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教材,新解读,新方法

2021-04-13张飞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4期
关键词:新教材高中化学新课改

张飞

【摘要】“教材”作为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知识载体,随新课改而发生变化的教材内容直接影响高中化学授课成效,已经成为新课改工作中落实新教材育人价值的重大课题。高中化学教学要深剖新教材授课目标、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变数”,通过“情境导入、实验探究、搭建框架”等策略建构新课改、新教材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新模式,帮助学生达到化学知识系统建构、实践感知、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落实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新教材  高中化学  创新解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4-0085-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与改革优化,教材也随之发生更新与完善,伴随《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行的新教材与当前社会与文化发展理念更加契合,深入解读新教材、探索其变数与不变之处,有利于准确捕捉新课改工作中推行的新教材的重要意义和目的,对构建科学育人、实践育人化学教学新模式具有突出作用[1]。因此,有必要针对高中化学新旧教材进行对比分析,获得教材前后版本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并基于此实践研究高中化学教学新模式,助力化学学科育人价值高效落实。

二、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一)教材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作为教材编著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具有指导教师教学活动作用的目标指南,详细阐明了高中课程的教学要求或标准。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两个版本化学教材为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2003年版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的三维目标体系,而2017年版新课标则引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育人目标,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2]。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两版高中化学课程目标都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但不同之处则是2003年版实验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更倾向于形式化和通识化,而2017年新课标则围绕提出的高中化学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划分了具体发展水平,课程目标可实践性更加突出。

(二)教材课程编排结构

课程编排结构是指依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而将授课内容进行组织重构后所体现的知识系统内部逻辑关系;具体而言,2003年版实验课标将化学课程结构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2017年版新课标则划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部分[3],对比两个版本高中化学教材课程标准可以发现,相同之处在于两个版本课程结构中都涉及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达到了基础教育质量全面保障、不同层次学生深入学习需求基本保证的教学目标;而不同之处在于2003年版实验课标虽然设置了六个选修板块,但由于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阶段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大多数学校或多或少存在“诱导”学生选择《物质结构与性质》或《有机化学基础》作为选修课程,限制了学生深入学习化学知识的需求,而2017年版受新高考改革工作影响,不再受限于“文理分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未来发展及兴趣爱好学习选择性必修的化学课程,满足了高中生深入学习化学知识的发展需求。

三、新课改、新教材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真实情境导入,增强趣味性——学以致用

“知识源自于生活”,而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为实现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对此,教育必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为背景。传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过度强调知识目标的达成,造成教学的趣味性缺失,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学习,更不能灵活应用知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方法不清楚,认为“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学好。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知识储备虽然得到提升,却并不了解知识的实际用途;教师“为教而教”,教学工作也失去了现实意义。

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为了实现2017年新课标背景下化学课程实际应用性的深层育人目标,教师要善用情境教学法,将情境作为连贯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的有效载体,在充实课堂教学丰富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实际生活与生产用途。比如新教材《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笔者在导入课程时引入森林火灾、化石燃料燃燒、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等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范畴的生活情境视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减轻其对所学新化学知识的学习陌生感,并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类型的角度分析上述情境,并顺利过渡到本节主题教学中。教师选择新教材情境素材、社会新闻资讯等作为授课导入内容,让学生在情境资料中逐渐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再比如,进行新教材《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放映有关“机器设备、道路桥梁等金属腐蚀”的视频,并试着让学生讨论若这种情况不加以制止,可能会演变成怎样的结果,将会对人类带来哪些危害,以此来引发学生思考。接下来教师抛出“如何才能保护金属不被腐蚀”的问题,引起学生主动学习课本有关“金属防护”的知识。而在后续课程延伸环节,教师可以以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金属表面涂漆料、不锈钢产品为什么不会生锈等现实场景作为扩展教学内容,与学生一同探讨金属防护的现实生活手段,进而激发学生对深入学习化学规律的兴趣,最终落实新教材学以致用的育人目标。

(二)实验探究深化,凸显特征性——实践感知

化学作为一门讲解化学变化、物质生成与转变的过程型学科,仅通过书本中苍白的文字语言和图片展示很难将化学变化过程动态描述出来,这个时候就必须要依靠化学实验。实验作为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将书本上的文字知识更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实践探索与思考能力培养。与2003年版课标中缺少对学生实验的具体要求不同,2017年版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学生的“必做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项目。因此,在探索新教材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新模式时,笔者增设了以学生自主研究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比如,在进行新教材《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课程时,为了帮助学生更为直观深刻地认识到活泼金属钠的性质,笔者组织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金属钠形态观察、加热实验及遇水实验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较为开放的小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直观感受化学学科特征的学习机会,不仅有助于培养其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更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巩固记忆与实践能力培养。再如,在讲解“渗析”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在提供基本材料的前提下,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以“半透膜”材料为例,教材上以动物的膀胱膜作为材料,这种材料虽然实验效果好,但不宜得。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寻找其他材料进行代替,例如鱼鳔、鸡蛋薄膜等,让学生试着分析这些材料是否能替代原材料,新材料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以此使教学内容的安排更加灵活,更有助于对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

(三)知识脉络重构,落实逻辑性——建构框架

高中化学知识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同时化学学科也是由众多分支知识点交汇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构具有个人主观思想特色的知识脉络、实现化学知识结构化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络关系,最终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和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2017年版新教材背景下开展日常教学时,笔者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脉络,帮助学生一边学习化学知识、一边充实化学知识系统框架,最终建构具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以新教材《元素周期表》教学为例,在学习初期,笔者就要求学生自主绘制化学元素思维导图,鼓励学生在学习元素周期表过程中及时跟進思维导图完善任务。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了碱金属元素教学活动,学生就会针对这部分化学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性质等共性及特殊性进行思维导图中的知识点扩充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元素周期表不同位置元素的化学性质分析与记忆。此外,学生一旦建构了完善的化学元素思维导图,就能够根据某一元素原子结构推断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形成具有逻辑性的化学元素知识点思维框架,为后续化学课程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再以化学实验为例,目前,实验教学仍然是高中化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对此,教师在注重理论知识系统串联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强对实验教学的框架构建。教师可利用微课对每一个实验的步骤、器材等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与掌握基本操作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思维导图对每一个实验的要点进行梳理,以此来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完善的知识框架。

四、结束语

总之,与前面版本高中化学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课程目标、课程知识编排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可以说新教材在原版本基础上细化了育人内容、深化了授课结构。教师必须要立足于新教材突出特点,通过真实情境导入、实验深化探究、建构知识脉络等策略增强教学趣味性、凸显化学学科特征和知识逻辑性,最终落实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的实践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宗汉,杨晓丽.教材中科学方法的呈现及教学实现——以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为例[J].化学教学,2021(2):21-25.

[2]吴俊明,李艳灵.关于高中化学新教材练习设计和练习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58-62.

[3]汪阿恋,吴新建.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比较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21):87-90.

猜你喜欢

新教材高中化学新课改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