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红色记忆,激发红色能量

2021-04-13宋佳荣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8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大学生

宋佳荣

【摘要】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世界情势纷繁复杂,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意识观念、情感诉求也日趋多元、多变,不断遇到各式各样的价值理念的碰撞,基于红色记忆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就是引导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回忆先辈们的红色精神,让红色基因浸润大学生心灵,最终转化成为实践活动的坚实力量。

【关键词】红色记忆  大学生  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8-0003-02

一、基于红色记忆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一)文化记忆是促进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有机土壤

文化记忆并不是对被创造出来的过去进行精确的或真实的证明,也不是为了单纯地记住过去而去传承自己的文化。相反,是通过对过去的特定历史环境、事件、人物的追述,根据自身所理解的历史与现实,在确认自己身份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文化根基,结合现实需求,更加明确地规划自己的未来。红色记忆刻画了中国特有的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彰显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敢为人先的成长史,承载着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通过承载红色记忆的文字和图画、节日、仪式,甚至是一扇门、一件器物、一封家书等载体,使大学生明白红色文化的真正“来路”与“去向”。[1]增强其对事物的判断,以此促进文化认同形成的粘合剂,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的内部向心力和情感认同。

通过文化记忆,把历史发展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结合起来,展示出内涵丰富、稳定持久的人类动态发展过程。激活红色文化记忆,一方面将过去的历史记忆重新语境化,另一方面结合实际不断丰富并创造特定时代的红色记忆,将二者结合为获得文化认同提供了重要基础。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文化认同是通过历史中丰富多样的文化记忆而凝结、汇聚起来的,只有对民族文化有更理性的认识和更深厚的感情,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认同。因此,激活红色记忆是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得以从中产生的有机土壤,它为文化认同提供了活生生的历史素材。同时也为大学生进行身份确认,为区分“我族”与“他族”提供了显著标识,使大学生能够通过和历史对话,与现实照应,从而在人生坐标中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

(二)挖掘红色记忆与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的契合性

认识红色记忆对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时代价值,必须着眼于大学生的时代特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人们的意识,会随着人们的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变更,因此,不同的成长环境使得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呈现出思想观念的代际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根本内容上的区别, 也可能只是外在形式上的分别。每一代大学生由于其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不同, 遭遇的生活事件不同, 国家发展变迁的不同阶段也给予他们各不相同的成长背景,这都导致了群体时代性特征的不同差异。当代大学生,没有五六十年代的青年生长在红旗下的优越感,也没有像七十年代的青年出生在国家动乱中,也没有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但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的社会实践同生并长,他们对中国现实的认知虽然没有新旧差异的切身体会,却身陷国家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困惑,这个基本特点对激活和弘扬红色记忆来提升当代大学生自身文化的自觉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的主体是00后一代, 他们在新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下, 心理特点、思维认知、价值观念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改革开放的风云变幻,使当代大学生从幼年时开始就生活在经济全球化包围、互联网的环绕之下,他们看到了日益强大的中国,享受着来自国家、社会、家庭的关爱,使他们成为“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可信、可为的一代”。同时,他们也目睹了纷繁的国际环境、复杂的矛盾交错、激烈的思想碰撞、新旧的取舍冲突。他们面临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多元的价值选择、知识不断更新的网络世界,使当代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焦虑和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泛功利主义、感觉主义等倾向,信息的选择与接受更为复杂与多元。

随着红色记忆的动态发展,加上代际递减和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对革命年代距离的拉长,对红色记忆传承的坚定性和主动性也随之弱化,面对未成熟的价值观,很容易被碎片化拼接、无序化流动的信息所诱导。因此,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勇于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完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彰显出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责任和担当。

二、基于红色记忆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具体构建

红色文化之所以有强大的基因活力,并能够跨越时空而得以激活,是因为价值目标、思想内涵成为当代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精神动力。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文化驱动作用,营造文化自信氛围,通过丰富高校主流文化建设的时代内容,大力开展红色文化的教育和宣传,铸就更加坚实的文化自信,实现大学生这一群体由文化觉醒到文化自觉的转变。

(一)从文化记忆的传统承载媒介: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谋与划

在教学教研中要创新设计紅色文化蕴含的知识,利用文字、图片、仪式等传统承载媒介融入教材、走进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1.深入专业课:多方位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课程

激活红色记忆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针对不同专业的特殊性需求融入不同的红色文化内容。根据具体实情及其拥有的红色资源来设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才能取得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运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与红色文化的融合点。从内容选择、编写语言和插图装帧等方面着手刺激受众记忆,扎根于人文素养锤炼,加深生活气息,相关内容选编需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充分利用文字、图画内容的生活性特质,逐步塑造大学生的浅层记忆。[2]

2.抓好实践课:在文化行动中感知文化记忆

在学校场域中,充分利用节日、重要纪念日等各类活动仪式,在课内与课外的课程链中巧妙地将红色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寓意融入其中,使参与者内化文化认知,建构文化认同,进而走向文化行动。同时教师可根据本地优势,挖掘乡土资源,配合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真实环境中获得直接体验,以此丰富学生对“真实世界”的直观感知,以“活态化”的方式展演和传承更接近“原汁原味”的文化记忆。[3]

(二)巧妙利用大众媒介:增強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思与行

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是帮助大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并提供了新的反观自身和世界的视角,是寻找“根源”的一种方式,尤其在观点超越事实、情绪左右真相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极易被裹挟在海量信息中,无从辨别真假。通过利用大众媒介极强的感染力发挥红色文化引导功能,激发对红色文化认识的兴趣。

1.充分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强化文化记忆

随着海量电视剧、电影、短视频等的出现,为大学生带来多角度、全方位的文化解读体验。通过选择符合大学生需求的视频内容,深入分析节目内容、风格、时代特征甚至人物复杂的情绪等,将生动形象的图片影像、丰富的色彩变化、听觉冲击等营造浓烈的红色文化氛围,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理智思维,既满足了艺术享受,又延伸出文化内涵,进而实现其对文化记忆内涵的深度挖掘,达到其记忆的深化效果。

2.借助VR技术,重视体验式教育

体验式的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在超越时间、空间限制的情境下参与活动,突破课堂中文本的单一性,可以将未经历过过去艰难岁月的大学生身临其境了解历史的背景、意义。打破传统的文物的静态陈列形式,用声、光、电来营造震撼的视听效果。利用影视、图像组合等现代技术,模拟战役战场,将战场景色利用虚拟现实投影,再结合立体音效,随着参观者的移动,帮助其实现从“参观者”到“经历者”“现场目击者”的身份转换。[4]让红色记忆直达人心,激发记忆主体更强烈的情感,为受众完整建构起文化记忆,使记忆的形成及持续更具认同性,从而使真正的内化转变为实践活动。

(三)激发艺术活力:红色符号审美培育的立与化

审美教育是一种以包括艺术、教学等形式在内的综合教育方式,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能够推动大学生形成文化审美情感、审美意识。

首先,从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着手,为提高红色文化审美创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对大学生生活中的校园活动轨迹设计、布局和规划,创设有助于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文化场域”。设计富含红色文化底蕴的功能区景观。比如校园的长廊、阁亭、学生活动中心等文化广场。通过将物质环境中隐含的客体精神转化为主体情趣,达到“其来也渐,其化也速,其入也深”的教育效果。

其次,细致规划红色符号美育教育资源。利用红色诗歌、红色人物、红色演讲等红色艺术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策划红色主题活动,促使学生感受到深厚浓郁的革命艺术之美,例如一些读经典沙龙、体验式话剧表演等,将红色艺术符号背后所象征的意蕴进行亲身体验和实践,在参与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的同时,自觉地促进红色记忆的储存和积淀,串联大学生脑海中的知识网络结构,将过去那些模糊的记忆碎片逐渐连接起来。

参考文献:

[1]陈静.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J].文存阅刊,2020(30):62.

[2]潘玉腾.论时代新人的内涵及培养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4):31-33.

[3]唐少杰.从文化记忆到记忆文化[J].河北学刊,2007,27(2):41-44.

[4]于明艳.VR技术下的红色文化记忆构建[J].晋阳学刊,2020(6):132-135.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