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框架
2021-04-13黄永福
黄永福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就需要能够切实地使用信息技术,依靠信息技术架构新的德育格局和环境,继而切实地发挥德育的效能。本文从这个角度入手,对于网络时代下中小学德育的困境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对应的改善方案,希望可以引导小学德育新格局得以架构。
【关键词】网络时代 中小学德育 困境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2-0048-02
2020年依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的结果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普及率很高,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75亿,未成年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93.1%,其中城镇普及率为93.9%,农村普及率为90.3%,甚至还存在一些学龄前的孩子提前接触互联网。这样的现象表明在网络时代,孩子们的世界已经被信息所充斥,这也是当前小学德育的基本境况,当然也使得小学德育的难度不断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当前网络时代下中小学德育的困境进行探讨,思考对策,是很有必要的。
一、网络时代下小学德育的困境
(一)对于德育理念造成极大的冲击
网络是开放的,并且内容信息也是多元化的,并且有匿名性的特点,这样可能使得一些不良价值观,或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背离的思想出现在学生的客户端上。尤其在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性阶段,经济变革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新媒体和自媒体不断崛起,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各种言论、各种观点,这些言论和观点对于没有生活阅历、没有成熟思考能力的小学生而言,可能迅速对于他们的价值趋向造成导向性的影响。比如在一次勤劳为主题的德育课程中,教师在与学生谈论自己对于勤劳的看法,其中大部分学生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但是某个学生是这样阐述的:“勤劳的确值得推崇,但是勤劳不一定能够帮你成为富有的人。”教师在追问他为什么这样说的时候,他是这样反馈的:“我在网上看到的,当前时代的勤劳可能会保证不会饿死,但是不一定会让你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比如说我爷爷奶奶是农户,他们一天到晚都在地里面干活儿,但是他们也没有致富。”很明显,这就是互联网的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在影响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此时教师往往需要针对于这样的情况进行个别引导,如果不阐述清楚,很有可能一些其他学生也开始将这样的观点作为正确的观点。
(二)网络对于德育有弱化的效能
网络的特点为虚拟性,网名在虚拟的环境下,会以符号化或者数字化的方式来进行交互,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也没有一种力量可以对于互联网的所有信息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有些人会将互联网看作为放松自己的一种方式,认为没有任何的约束,于是在网络上宣泄自己的各种不良情绪,由此使得实际的信息格局处于被不良信息或者情绪所笼罩的世界,如果小学生进入到这样的信息圈子,就可能产生一定的破坏欲,从而不能以正确的视角去审視道德,去审视法律,是非观念朝着更加模糊的方向发展,道德意识也会不断被弱化。比如在《王者荣耀》等手游娱乐的过程中,部分小学生可能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队友,在平台上对于自己的队友进行谩骂,说出很多不雅的词汇,这些行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使得学生开始意识到骂人是没有错的,这种思想慢慢迁移到生活中,他就可能将这样的恶语使用到与同学交互的过程中,甚至与老师的交互过程中。很明显,这样的案例中就集中体现出网络对于德育的弱化作用。
(三)网络会使得学生的道德情感处于冷漠的状态
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社会道德标准下,对于他人或者自己行为进行道德评价而产生的体验或者态度,属于一种是否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需要看到的是,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属性,网络社会虽然更加自由,更加容易放松,但是也不能一直沉迷其中。比如某五年级小学生张同学,本来就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但是在下学期的时候,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课堂上也很少与老师进行互动,教师在找他交谈的时候,他也表现出无所谓的状态。后来才知道在他过生日的时候,舅舅送给他一个平板电脑,父母以为他有着良好的克制能力,也不喜欢玩游戏,就没有去进行管制,实际上他在此期间迷上了一款养成类的游戏,一有空就拿出来玩,于是荒废了学业,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跟自己的玩伴出去玩耍,就是躲在房间里面玩游戏。也就是说,在长期脱离现实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互动会越来越少,对于人际关系会更加冷漠,人际交往也处于比较困难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变得精神麻木和道德情感冷漠,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有道德的判断能力[1]。
(四)可能会出现道德行为失范的情况
在学生德育的过程中,往往会设立对应的典范,发挥榜样的效能,继而实现学生精神的感召和引领,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行为的反思和矫正,这样才能够使得德育的效能得以发挥。但是在实际的小学德育过程中,网络信息会使得典范的塑造难度得以提升,因为网络信息的特点决定,德育中树立的典型可能与信息时代背景下中的典型是不吻合的,这样学生就可能出现判断失准的情况,由此导致最为严重的结果就是学生可能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2]。
二、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困境的改善策略
网络时代形成的新的小学德育教育格局,就需要小学德育工作者,能够以正确的视角去审视两者之间的关系,继而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去改善和调整,详细来讲述,在此节点可以将注意点放在:
(一)架构德育第二课堂,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在对于德育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可以成为德育改革的重要路径,也就是说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实现线上德育第二课堂的架构,在这样的第二课堂中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继而使得实际的德育能够以信息化或者数字化的方式与小学生在互联网上相遇。比如北京市针对于中小学生的德育,就专门搭建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德育的网站,网站上设定了家庭指导版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版块、师生在线心理咨询版块、网上家长学校版块、活动专题版块。也就是说将小学生德育的内容,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在互联网上,学生在进入到这样的互联网之后,就可以感知其中德育内容的诠释,思考德育的价值,与教师进行交互,由此确保可以以更加正确的视角去审视德育。在网站上还推荐了很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少儿影片,学生可以在观看这样的德育资源的过程中,对于道德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加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由此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2016年北京市教委在该网站上推荐的电影资源有《林冲》《圆明园》《万家灯火》等。
(二)依靠信息技术,实现小学德育方式的优化
上述提及到的利用互联网实现德育内容的拓展,其本质在于增强德育在小学生互联网生活中的出现频率,增强感悟,引导其正确看待德育。在小学德育改革中,还需要高度关注德育方式的优化,此时也可以切实地发挥信息技術的效能。比如部分小学德育教师,会以打造德育微课体系的方式来进行德育,这是德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创新成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强烈的德育体验中,使得学生得到更多的启示。比如某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设定了《疫情期间的亲子相处之道》的德育课程,重点讲述的就是在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如何完成居家学习的任务,如何与自己的爸爸妈妈相处,并且对于家庭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这样的微课不仅可以让孩子去参加,还可以让家长去参加,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合理地将对应德育理念融入进去,这样自然可以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接受了德育的熏陶,由此进入到更加理想的德育格局中去。
(三)注重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实现信息技术与德育的融合
需要看到的是,无论是应对网络时代对于德育的冲击,还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德育之间的融合,都需要小学德育的教师有着比较高的信息素养,掌握各种信息技术,继而巧妙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德育之间的融合。从这个角度来看,就需要高度关注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确保信息技术与德育可以不断融合。在此过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设定小学德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研究课题,鼓励更多的小学德育教师能够参与到这样的课题研究中去,了解信息时代对于学生德育工作的影响,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德育的融合,在此过程中关于此方面的认知会不断深化,理论素养会不断提升,自然可以为后续更加好的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3];其二,开展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培训,确保小学德育教师可以充分掌握对应的信息技术,继而巧妙地将信息技术或者信息平台使用到小学德育中去,无论是第二课堂的架构,还是课堂上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都可以因此朝着更加得心应手的方向进展。依靠上述的措施,小学德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效益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挥[4]。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建立更加理想的德育工作机制,确保信息技术与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和德育机制可以充分地融合,这样学生才会以更加热情的态度参与其中,增强对于德育的感知,并且切实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够使得德育课程可以完美地发挥自身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隋金龙.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创设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1):56-57.
[2]蒋有龙.新时代小学德育的开展路径[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10):60.
[3]李天元,吕俊喜,周霞. 借助信息技术 提升小学德育含金量[J].中小学管理,2019(5):51-52.
[4]杨玲,陈树发.网络时代小学德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南昌县小学为例[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9,34(2):12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