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间艺术元素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2021-04-13王吉利
【摘要】伴随时代发展,民间艺术受到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一定的阻碍,为了破解民间艺术发展瓶颈,将民间艺术元素与高校美术教育进行多元融合能够切实解决民间艺术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完善的教育教学为民间艺术发展提供时代支撑。文中首先分析民间艺术元素在发展中遭遇的具体问题,简要介绍民间艺术元素和高校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揭示民间艺术元素融合到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民间艺术元素融合到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具体路径[1]。
【关键词】民间艺术元素 高校美术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4-0158-03
民间艺术包含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各种表现形式,往往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内容种类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快速进步的同时,民间艺术的创新和发展遭遇危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科学探寻世代相沿的道路。当前,大部分高校将民间艺术元素融合到高校美术教育中,旨在通过提升民间艺术元素占比、提升民间艺术元素重要性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高效促进民间艺术元素与高校美术教育的多元融合[2]。
1.民间艺术元素在发展中遭遇的具体问题
1.1传承路径较为单一
民间艺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承载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传承路径单一的问题,“师徒口耳相传”“手把手”等传承方式屡见不鲜,和现代教育存在鲜明差别,并未将民间艺术资源进行科学系统地汇编,缺乏专业系统性知识传授,造成很多民间艺术资源无法借助现代教育方式进行流传。
1.2传承人员缺乏专业性
任何行业不可或缺的是人才,尤其针对民间艺术元素来讲,因为专业性要求高,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而国内从事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专业人员相对稀少,大部分传承人员缺乏专业系统的美术教育经历和经验。因此,解决传承人员缺乏专业性的问题迫在眉睫,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3]。
2.民间艺术元素和高校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2.1民间艺术元素是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
民间艺术由丰富的民俗活动演化而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民间艺术存在类别和特点的差异,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性特征和优秀文化内涵。民间艺术元素是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基础,高校美术教育可以从民间艺术元素中汲取丰富养分,促使高校美术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属性,营造出氛围醇厚的美术教育优势,促使学生深入地进行作品创作,积极寻找民族文化创新点,拥有独立的美术思维和创造能力。
2.2高校美术教育是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
民间艺术元素能够映射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文化价值观,而高等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学生更是民间艺术的优秀实践人和传承者。从现实角度来讲,高校美术教育可以积极借助民间艺术表现手法不断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促使高校学生强化民族自信。伴随新材料和新工艺出现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民间艺术元素能够获得全新演绎的机会,在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获得焕发生机的可能性[4]。
3.民间艺术元素融合到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3.1民间艺术元素能够促进高校美术教育强化内涵建设
高校美术教育同时兼具东西方审美模式,以独特的教学模式和艺术视野对学生的人格起发展和完善作用,不仅可以全面提升高校学生整体素质,同时还能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国内美术教育在很长阶段中基本全盘西方化,造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没落,高校美术教育一度产生诸多问题。民间艺术元素从形式、材料、造型和观念上,都是高校美术教育重要的借鉴资源,民间艺术元素能够帮助高校美术教育探寻出切合实际的教育方向,必然会促进高校美术教育强化内涵建设,在培养模式、内容和方法上产生积极变革。
3.2民间艺术元素能够培养和开发学生审美和创新能力
高校美术教育应当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丰富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民间艺术元素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包含多样化造型语言和色彩表现,和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通过民间艺术元素的融入,高校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具有民族性的审美和创新思维,例如,在掌握必要创作手段的前提下,高校可以有目的地强化学生民间艺术理论和技法的训练,科学完善和健全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综合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建立“大美术”概念,促使学生的艺术视野和知识架构不被局限。
3.3民间艺术元素能够科学补充高校美术教育课程内容
民间艺术元素是“艺术之源”。高校在教学中运用民间艺术元素进行教学研究和探索,是美术教育的重点所在,高校可以将民间美术元素作为发展自身专业教育的基本点,基于此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创新和研究拓展,科学发挥民间艺术元素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内容的补充作用,以此探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固有的真、善、美。现阶段,大部分高校设置民间艺术课程,在实际教學中比较重视民间艺术元素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促使民间艺术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在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5]。
4.民间艺术元素融合到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具体路径
4.1积极转变高校传统美术教育理念
民间艺术元素融合到高校美术教育中,需要高校主动探索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积极转变高校传统美术教育理念。高校在开发民间艺术资源的过程中,要在科学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美术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连接,通过清晰的高校美术教育办学理念宣导民间艺术,将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元素不断应用到美术教育实践中,帮助学生在现实学习生活中不断发现和欣赏艺术元素,合理解读民间艺术元素表现出的艺术张力,能够通过审美和评价充分解析民间艺术创作意图,契合实际地推动民间艺术与高校美术教育的融合发展。
4.2在高校设置民间艺术研究基地
一般来讲,高校肩负开发利用、传承保护、创新发展民间艺术元素的重大责任,所以,对于民间艺术元素来讲,高校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载体,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具有多重作用的艺术研究基地。高校可以组织校内美术教育工作者组成民间艺术研究组,科学吸纳民间艺术组织和其他院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到艺术研究基地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民间艺术研究基地可以通过民间艺术研究组进行民间艺术元素的资源收集与整理、研发民间艺术教育教学事宜、充分利用民间艺术资源进行民间艺术理论研究、利用民间艺术资源進行地方文化艺术产业的推进,丰富地方经济。
4.3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体系
高校可以立足自身的民间艺术研究基地和社会实践对象,进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开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对学生进行分层、分阶、立体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由教育工作者、学生和民间艺术家共同进行研究,构建兼具时代精神与地方特色的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体系,针对性促进文化艺术产业开发,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经济收益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艺术向往,提升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另外,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大力发展地方文化艺术产业,积极投身到民间艺术产业宣导推广工作中,致力于通过民间艺术元素与高校美术教育的融合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4.4完善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师资
首先,高校要强化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实际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高校可以选取借助交流学习、专题讲座等方式提升美术教育专业师资的民间艺术造诣。另外,为了强化自身的美术教育教学师资力量,高校可以积极选聘优秀的民间艺术人才参与到专业教育的合作交流中,与校内教育工作者共同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民间艺术元素认知、理解上的审美,帮助学生真实感知民间艺术的创作意图。通过整合民间艺术资源与高校美术教育资源,创设焕然一新的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出创新型艺术人才,承继民间文化艺术产业,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4.5对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伴随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持续进行,高校要对美术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不间断地创新,高校可以通过引进民间艺术家、教材、作品的方式操作。例如,高校可以选取民间艺术元素科研成果转化产品进行专业教育开发和利用,选取有关民间艺术著述进行教材的参考性编撰,同时,可以聘请民间艺术家作为兼职教育工作者参与到专业授课中。另外,高校可以组织教育工作者外出进行民间艺术元素采风,和地方民间艺术家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民间艺术元素的开发,不断弘扬民间艺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6]。
民间艺术对中华民族而言是一笔价值不菲的“财富”,是民族文化的基石,利用现有民间艺术元素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在传承过程中深刻意识到民间艺术元素的重要性。高校在实施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民间艺术元素与专业课堂的科学结合完美展现出民间艺术元素的内涵,促使民间艺术元素具备时代气息,不断释放出自身魅力,有助于学生通过民间艺术的融入在美术专业学习中有所收获,激发对文化艺术的热情,大力推动民间艺术发展,促使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生机。
参考文献:
[1]张富军.高校美术教学引入民间美术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9(31):149-151.
[2]丁文静.浅析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资源的有效融入[J].美术教育研究,2019(1):150-151.
[3]裴家月.对高校美术教育中艺术创作导向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21(5):32-33.
[4]肖新欣.基于中国民间美术传播的美术基础与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技风,2020(12):56.
[5]高懿君,徐胜鹏.浅析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J].中国包装,2020(1):65-67.
[6]程新元.基于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教育实践探索 [J].美术教育研究,2019(6):160-161,164.
作者简介:
王吉利(1988年12月25日-),女,河北献县人,硕士学历,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