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性研究

2021-04-13徐丹丹轩玉荣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必然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徐丹丹 轩玉荣

【摘要】生态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理清生态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实依据,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新时代“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

【关键词】生态美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必然性

【Abstract】The inevitability of integrating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into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the ne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autiful China, the need for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need for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o clarify the realistic basi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onducive to fulfill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and adapting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aesthetics, cultural people, and adults with aesthetic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evitability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 年度一般课题(2020YB0122)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8-0036-0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美的规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人类能够按照自然客观规律来生产,并且按照客观世界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这个被改造了的世界的客观存在形式就是美,所以这个构造本身及其过程就是美的规律的体现。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中提出“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不可分割”[2]。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产生了美,丰富了美,反过来人们在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了世界,对美的追求就是人类本质的情感诉求。中国人民解决温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就是“求美”。而实现美的前提是培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无疑凸显出高校美育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关系到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美的发展和建设。

生态美育是美育发展到生态文明社会的一种新形态。在个人层面上,审美教育是达到自由的路径即精神上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它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审美观、生态价值观和审美存在观;在社会层面上,生态美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以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进而提升人生境界,实现人类“诗意生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随着时代发展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也在不断增加。面对复杂的教育环境,多元化价值内容冲击,探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和新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本文尝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美育进行融合,二者融合现实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新阶段,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生态美育的融入;其二,改革创新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要想实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需要生态美育的融入,以增强其艺术性和审美化;其三,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需要。

一、生态美育是美丽中国建设需要

我国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主线,起着把握方向和贯穿一切工作的重要作用,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中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起着重要领航作用。“美丽中国”是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性战略,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人们求美实质。美的社会、美的自然、美的人,呼唤生态美育。

(一)“美丽中国”为思政教育创设新环境,提出新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为“美丽中国”建设服务前提下,要观照其建设背景和现实要求。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生态文明观,使其成为大学生道德观念中的一部分,从而自觉指导实践。

教育具有调节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功能。教育使个人获得保护和改造自然所需要的知识、价值标准、技能等,反过来人们运用所学科学文化知识理解和保护自然。另外,教育普及生态文明观念,使人们树立与自然休戚与共,和谐共生的理念,自觉养成生态保护意识和道德文明习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念,并以此指导自身行为,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作用。”[3]所以,在“美丽中国”创设的新环境下,重视和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调节人与自然关系,指导生态行为,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助手。

(二)“美丽中国”下生态美育是一种刚需

在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美育被明确纳入教育方针,成为新时代的刚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总结了美育对人文素养提升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提出要建成现代化美育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这其中蕴含的主要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审美标准,将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审美对象,通过美的熏陶与涵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生态美育作为美育转型的高级形态,承担着美育教育功能,为“美丽中国”建设服务不容置疑。“美丽中国”的关键是建成优美生态环境,其前提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建立,和谐共生关系的形成。人们对自然尊重和保护的过程建立起深层的审美观照,构成人与自然生命联动的“生态美”,优美生态环境的建成才有可能。所以,生态美育是美丽中国建设应有而必须的教育形式。同时还可以消解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当今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需要人类以健康的、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与自身,以免由于激烈竞争导致身体疾患与心理疾患。

(三)美丽中国建设需要二者融合

美丽中国建设的根基是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和塑造,生态文明观的培养需要生态文明思想的润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部分,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任务。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法制观和生态审美观是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恰是生态美育的主要内容。在此层面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美育内容相通,目标一致,二者融合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将生态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中强化,有计划、有节奏地影响和培育受教育者的生态文明意识,正确规范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道德行为,形成人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为美丽中国建设凝聚人才力量,汇聚创新活力。

二、生态美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一方面稳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地位,一方面对其固有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等提出新要求。生态美育因其极具生态性与审美性、欣赏性与尊重性、自由性与平等性、多样性与和谐性、伦理性与道德性、主体间性与诗意性等特点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一个着力点。

(一)思政课需要生态美育的融入

如何把思政课讲得美,抬头率高,一直是思政课教师的难点和重点。生态美育内容的融入,将“生态美”中自然和生命的美好融入到理论教学中。生态美育感性手段融入,重视情感教育,从而增加思政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完善的教育应由客观规律和感性认识合二为一。教育者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受教育者学习兴趣,引领进入审美自由的天地,将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观念、意识,外化为实践行为,实现过程和目的统一。

(二)传统教育关系需要生态美育“主体间性”交往关系建立

“以老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都没有脱离主客二元对立模式。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理解主客二元对立,就是生态危机,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生态美育蕴含“主体间性”哲学思辨,是对“主体性”和“客体性”的超越。将“主体间性”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表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关系,老师不再是讲授知识的权威人士,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僵尸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為独立的人而存在,不再拘泥于“身份”的限制,建立双向交流,教学相长。在这种审美关系之上,不断地在发展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最终走向理想之地。

(三)多种实践形式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顺应新时代发展和学生特征的变化向更加互动、有趣和多元化方向发展。生态美育内含丰富的实践形式,比如植树、观赏自然景观、参观自然博物馆、绿色出行等等,都可以成为生态美育的实践形式,人们在这种实践形式中能欣赏和领略大自然的美好,认识到自然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关系。同时能陶冶性情,提升人生境界,从而让生态审美理念走进内心。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曾提出过,人类要学会“像山一样思考”[4]。对自然的理解和关注是审美参与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真正地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做到真正的审美的参与。孔子观川上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庄子悟自然大道故能逍遥云游天地,收获人生感悟和思想的升华。

三、生态美育是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

古代美育重视对道德修养的培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谓君子修身的三步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主要从美育、德育相互促进的角度,达到“成人”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美育的结合就是实现“以美育德,以德促美”,“德育+美育”融通互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另外,生态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生态美育善用生动优美的艺术形式,帮助受教育者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充分理解人的生活生产、斗争和理想,促进政治观、伦理观的形成。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观察、联想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在生态美的陶冶下,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助于体育和劳动教育的开展。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以美育德、启智、塑体、助劳,生态美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大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

除了外在表現,内在人格的完善也十分迫切。“真善美”是内在人格完善的本质体现。习近平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5]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透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真善美”。具体是指求真精神,向善品德,达美境界。真善美作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个体和谐和社会和谐的实现,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生态危机是“人类中心主义”必然生发出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危机,根本在人。生态美育化解生态危机其实是化解人与自然不平衡关系下的人性危机。陈国雄在《论生态美学的美育》中指出:“生态美育肯定人的生存和延续,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生态美育是一种消解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把世界看作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组合,是一种致力于人格完善的美育。”[6]生态美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正是应“真善美”人格完善的内在需求。

四、结语

生态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补充“生态美”的内容,激发其潜在生态功能和美育功能。融入诉诸情感的审美教育法,内化为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自觉指导实践。通过举办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美学体验等各类实践活动,整合校内外生态资源拓展为思政教育资源,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美育深度融合,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从而探索出大思政格局下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美育人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274.

[2]李泽厚.美学四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3.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2.

[4]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1.

[5]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6]陈国雄.论生态美学的美育[J].云梦学刊,2002(6):57,59.

作者简介:

徐丹丹(1990年-),女,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轩玉荣(1976年-),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美学。

猜你喜欢

必然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试述两种分配制度相结合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