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视角下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究
2021-04-13胡琳丽赵大虎
胡琳丽 赵大虎
【摘要】当今世界,数字变革正在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产生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我们正加速迈向一个全新的数字文明时代。高校管理人员已经逐步认识到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升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提升人事管理应用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本文探讨了在智慧校园背景下人事管理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究方案。
【关键词】人事管理 信息化 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11.13;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8-0038-02
一、高校人事管理现状
人事管理主要负责全校教职工的人事相关工作,主要分为人才招聘、薪酬待遇、职称晋升、岗位设置等,工作职责为制定和完善人事相关制度,做好人才队伍的引进,负责学校机构及人员编制的规划和岗位设置,做好全校教职工的工资及津贴福利,落实社会保障相关政策,抓好新进教职工的培训工作,同时做好新进人员、退休人员的入职和退休手续,为教职工解答相关政策等[1]。
建设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目标是提升人事管理工作效率,为校内各部门提供数据共享服务,为学校人事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一直以来,人事系统中的数据库建设是各高校比较头疼的事,工作量大、办公效率低现象长期存在。
随着“双一流”的建设,各高校已加强信息化的建设,特别是人事信息化和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在人事信息化建设方面,基础数据、数据共享、数据挖掘等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多数高校已将基础数据、部分业务流程迁移至网上审批处理,大幅度提升了办公效率,各部门有了初步的相互协作。近年来,高校都在加强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但在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上仍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距离实现人事管理智能化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高校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整的、标准的、可共享的人事数据库
1.数据库建设标准不统一。各部门为了自身的便捷建立单独的人事数据库,无法形成具有统一标准的人事数据库,加之全校尚未形成完善的一网通办系统,在人事工作总结和人事数据分析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数据库信息不准确。各部门人员更换后,各自维护的数据库无法持续维护,或者存在长期多人维护的情况,数据库五花八门,多个数据库存在“死库”现象,准确度不高,无法使用。
3.人事数据存在“数据孤岛”现象,共享度较低。近年来,高校人事部门指导开发了多个数据系统,但各部门之间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协同共享办公的人事信息平台,不利于全校智慧校园的建设。
(二)对于人事数据的挖掘和科学决策能力有待提升
新形势下高校人事管理人员将信息化技术与人事管理有效结合起来,除了要熟练掌握传统的人事管理业务外,还需要能够对于信息化理念的理解以及开发的能力。只有在完整的人事数据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实现对政策的科学研判,才能达到人事管理信息化的目标。目前人事管理系统只起到了基础的存储数据和业务办理功能,对于人事数据的深度挖掘和科学决策能力提升还有很大差距。
(三)人事信息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素养
在智慧校园背景下,人事管理人员应具有信息化管理思维和较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目前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具备专业信息化水平的工作人员很少,具备信息化素养的专业人员几乎没有。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不够高,只注重于软件信息的升级和维护,购买先进的硬件系统,究其原因,是由于对新形势下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不理解。一般情况下,人事管理系统如有问题,都是联系信息中心人员维护,只是简单地优化办公流程,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人事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
(四)人事信息管理的安全意识较为淡薄
人事信息化管理较传统的人事管理而言,不论在实效性、流程性、规范性,都具有颠覆性的成效。工作人员可在人才招聘、职称晋升、薪酬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常规性管理和个性化设置,为当前大数据背景下的人事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然而,高校人事信息管理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和隐蔽性,学校在信息安全方面重视还不够,没有进行专业化、系统性培训,忽视了信息管理的网络安全,导致在使用相关数据信息时,可能会出现丢失数据或者信息泄露等问题[3]。目前,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一旦出现丢失数据或者信息泄露等问题,数据信息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证,同时对于教职工的个人隐私造成很大的隐患。因此,在建设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中,数据安全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三、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高校人事系统研究
(一)建立动态的可共享的全校教职工信息库
教职工信息库是实现学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数据基础。对于高校来说,庞大的人事数据脱离规范和统一的标准,人事工作将无法正常进行。构建全校教职工信息库,包括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和离校人员等各类人员信息。教职工信息除了个人基本信息外,主要包括人事信息(如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家庭成员、合同信息、年度考核、校内调动、岗位聘任、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等)、师资信息(含在职学历、出国情况、培训信息、教师资格证、荣誉称号、学术与社会兼职等)、薪酬信息、教学信息、科研信息、教职工挂职信息管理等。构建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统,可实现教职工信息的全方位管理,实现对教职工历史信息的追溯,在查询过程中一目了然。
教职工信息可向全校各部门进行共享,灵活授权给各级用户進行日常管理与维护,既保证数据的开放性,又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同时,随着管理需求的多样化和数据共享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模块和功能可不断进行扩展。
(二)建立一站式办理流程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协同应用平台,以人员从进到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对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流程进行梳理,建立人才发现、人力资源汇聚、服务平台,围绕“选才、用才、育才、留才”提供人力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功能。打造一站式报到、一站式离校、一站式职称评审、一站式调动、一站式退休、高层次人才引进、博士后业务协同等各类协同业务,对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华山学者、年度考核流程再造,建立线上公示、AI评价机制,实现智能化、自动化。
(三)加强数据挖掘,实现科学决策
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作为学校智慧校园核心业务系统之一,能够实现与学校智慧校园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一网通办系统、数据中心、财务系统、资产系统、科研系统、教务系统等校内涉及教师的系统集成与对接,并预留其他系统接口,根据项目需求情况,与其他学校各业务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完善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实现数据分析统计、决策和预警、数据治理服务等功能,不仅可以办理审核审批业务,可以查看各类统计和分析报表,能实时了解学校人力资源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对人力资源重点关注情况进行监测预警。信息化,基础在信息,重点在化。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要实现线上一站式業务办理,更要通过数据的挖掘,实现对当前人事政策的科学判断,为人事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
在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中,人事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素质十分关键。
第一,要配备专业信息化人员。人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专人负责建设和维护,包括硬件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数据库的开发与维护,门户网站的建设,维护和信息的及时更新。
第二,要加强人事管理人员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培训,逐步提升信息化素养,实现信息化办公的基本素养。强化信息管理人员的培养教育,提升业务水平,是实现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急需完成的一项任务。
第三,要提升管理人员的数据安全意识。不定期组织集中学习、授课、宣传等活动,加强数据安全意识,切实履行数据安全职责,提升数据安全技术防护能力。在人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采用专业的信息化人员和科学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更好发展。
四、结语
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力资源信息化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管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过程中,采用信息化管理的人事系统将成为高校人事管理的“必选项”,不再是“可选项”,如何充分挖掘高校信息资源、主动服务管理决策,也将是高校综合管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穆昌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构想与设计[J].人力资源,2019(22).
[2]孟杰.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发展概述[J].中国科技信息,2010(6).
[3]史策.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探索与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7).
作者简介:
胡琳丽(1994年-),女,陕西西安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赵大虎(1991年-),男,陕西咸阳人,中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