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1-04-13王青春赵娟妮梁亚峰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顶层设计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王青春 赵娟妮 梁亚峰

【摘要】本文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主要解决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两张皮”、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脱节的问题。探索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教育同向同行的路径与举措,并突出顶层设计、校企双主体育人、思政元素进阶式融入等特色,形成了“课程门门讲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新格局。

【关键词】课程思政  顶层设计  进阶式融合  校企双主体  协同育人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重点研究课题:《1+X证书与学分银行制度的国际经验与本土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ZY20A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6-0050-03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现状

(一)高职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

就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体制、思政教育教学的现状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明显,但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发挥不够,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以培养专业技能为核心,思政课的教学苦于得不到专业教学层面的支撑,陷入孤岛化困境,主要原因体现在:在教育理念上,专任教师没有认识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教师教学能力上,课程育人能力与素养有待提升;在课程资源上,专业课程思政资源没能得到充分挖掘;在课程评价上,主要还是以课堂知识技能评价为主等。因此,切实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是高职院校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重要路径和有效抓手,是改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高职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体系层面,长期以来“思政课程” 与“课程思政” 融合不到位,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碎片化,缺乏专业统筹整体设计,没有建立一个专业的顶层设计框架,更没有明确各门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分工,各自为战,失之于统一规划和整体秩序的困境。

在课程设计层面, 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两张皮”,课程思政落地难的现象。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育德”的功能不断弱化,专业教师“育人”的能力不断退化,本应相辅相成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却成了分化割裂互不相干的“两张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孤岛”困境。

在教学实施层面,没能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内涵,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的融合不到位,不能准确把握融入度的问题。只是在课程教学中简单的谈及,缺乏深度思考和反思,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在校企合作层面,校企协同育人推动力不强,内驱力不足,吸引力不够,学校教育与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没有良好衔接,教育内容与企业职业道德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别,导致学校和企业思政育人脱节的问题。

在考核评价方面,没有具体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办法,重教书,轻育人。根据课程教学标准,现有课程考核仅强调对学生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等显性教学目标的考核,忽略了对学生价值引领,情感教育和素质教育等隐性教学目标的考量。

二、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一)以顶层系统设计为关键,分步式重构课程体系

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首先梳理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思政元素集,依据人的成长规律和这些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程的关联性以及先后顺序,分布到每一门专业课程中,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课程体系内部开展内涵贯通,避免同一思政元素重复嵌入、同一思政案例的重复引用,形成本专业所需思政元素完整、课程间思政教育衔接合理的整体课程思政解决方案,解决长期以来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每门课程各自为战,育人效果广种薄收的问题。

如图1所示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思政总体规划,该专业课程包含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思政育人元素分为通用性思政元素和专业性思政元素两类,将这些思政元素对应到每一门课程中,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模式。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进阶式融入思政育人目标

在课程设计层面,从课程开发入手,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赋予课程的思政育人要求,巡课程职业能力培养主线,确定本课程的思政育人主线,在方法层面创新提出了三融(“荣、熔、融”)课程思政融入解决方案,切实解决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怎样融、融到哪种程度的难题。以“荣”为先,通过相关先进人物事迹、优秀企业成长案例,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以“熔”为主,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实践体验过程中,学生理解并感悟到相关思想素养的重要性;以“融”为通,结合课程中的新技术和热点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进而提高自身思想素养。

(三)以教学实施为落脚点,侵入式融入思政育人元素

解决了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落地难的问题。结合工作任务,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嵌入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流程。在任务实施的各个阶段,结合任务要求和实际情况,自然地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师讲授与示范的过程中言传身教,“以行导人”,不断接受思政素养的熏陶,通过强化课堂规范促使学生职业习惯的养成;在反复训练和操作中,让学生不断自我体会和感悟,通过职业角色扮演,在模拟的职业场景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在拓展与创新环节,让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和已有思政素养主动思考,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过程自我煉化,融会贯通。

(四)以校企“双主体”育人为目标,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融合“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企业导师”多元主体的育人力量。双方共同挖掘企业岗位素质要求,共同将企业实践教学统一纳入课程思政指标体系,使校企双方思政育人紧密结合,挖掘企业的育人功能,汲取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重要的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课堂,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标准、工艺规范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使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同向同行,以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五)以“四评价”为抓手,落实全方位育人

在考核评价方面,需要教师、学院、企业三方共同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全面地评价学生上课期间、在校期间、工作期间表现出的素养和道德,从而准确反馈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基于专业对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对照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总体要求,在每门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评价指标,将思政考核内容有机融合于课程考核评价之中,基于“三课堂”,从四个不同层面创新性提出了“四评价”课程思政育人成果达成评价体系,全面评价了学生思政素养,全过程激励学生进步,解决了思政考核难、操作难落实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一)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1.教学改革效果显著,学生受益面广,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本专业毕业生大多在国内著名车企就业,经过2~3年的成长期,大多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部分同学还被评为了“成都工匠”。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第二课堂教学,极大调动了师生创新创业热情。近几年,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发明杯等创新创业大赛获得200多项奖项,其中一等奖达80项,师生共同申报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50多项。参与竞赛及创新创业活动的本专业学生占比达到60%以上。该专业1+X证书通过率也大大提升,学生通过项目实践,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取,需要学习应用大量专业知识,并付出艰辛劳动,动手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2.人才培养成效明显,毕业生发展状况良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社会成就突出

通过校企“双主体”育人,引入企业新工艺、新技术和职业素养要求,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该专业学生就业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就业单位优质。学生个人素质明显提高,多名学生积极参与当地的疫情防控和抗洪抢险任务,工作成绩突出,当地政府为其颁发了荣誉证书并直接向学校发来了感谢信,并授予学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志愿者称号。

(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近来已为在校学生、企业员工和其他社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及社会培训上千余人次。企业级技术应用开发项目增多,专业社会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近几年已经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汽车类专业进行对口支援,通过师资培训、专业建设、示范授课等方式,使数千名师生受益。

四、结束语

坚持“立德树人、全员育人”是专业建设正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的永恒主题。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形成全员全程育人工作格局,统率专业课教师、政治辅导员等教师群体,统领思政教育、专业素养、素质拓展、职业规划等课程,形成关联,凝聚合力,围绕“大学生”作出“大学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程德慧.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3):72-76.

作者简介:

王青春(1977年-),女,四川武勝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汽车设计与制造、教育管理。

赵娟妮(1983年-),女,山西晋城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制造与工艺设计、专业建设与课程规划。

梁亚峰(1986年-),男,甘肃会宁人,讲师,研究方向:汽车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建设。

猜你喜欢

顶层设计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论开拓创新赢得未来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