。需要设计的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进阶过程和发展规律,与活动主线无关的活动,不管多有创意,都需要大胆舍弃。
在《西北地区》的课堂活动设计中,活动主题是自然地理环境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由此我们地理课堂活动的围绕着“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为干旱”及“干旱的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有影响的”这两个地理大概念而展开的。干旱是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而干旱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也就是地理学关注的首要问题:人地关系。由此,我们设计的地理课堂活动的路线的关键字就是“干旱”。以此为起点,我们课堂活动基础路线图基本如下:
路线图必须简洁和清晰,无旁枝末节,我们设计的课堂活动才能具有针对性、层次性。换而言之,也就是课堂活动作为深度学习的载体是有效的和可操作的。
三、精心设计,提升活动效能
深度学习倡导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积极交流,在进行主题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其强调学生的主体状态,它是一种通过形成小团体活动而获得理解的学习方式。其主旨是让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并能利用所学核心素养和能力,自主地进行知识的获取和迁移。因此课堂活动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地理课堂活动路线图的导向下设计活动,提升活动效能,是达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
首先,充分利用前概念,修正和形成新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个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师的引导,在思考、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包含有原知识在内的新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时,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设计课堂活动。比如:《西北地区》“干旱”这一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分析是我们这节课活动设计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受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而这些要素的分析方法在八上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都已经有了较完整的学习和认知,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活动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分析这些要素对“干旱”产生的影响上,而非放在学习这些要素上。由此,我们的课堂活动设计是通过对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分析,你能否分析出其干旱的原因及影响? 请试着绘制其关系图。将活动重点放在分析原因上,通过这一活动设置,学生有了明晰的思考方向,在合作探究和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原有的知识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建构,内化成新的知识体系。
其次,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和生活环境的课堂活动。对于城市生活的初中孩子来说,农业、工业等产业类型相对来说是他们比较陌生的概念,他们的接触较少,也不理解,因此在设计活动时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前期介绍,才能进行活动。在《西北地区》进行第二个活动设计时,我们的题目是自然环境对西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怎样的影响呢?请试着绘制关系图。这个活动开展之前,教师需要展示西北地区的工业和农业的生产特点,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直观的方式,展示了西北地區的农业生产视频,牧区的景观图片、主要矿产的介绍、人口的分布图片等等内容,作为学生活动思考的知识铺垫,然后学生才能通过课堂活动思考分析出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四、梳理归纳,达成活动目的
深度学习本质上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其提倡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的知识内容通过自身的思考和理解,进行分析整合,构建成为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升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等等,从而达到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培养。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能分析地理特征,总结地理规律,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地理的课堂活动的设计在完成这些思维能力引导和提升的过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单纯的课堂活动往往缺乏总结规律,协助学生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往往出现活动结束教学活动也就结束了的现象,导致学生的知识获取仍然是零散的、浅层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深度学习的视域下,进行地理学科的课堂活动设计时,我们首先以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作为地理课堂活动主旨,以终为始,设计活动主题,活动明确,设置的主题成为地理课堂活动所围绕的核心。其次是厘清活动路线图,让各类活动在路线图的指引下进行,活动有的放矢,主次清晰,具有针对性。在活动设计上,需要提高每个活动的效能,活动不多,但是却要能很好地引导思维,厘清思路,完成思考,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最后通过引导和梳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完整的思维关系图,其学习是基于理解的内化,是进阶式的能力提升。这样的课堂,体现了深度学习的宗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才能真正获得学习上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美]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2]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